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 瑤
青島市的王大爺患腦溢血癱瘓在床,無法說話、無法進食,胃管尿管長期插在身上。“每天都要不停地給他翻身,最難的是每個月還要去醫院換管,得找幾個人抬下樓。”談及照料的重任,王大爺的老伴兒不禁紅了眼圈。所幸的是,如今這個棘手的難題終于有了解決辦法。“多虧醫院派人上門來換管,做些基礎的檢查,還指導我怎么護理,真得感謝政府!”這得益于青島率先在全國試行的長期護理保險政策,醫護人員上門提供醫療護理服務,經濟又方便。
截至目前,我國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制度試點工作恰滿三周年,各試點地區積累了哪些經驗,取得了何種成效,面臨著哪些新問題,長護險制度還需要邁過幾道砍?今年6月,在中國社科院舉行的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有關研討會上,各路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基層實踐者齊聚一堂,縱論長護險未來大計,共同謀劃適應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長護險制度發展之策。
長護險試點穩中求進
2016年6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全國15個城市推行長護險試點,截至2018年6月,試點已覆蓋全國5700萬人,18.45萬人享受了長護險待遇。除了試點城市以外,還有50余個城市自愿探索實施長護險。
最早試水長護險的青島市,早在2012年7月就頒布了《關于建立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的意見(試行)》。納入國家試點后,該市開始探索在原有基礎上對接生活照料,同時提出了“全人全責”的長護險理念,要求護理服務機構統籌考慮失能失智人員照護需要,統籌配置照護資源,為參保人提供及時的、連續的、整合式的照護服務。推行中,該市在基本醫療保險體系架構內設立兩個賬戶,實行醫、護保障適度分離。針對身體失能老人的不同情況,護理服務分為專護、院護、家護、巡護四種保障模式。截至今年4月,青島市共支付長護險資金3.18億元,服務55.8萬人次。
作為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上海市經過前期探索,于2018年出臺《上海市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及服務管理辦法》,在失能護理評估方面走在了前列。上海市長期護理保險的服務分為社區居家照護、養老機構照護、住院醫療護理3類,其中居家照護和養老機構照護規定了40余項具體服務內容,包括基本生活照料和常用臨床護理。截至今年4月,上海市接受長護險服務的老人共約16.9萬人。
成都市長期護理保險與眾不同,構建了獨立于醫療保險之外的一項保險制度,從籌資、覆蓋對象、保障內容到基金運行、管理,都專門設置。在失能評估方面,成都市注重國際標準本土化,把巴氏量表制成ABCD四個表,互為補充,構建具有成都特色的失能評級量表,在評估操作中建立了“一庫”,即失能評估專家庫,由自愿申請且經考核合格的醫療機構醫生、護士組成。
長護險試點異彩紛呈
試點三年來,各地積極探索符合地方實際的長護險制度基本框架,在參保范圍、資金籌集、保障范圍、支付標準、經辦管理等方面大膽創新,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呈現出百舸爭流、異彩紛呈的局面。
以長護險參保范圍為例,根據《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試點階段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原則上主要覆蓋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在試點中,大部分新開展試點的地區如上饒、承德、安慶等城市,只覆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也有些試點地區擴大了參保范圍,如成都、青島、南通、徐州、蘇州等地,將所有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納入進來,上海市還增加了年齡劃分標準,將長護險的參保范圍界定為60歲以上的職工醫保退休人員或居民醫保參保人。
長護險制度設計的重要一環在于資金籌集,試點地區八仙過海,或單一籌資,或多元籌資,各顯神通。單一籌資渠道是從醫保基金按一定比例進行劃撥,比如青島和上海,個人和單位暫不繳費;多元籌資渠道是指長護險資金來自醫保、財政、單位、個人、福彩公益金和社會捐助中的幾種,如南通、蘇州、上饒等地建立了政府補助、醫保統籌基金以及個人繳費相結合的多渠道籌資機制。從籌資標準來看,主要有按比例籌資和定額籌資兩種,如成都屬于按比例籌資,劃分40歲以下、40歲至退休、退休以后三個年齡階段,每個階段按照不同的比例繳費,個人繳納部分的比例分別是0.1%、0.2%和0.3%,類似的還有承德、荊門等地;定額籌資的代表是南通市,籌資標準為每人每年100元,其中個人繳納30元,醫保基金籌集每人30元,財政補助每人40元。
長護險的重點保障對象是長期重度失能人員,但從保障范圍來看,各地各有側重。承德、成都等地以失能程度為標準,將重度失能人員納入保障范圍;南通將重、中度失能人員均列為長護險保障對象;上海則以年齡和失能等級為依據,規定60歲以上且失能評估結果為二至六級且在評估有效期的老年人為保障對象;值得一提的是,青島、上饒分別將重度失智老人和因失智造成失能的人員納入長護險保障范圍。
另外,在長護險支付標準上,各地也各有千秋。有定額包干支付,如上饒和南通,也有按比例支付,比如上海。在經辦服務中,保險公司參與程度和合作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采取全流程委托方式,有的采取部分流程委托方式。
“擴圍”長護險還須加強頂層設計
記者觀察到,建立長護險的共識正在加速形成。從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全國兩會提出“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到《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推動形成符合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框架,鼓勵發展商業性長期護理保險產品,為參保人提供個性化長期照護服務”,再到國家衛健委在老年健康促進行動中提出“全面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加快推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 “擴圍”長護險的呼聲漸高。
雖然“百花齊放春滿園”,但“差異化帶來的制度碎片化不利于長期護理保險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培安表示。各試點地區普遍面臨著籌資難、護理服務跟不上、市場推廣弱等問題,建立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勢在必行。
據了解,目前各試點地區籌資是以當地醫保基金劃撥和財政補貼為主,隨著護理服務需求的增加及醫護服務費的快速上漲,有可能導致長護險運營資金面臨不可持續的風險,未來長護險籌資渠道還要進一步拓展。
商業保險應該成為長護險一個重要支持力量。中國銀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健康險處副處長劉長利表示,下一步銀保監會將在專項監管規定和相關管理制度、加強準入管理、給予稅費優惠政策支持等方面進行細致的探索。
長護險的落腳點是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基本醫療護理,成熟的長期照護服務供給體系至關重要。浙江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戴衛東指出,“長護險在服務供給遴選標準、護理員教育與培訓標準等方面還比較欠缺。”長護險的有效落地,須建立一支數量足夠、專業強大的養老護理隊伍。“培育專業醫養機構,做好對接供給和服務監管是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基礎。”戴衛東建議,“建立護理培訓體系,提高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加強質量體系監管。”
針對失能等級鑒定標準不一的問題,北京協力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賈云竹建議:“我國應盡快建立起統一的失能評估標準和照護需求標準,這是整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基石。”
專家指出,長護險市場推廣弱主要體現在老年人潛在需求難以有效釋放、社會力量介入動力不足。戴衛東認為,長護險擴面的選擇,需考慮長期照護服務基礎較好、重度失能老年人數量較多和地方財政支持力度較大的城市。
“擴圍”長護險,建立全國統一的長護險制度,頂層設計還需加把勁兒。業內人士逐漸形成共識:應在社會保險框架下建立獨立險種,由財政和單位合理分擔籌資,明確個人繳費責任;要立足經濟發展水平來思考設計,堅持基本可持續,與社會養老銜接,推動長期護理保險與家庭贍養、社會福利等相銜接,發揮社會保險適度普惠的作用;同時創新長期護理的服務模式,優先將失獨家庭老人納入重點保障,綜合協調、監督管理和統籌推進。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