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麗霞 徐 蘊
3年時間,建設1933個鄉鎮社工站,聘用4000名專職社工——這是湖南省民政廳2018年啟動實施的鄉鎮(街道)社工站項目確定的目標。截至目前,這一被稱為“禾計劃”的項目,已在全省1600多個鄉鎮(街道)落地。
湖南為何下如此決心在鄉鎮普遍建設社工站?鄉鎮社工站已經給基層民政帶來什么變化?7月1日至7月12日,記者隨湖南省民政廳鄉鎮(街道)社工站項目中期評估和調研組,深入26個縣(區)市走訪,尋找答案。
借力——為民政強基
百姓辦事找鄉鎮民政最多,但是鄉鎮民政基礎卻最薄弱。2017年湖南省民政廳調查顯示,每一名民政干部直接服務1940名對象。醴陵市民政局局長周海軍直言:“現在民政事太多,標準要求又高,問責還越來越嚴。”今天的鄉鎮民政,對下是日益增多的服務對象以及不能完全用發錢來滿足的現實困境,對上是服務對象不準、業務數據更新不及時的焦慮,兩股矛盾直擊痛處。基層民政,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但是擴編增人老路已經行不通,要改變基層民政缺人手、缺能力的困境,必須找到一支專業力量補空加力。
經多次深入基層調研,2018年5月,湖南省民政廳等六部門下發《關于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加強基層民政經辦服務能力的實施意見》及《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項目實施方案(試行)》等配套文件,提出以推進民政領域社會工作為突破口,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委托社會組織建設運營社工站,引入社工和志愿者充實基層力量,提升民政經辦能力,加強和改進民政工作。
這項工作以“禾計劃”命名,象征著播下一粒改革創新的種子,一粒攻堅克難的種子,一粒突破體制束縛的種子。湖南基層民政改革探索由“花錢養人”向“花錢辦事”轉變,一顆更好服務群眾的“種子”在三湘大地破土出芽。
能力——為基層增效
3200多名社工派駐到鄉鎮社工站,用民政政策解決實際問題,用專業方法提升工作能力,用社會組織充實服務力量,湖南省基層民政面貌煥然一新。
情況明,是基層民政最直觀效果。湘潭縣河口鎮民政所所長楊棟良說:“今年上級要求對住宅式骨灰安放建筑、硬化大墓和‘活人墓’進行摸排,一穴一穴地量,有了社工的協助,2700多穴墳墓的位置、占地等詳細信息,全部精準地錄入系統。”汨羅市民政局局長周沫也很開心:“現在鄉鎮響應快了,基層情況明了、數據準了,局里干部心里有底了。”
工作實,是基層民政干部最深刻體會。漣源市六畝塘鎮民政所所長李桂海對鄉鎮社工站感受更深:“這次社會救助對象信息核查工作量大、難度大,特別是上門核查殘疾人和精神病人等特殊對象時,社工們耐心、細心地詢問,不厭其煩地找監護人核實,很專業、周到。”汨羅市汨羅鎮民政所的徐德權是一位不會用電腦的老民政,以前為了將數據錄入系統,經常要自掏腰包買點零食“賄賂”年輕人幫忙,社工的到來讓徐德全的苦惱終于沒了。今年汨羅鎮的社會救助對象信息核查工作,社工只用三四天的時間就將信息準確錄入系統,這讓徐德權贊嘆不已。
服務好,是老百姓最普遍評價。邵陽市雙清區愛蓮街道原來有一位纏訪的老上訪戶,因為吸毒和四處上訪家徒四壁,各種政策外訴求讓街道辦苦不堪言。社工介入后,多次到他家里走訪談心,用真心打動了他,了解到他有就業需求,便提請街道辦為他安排了保安工作。有了收入,生活改善了,他也徹底息訪了。“社工能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里去,這讓我們刮目相看。”邵陽市雙清區愛蓮街道辦主任李杰說。
“解放了”是基層民政干部最稱心的“實惠”。“自從鄉里來了社工后,我敢出去學習了。”永順縣西歧鄉民政干部黃德偉欣喜地告訴記者。現在的他有更多時間學習掌握政策,有更多的精力走訪村民了解需求,工作不再是以前的低水平簡單重復。
“鄉鎮(街道)社工站為傳統民政注入了新動力,實現了新形勢下群眾需求從生存到發展、基層服務能力從經驗到專業的轉變,民政工作的專業化、社會化水平在逐漸提升。”湖南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唐白玉深入多地調研后如是說。
潛力——向新時代民政進發
在基層民政能力建設的路上,湖南民政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句話,化作改革勇氣,為向新時代民政進發注入動力。
湖南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分三步:1.0版本主要協助鄉鎮民政辦提升經辦能力;2.0版本根據各鄉鎮特點,整合民政內部和外部的眾多資源,開展有特色的專業服務;上升到3.0版本將主要是為全鎮群眾提供社會公共服務。
通過觀察社工在鄉鎮的工作,最先嗅到基層民政潛力的是鄉鎮干部,他們說:“以前民政干部都是在辦公室接待辦事,很少有時間下去主動服務,現在社工經常走村入戶,民政服務觸角延伸,服務能力增強,基層民政將又一次轉型。”
向社會要力量,調動社會資源與基層民政形成服務群眾的合力,這是湖南民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基層民政活力的金鑰匙。現在,在鄉鎮(街道)民政服務窗口、在鄉村社區,到處都活躍著這支知識新、效率高、熱情足的隊伍。專業而高效的工作,真誠而令群眾滿意的笑容,讓記者感到,他們的服務是對社會政策的敬畏,更是對困難群眾的尊重,他們讓湖南民政的為民服務更加扎實而堅定,同時鄉鎮(街道)社工站也成為專業社工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
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提升民政專業服務能力,這是湖南民政抓住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對“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的精準詮釋。物質需要的滿足是為民,精神需要的滿足也是為民,并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將成為基層民政工作中最細膩而溫暖的部分。鄉鎮(街道)社工站具備專業能力和方法的社會工作者,為傳統民政工作注入差別化、個性化、人性化、柔性化的服務元素,將“民政為民、民政愛民”落實得更深、更專、更新、更暖。
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湖南民政從加強基層民政能力建設入手,通過做實基礎數據、做細社會服務、做活社會力量、做專民政工作,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邁出了堅實一步。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