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壽 璐
憑著對理想信念的那份堅守,始終不渝照護一群特殊的患者,一份常人眼中并不吃香的行當他一干就是31年。為了福利院的發展,他一字一句起草各種制度,他自帶研究生,培養后備人才。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社會福利醫院院長伍業光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詮釋了民政人聚焦福利事業、服務特殊群體的奮斗歷程。
解鎖一個病人,就是挽救一個家庭
福利醫院有一項業務是收治救助流浪精神病人,這些人大部分既患有精神病,又伴有各種嚴重的軀體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外傷性疾病、下肢壞疽、腦癱等。往往是市內各區醫院不愿意收治,由110、120以及應急聯動隊送來,剛入行的伍業光接觸的就是這樣的對象。
來歷不清楚,既往病史不清楚,病人不但不配合,而且還有暴力傾向。伍業光入行不到兩年,就遭遇了一位精神病人的暴力襲擊,鼻梁骨被打折,以至于30年后的今天,他的愛人在向記者敘述的時候,仍然心有余悸。但是伍業光不害怕,不退縮。2005年,福利醫院收治了一名流浪精神病人,這位病人除了患有精神分裂癥之外,同時伴有腦部外傷,一名醫生在為其處理傷口時,因為發現潰爛的頭皮下生出了蛆而驚叫躲閃。伍業光見狀馬上迎了上去說:“我來。”然后若無其事地為病人處理了傷口。
精神衛生問題是一項重大的社會問題,許多家庭迫于無奈將精神病人鎖起來。一間鐵籠、一條鐵鏈讓病人和家人雙雙痛苦不堪。2015年,南寧市福利醫院同上林縣人民醫院聯合開展重性精神病人解鎖行動。伍業光親自帶隊,深入上林縣11個鄉、鎮,挨家挨戶進行排查,成功對23名被關鎖起來的精神病病人進行解鎖,并將他們接入福利醫院進行救治。其中有一名男性患者,因患有精神分裂癥暴力傷人,被其父母關進了一個鋼筋鐵鏈焊死的籠子里整整20年。鋸斷鐵鏈的那一刻,兩位年邁的老人握住伍業光的手說:“可憐的孩子終于有救了。”在回來的路上,伍業光感慨地說道,我們解鎖一個病人,就是挽救了一個家庭。
不簡單,就是把一件又一件簡單的事做好;不平凡,就是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極致。福利醫院的張超大夫對記者說:“伍院長用行動告訴我們,當我們執著于一項事業時,我們的時間就會閃閃發光。”
從制度設計入手,讓醫院走上規范發展之路
2003年,伍業光出任南寧市社會福利醫院院長。在工作實踐中,他發現醫務人員理論知識、臨床知識和科研水平都比較薄弱,用藥不合理,學習和工作積極性還比較差,服務態度也不端正。
針對這些問題,伍業光起草了《福利醫院文化發展綱要》,著重解決員工的學習態度和工作作風問題;2007年,他又提出建設三大系統:綜合外科系統、救助系統、康復系統(軀體康復、精神康復),著重解決醫院協調發展問題;2010年,他提出“四站一所一中心”,著重解決老年內科、臨終關懷、病人軀體康復等醫院差異化建設問題;2011年,他提出人文精神建設,著重解決醫院醫德、員工成長、病人的人格尊嚴、生命價值等問題;2014年,他提出醫院信息化管理,著重解決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信息化建設,打造全方位智慧醫院,實現智能化的服務與應用的問題;2016年,他提出平衡記分卡管理方案,著重解決醫院管理(財務、內部流程、績效)的問題。
為了加強員工學習,伍業光除了平時主持醫療業務知識講座外,每年都要開辦兩次醫院管理知識講座,至今已有20多講。醫院危機管理、精細化管理、執行力等專題讓醫務工作者心里有譜、干勁倍增。伍業光注重與兄弟醫院的合作,提出“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策略,2016年開始與南寧市醫療機構(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南寧市第三人民醫院、廣西民族醫院)建立醫聯體,邀請醫聯體合作單位的專家到福利醫院進行疑難病例會診、業務查房、手術指導、小范圍授課;選派醫務人員到醫聯體合作單位相關科室短期培訓學習,協調與安排精神心理大夫到南寧市第二人民醫院等精神心理門診坐診,提高了醫務人員專業知識。
科研技術引領,成就一個醫院脫胎換骨的傳奇
以現代醫學為基礎,以智慧醫療為支撐,以生命科學為引領,伍業光有一套清晰的醫院管理思路。在這一思路的引領下,這些年福利醫院在硬件建設、醫療信息化、人文精神建設、疾病預測、預防和健康管理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
伍業光帶領員工和7名研究生進行醫學研究,他主持科研課題近10項,發表醫學論文80多篇,他主持的分裂樣精神病研究,發表于國家級雜志《上海精神醫學》,其觀點已寫入教材。
醫院黨總支書記張國兵深有感觸。他說:“2004年我在內科工作,醫院內科只有30多位病人,年收入只有60多萬元。”正在張國兵為福利醫院的生存和發展擔心時,伍院長給他“打氣”說:“我國已經進入老年化社會,老年內科是朝陽產業,只要緊抓臨終關懷不放松,堅持把生命關懷當成頭等大事,這項事業的前景就不可限量。”
如今,老年內科已從1個病區發展成4個病區,住院人數保持260人,依然一床難求。張國兵也從福利醫院的一名醫生到科主任、副院長,一路成長為醫院黨總支書記。他感慨地說:“伍院長具有遠見卓識,是他帶領著大家,讓醫院取得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規模由小變大。床位從200張發展到1000張;員工從幾十人到500多人;13層的新救助大樓已經全面運行,新增加8個大病房。
社會地位由弱變強。醫院開設了內科、外科、婦科、口腔科、戒毒等綜合門診,業務從單純收容發展為綜合性醫院;醫院的社會貢獻逐步得到社會認可,躋身同行先進水平;醫院多人擔任廣西各精神科協會主任委員、常委、委員。
醫研科教從無到有。醫院從專注臨床業務到通過人才引進科研開發;醫院省部課題十幾個,其中兩項獲得自治區獎勵。
就醫環境由差到好。醫院整體住院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建設了福利醫院花園、健身場所、綠色停車場、空中花園,病房裝修煥然一新;2009年醫院獲得了自治區級“三星綠色環保醫院”稱號。
人心由散到聚。醫院整體聚集在院黨總支周圍,一心一意謀發展,全心全意搞建設;2008年獲自治區文明單位、2009年獲自治區雙擁單位、2010年被評為全國行風建設先進單位。
“精神衛生工作需要付出、奉獻與堅守,正是因為無數精神衛生工作者的默默堅守,才為病人點亮了心燈,為他們照亮了回家的路。”面對記者的稱許,伍業光這樣回答。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