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從圍著“任務”轉 到追著“需求”跑
——北京民政7個領域19個事項“聞困即辦、立行立改”

時間:2019-07-2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安 娜

  在北京,“養老助殘卡”是60周歲以上老年人重要的身份象征。憑借著這張小小的卡片,老年人能享受到免費乘公交、免費逛公園等社會優待、社會福利的政策與服務。因制卡安全要求高、涉及單位多,老人往往在申請兩三個月后才能拿到卡片,這使不少老人在心里犯了嘀咕,“辦個卡怎么就這么慢呢?”為了更好地滿足老年人需求,北京市積極改進資質審核流程、重構制卡流程,將制卡時間由3個月縮短至1個月。

  “養老助殘卡”制卡時效的提升,是北京市民政系統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期間檢視問題立行立改的縮影。今年6月以來,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深入全市16個區開展“蹲點街鄉鎮、入戶社區村”調研活動。從原來的圍著“任務”轉,到現在的追著群眾“需求”跑,針對社會救助、養老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等重點領域,先后開展全市性調研126次,發現問題111個,并在此基礎上,從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基層社會治理等七個領域提出19項“聞困即辦、立行立改”事項。

  您來我就在、考核您來評

  推進社區工作眼睛向下看

  前不久,家住東城區朝陽門街道朝西社區的王女士高興地看到,家門口的居委會掛出了全新的服務時間牌,“沒想到,工作日的晚上和周六也能到居委會辦事了。以后,孩子再也不用特地請假了。”

  對于平日要上班的居民來說,社區居委會、服務站的工作時間跟機關單位一樣,“我上班他上班、我下班他下班”一度成為居民的苦惱事。為此,北京在全市社區普遍推行彈性工作制,通過錯時上下班、值班、預約等形式,不間斷地服務社區居民,工作時間和模式更為靈活。

  此外,北京市還制定了《社區工作者考核管理辦法(修訂)》,強化社區工作者為民服務意識,改變過去“上考下”的單一考評方式,逐步建立以居民滿意度為主的社區工作者綜合考評機制。該市增加社區工作者上門入戶服務時間,變坐等服務為主動上門服務,實行分片包戶和民情日記制度,明確社區工作者入戶走訪,廣泛收集社情民意,確保每年入戶走訪至少90%以上住戶。

  服務意識轉變了,服務內容也更精準了。針對一些社區工作者反映的“社區干了很多本該由政府承擔的事情”“有些工作太專業、有些工作有重復”等問題,北京市完善社區職責清單,明確社區依法履職工作事項和依法協助工作事項,建立社區事項準入制度,未經準入的工作事項,社區一律不承接。嚴格規范社區報送的表格系統,實行一個部門一個系統(表格)。推動建立全市統一的社區綜合信息平臺,實現全市社區應用系統 “一門入”,社區基礎信息數據“一池蓄”“多方用”,各部門不再單獨向社區開通信息系統。

  為吸引居民走出家門,北京將于今年8月試行舉辦全市范圍的首屆社區“鄰里節”活動,通過開展跳蚤市場、趣味運動會、社區志愿服務等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區活動,推動形成鄰里和睦新風貌。

  杜絕“土政策”、讓信息多跑路

  申請低保、特困、低收入更便捷

  “低保、特困、低收入家庭申報工作,申請材料繁雜不便民、復審重復提供材料不合理、基層自主設限不合規。”這是在一系列調研中,社區工作人員所反饋的問題。為此,北京市制訂了取消復審材料、簡化申請材料、禁止額外設限等措施,精簡低保、特困、低收入家庭申報材料。

  據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紅兵介紹,今后,北京市申請特困、低保、低收入家庭救助,僅需提供身份證明即可。戶籍、婚姻、學籍等凡是能通過本市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信息系統查詢的內容,不再要求申請人提供材料。所有申請及復審不再提交復印件。“特困、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復審,以居民經濟狀況核對報告為主要依據;市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信息系統每月對社會救助對象的信息進行核對,發現家庭收入財產超過政策標準的及時形成核對預警信息。沒有預警信息,日常管理中未發現變化情況且沒有投訴舉報的,不再提供任何復審材料。”李紅兵說。

  記者了解到,北京市特困、低保和低收入家庭的審核審批、動態管理等工作將嚴格按照市、區兩級制定的政府規章和政策文件執行。各區民政部門和街道(鄉鎮)不準自行制定社會救助“土政策”等情況,增加群眾困難和基層負擔。

  不僅在社會救助領域,北京市“聞困即辦、立行立改”整改事項中還包括民政事項申請材料的精簡。目前,北京市區民政部門共有服務群眾事項142項(市級71項、區級71項),各類事項共需提供申請材料1226份,通過直接取消、改為內部工作流程、材料整合、部門內部查詢核實、部門信息共享核實、申請人書面承諾等方式,精簡申請材料753份,精簡率達到61.42%,避免了百姓在辦理民政相關事項時,再遇到多頭提交、重復提交等問題。

  活躍在基層、緊貼著百姓

  讓社區社會組織真正“組織”起來

  被稱為“回天”地區的昌平區回龍觀、天通苑,是北京市規模最大的社區,“睡城”“堵城”等成為這里的代名詞。2018年,“回天”地區實施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優化三年行動計劃后,昌平區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50余家社會組織先后服務社區居民25萬人次。(下轉3版)(上接1版)

  在北京市推進超大城市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社區社會組織如何參與其中、如何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作用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重點。社區社會組織管理服務不健全、培育機制不完善、作用發揮不明顯等問題不容忽視。目前,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和昌平區研究擬訂《關于建設回天地區社區社會組織創新發展示范區的試點方案》,力求以小切口尋求大突破。

  記者了解到,為了進一步加大社區社會組織扶持力度,北京市還將出臺《關于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實施意見》。通過指導建立黨組織、選派黨建指導員等多種形式,推進黨的組織和工作有效覆蓋;建立“兩目錄一機制”,常態化梳理社區需求暨購買服務目錄、社會組織服務供給目錄,并建立穩定的對接機制;對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的登記,適當降低門檻、簡化程序,施行辦理要件“承諾制”;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統一為不具備法人資格的社區社會組織代理資金往來、簽訂服務協議等事項,解決社區社會組織不能承擔主體資格的難題。

  上述幾項工作,有提速、有精簡、有增效、有創新,北京市“為民服務解難題”的目標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從“圍著任務轉,到追著需求跑”的變化中,可以讀出該市民政系統“聞困即辦、立行立改”的態度、力度和速度。除此之外,北京市還有多個事項列入“聞困即辦、立行立改”。例如,在社會福利領域,促進對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服務流量補貼、托養流量補貼、連鎖運營補貼等措施有效落實;在基層社會治理領域,讓黨組織服務群眾經費和社區公益金更高效地為社區群眾服務;在專項社會事務領域,推進婚姻禮俗文明節儉,探索建立醫院殯儀服務聯絡站,持續開展“為流浪人員找家”活動,等等。

  “這19條是我們在主題教育期間立行立改的第一批事項。之后,北京民政還將繼續聚焦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將學習教育、調查研究、檢視問題、整改落實貫穿始終。”李紅兵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7.25)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