本報記者 翟 倩
近年來,湖北省荊州市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生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堅持未成年人權益優先和最大利益原則,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理念,以創新、融合未成年人保護平臺,研制、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標準,培育未成年人保護專業人才為主攻方向,努力構建新形勢下未成年人保護新格局。
匯聚多元力量,共建保護機制
自2013年開展全國未成年人保護試點工作以來,荊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荊州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建立了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將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納入全市深化社會事業改革和脫貧攻堅工作的總體部署。設立“12355未成年人服務平臺”、強制報告制度,“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實現有效運轉,總體上實現了“六有”工作目標,即有制度、有平臺、有經費、有隊伍、有標準、有責任。
融合多方資源,共享兒童保護成果
荊州民政結合村居辦公場所提檔升級工程,在村(居)委會建設中規劃不低于100平方米面積房屋用于“老人兒童快樂之家”。全市累計投入資金1991萬元,建成農村老人兒童快樂之家500余個。
江陵縣熊河鎮熊河村老人兒童快樂之家就是早期試點之一,設有基層12355服務平臺(強制報告)、科普室、兒童閱覽室、親情連線室、家長課堂等功能室,為轄區老人兒童提供服務。“2018年8月3日,張某來電說他們同心村7組有個叫林某的村民是重組家庭,與現任妻子結婚后生有一女兒,今年9歲。但因其妻前段婚姻已生有2個孩子,導致現在的女兒無法上戶口,希望給予解決。”這是記者在12355熱線電話記錄本上隨手翻到的一條信息,下面就是該條的處理結果:縣未保中心王加麗等同志于9月3日聯系縣公安局協助處理,現已解決戶籍問題。
像這樣的記錄本,在熊河鎮熊河村老人兒童快樂之家有幾十本,按記錄人員姓名分,每一個咨詢電話記錄在案,處理結果一目了然;按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姓名分,每一次走訪記錄、如何針對個案進行幫扶歷歷在目。
在該村老人兒童快樂之家門前的展板上,清清楚楚地寫明每一個村的兒童主任姓名、電話、服務的困境兒童和留守兒童人數,讓人一目了然。“這個圖表既說明了我們的身份,同時也明確了責任,方便大家監督。”荊州未保中心負責人盧文博笑言。截至目前,荊州市已累計投入資金1991萬元,建成農村老人兒童快樂之家500余個。
此外,為了打造社會組織可持續發展的專業支持體系,推動現代化社會治理格局,荊州市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荊州市四葉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運營社會組織孵化中心,秉承“黨建引領、平臺共建、資源互通、成果共享”的理念,通過“政府主導、專業運作、社會支持、組織受益”的服務模式培育與扶持初創期荊州市的公益組織發展。目前孵化中心入住26家,開展兒童服務的社會組織占比90%。此外,四葉草還開展兒童主任專業培訓近40場,為全市2000余名兒童主任提供入職培訓,打造一支來自基層一線的“赤腳社工”隊伍。據了解,2018年以來,到老人兒童快樂之家開展活動的各類社會組織達到356個、1081場次,志愿者服務10592人次。
聯通多個領域,共治兒童保護環境
荊州市充分發揮牽頭協調作用,促進建立相互銜接,沒有空隙的大保護完整鏈條。
市檢察院、團市委、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中心三方簽訂合作協議,構建了以荊州市未保中心為平臺,專業人員、未保中心工作人員和社會組織人員為骨干的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社會支持體系。政府購買服務在留守兒童集中的學校建立社工站,為放學后無人照料的未成年人免費提供學業輔導、成長教育、興趣小組及實踐活動等服務。圍繞校園欺凌、校園暴力現象,聯合教育局、公安局形成三方聯動機制,夯實未成年人學校保護體系。在全市各級救助管理機構設立了未成年人庇護場所,并通過“12355未成年人服務平臺”介入未成年人家暴援助。通過市電視臺、電臺、報紙等媒體全方位開展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宣傳活動。在公交車、學校、公園、商場等兒童集中區域將兒童權利、兒童保護和強制報告等知識進行密集宣傳,營造全社會保護關愛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圍。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