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新風又綠江南岸——江蘇省殯葬改革發展紀實

時間:2021-04-0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周冉冉

3月31日,《江蘇省殯葬管理條例》出臺,在維護逝者尊嚴、保障基本權益,推進設施建設、突出公益屬性,優化管理服務、倡導文明殯葬等方面作出具體規定,切實保障百姓“身后事”,為群眾減輕治喪負擔,讓逝有所安、故有所尊。

清明前夕,記者走訪了南京、鎮江、無錫、揚州等地,發現綠色、科技、公益、惠民成為江蘇殯葬的關鍵詞,各地疏堵結合,用高質量服務維護逝者尊嚴,以生命禮儀寄托哀思,殯葬新風又綠江南岸。

節地生態葬

為國家省地,為家庭省錢,讓親情延續

楊花欲雪、又至清明。蜀岡之上,小提琴樂聲悠揚,一場莊嚴的生命告別儀式在揚州墓園緩緩拉開序幕。碧青水畔、櫻花樹下,3月29日,33個家庭將裝著親人骨灰的生態罐安放在坑穴內,親屬們將摻著鮮花的泥土撒入,封穴覆土,栽種鮮花。沒有墓碑,只有AR虛化的蝴蝶在大屏上翩翩舞動。在這里,生命以最自然的方式回歸大地。

退休教師史民生在妻子去世后,便和揚州墓園簽訂協議,不僅安排妻子在此生態葬,自己百年之后也準備選擇同樣的方式。他說:“這里的生態環境很美,以后來到這里看到一花一草一木,就會知道我的愛妻生活得很好。回歸自然是我們老兩口共同的愿望,子女也支持。”

像史民生這樣的選擇并非個例。據揚州墓園主任張峰介紹,今年第一季度,揚州墓園內每5戶家庭就有4戶選擇壁葬、花壇葬、草坪葬、樹葬等節地生態葬,而這一數據在2020年僅為2∶1。

“過去人們不愿意選擇生態葬,除了傳統觀念外,還因為定位難、祭掃難。現在我們打造智慧墓園,利用虛擬技術和信息技術彌補缺陷。”張峰介紹道,揚州墓園在全國首創AR墓碑。通過AR技術,可在大屏幕和手機上找到與逝者相對應的生態葬位置,同時顯示墓碑、照片、逝者生平等信息,從而實現虛擬祭掃,不僅減少占用耕地、林地,防止白化山頭,還能將逝者的人生歷程通過文字、視頻影像資料的方式予以保存,實現逝者人生文化的永存。

近年來,青山白化、土地資源緊缺等問題凸顯,循環利用墓葬空間是墓園可持續發展的方式之一。“未來我們將對傳統墓地進行改造,讓一個家庭的人都葬在一個地方,實現家族代際傳承。”張峰說,這樣的節地生態葬更能實現為國家省地、為家庭省錢、讓親情延續的使命。

據江蘇省民政廳社會事務處副處長何正標介紹,2017年江蘇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殯葬改革試點單位,節地生態葬得到有力推進,目前江蘇已建成生態墓園576處。13個設區市、所有縣(市、區)均已出臺實施節地生態安葬激勵政策,標準在500元-5000元不等,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移風易俗

邁小步、不停步,不走彎路回頭路

改變人們舊有的喪葬習俗,從潛移默化到蔚然成風,需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

加強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補齊民生短板,是推進移風易俗的重要舉措。

無錫市惠山區堰橋街道西漳安息堂建于2002年,是無錫最早建立的一批公益性安息堂,能滿足30年以上的安放需求。堰橋街道投資100多萬元建設守靈中心,以滿足轄區群眾需求,鼓勵村民節儉辦喪、集中辦喪、和諧辦喪。

“早在2012年,惠山區就開始規劃殯葬不入土。”惠山區民政局副局長安雪峰介紹,從“入土”到“入室”,惠山區人民的喪葬理念逐漸發生轉變。2014年,當地已基本做到骨灰全部免費入安息堂;2015年,惠山加大移風易俗力度,整治青龍山散墳,由“入土”轉為“入室”,一次性補償家屬每穴1000元。

據何正標介紹,江蘇省已建成746個公益性安葬設施,其中公益性公墓429個、公益性骨灰堂317個,農村實現鄉鎮公益性骨灰安葬(放)設施全覆蓋。設區市、縣(市)均建有集中守靈中心,建成鄉鎮集中守靈中心238個。“十四五”期間,江蘇將實現縣(市、區)公益性安放(葬)設施全覆蓋。

南京市殯葬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夏旭光表示,“在移風易俗的道路上,村(居)民委員會及紅白理事會、老年人協會等社會組織發揮著重要作用。”

走進南京市高淳區古柏街道三保村,魏氏祠堂位于中保村的中心,而這里正是舉辦白事活動的場所。“自從我們村有了紅白理事會,各家白事擺席都在這里辦。沒了攀比,少了負擔,一桌平均300元,還不怕舉辦白事時刮風下雨太陽曬。”村民們對這個“白事中心”交口稱贊。

三保村黨總支書記魏學軍同時擔任紅白理事會會長,據他介紹,村民辦白事得遵守大家一起商定的《紅白理事會章程》,比如不準搞吹打坐轎,不大擺宴席,禁止封建迷信活動等。“以前一桌席面上千元,辦完白事欠一屁股債。現在5000元-2萬元就能辦成,村里基本都在祠堂里辦。”魏學軍說。

培育良好氛圍還有互相帶動作用。“村里的公益性公墓都是0.4平方米,400元就能買到,不攀比。”魏學軍介紹道,村里每年還在祠堂為60歲以上老人擺“老人酒”,尊老敬老、厚養薄葬的風氣在村里已經形成。

據了解,江蘇省已有98%的村和涉農社區建有紅白理事會,并將移風易俗和葬俗改革納入村規民約。

以服務細節中的溫度改變殯葬冰冷、黑白的舊有印象,鎮江市殯葬管理處打造了“多彩殯葬”服務品牌。

殯儀館業務大廳、告別廳、整容間、火化間以及栗子山公墓玫瑰園,以各種明亮的顏色為底色,處處有色彩、處處顯溫情。走進業務大廳,工作人員藍、白色著裝加上頸間的彩色絲巾,告別廳中彩色的標牌和內飾,園區內躍動著赤橙黃綠青藍紫等多種色彩。打破黑白束縛,緩解緊張壓抑的氣氛,給人一片寧靜祥和的感覺。

“我們本以為這些鮮亮色彩的加入,會讓家屬難以接受。沒想到,明黃的告別廳等多彩的設施,家屬們爭相選擇。這些簡單的改變,也在細節處給予他們一些心靈慰藉,寄托哀思。”鎮江市殯葬管理處黨支部書記張中說。

專項整治

響鼓重槌、快馬催錘,啃下“硬骨頭”

“三陵河有多長,沿河而立的墓碑就排多長。晚上走夜路回家,一排排墓碑在路邊‘站崗’,特別嚇人。” 丹陽市民政局局長姜琪描述的,正是2019年12月丹陽全面打響散埋亂葬專項整治戰前的景象。

兩年前,當地村口路邊、田間屋后隨處可見散墳,其中還有硬質化的豪華墓,最大的甚至達到150平方米。美麗鄉村的風景被破壞,大量耕地被占用,散埋亂葬整治迫在眉睫。

“鎮、村、黨員干部光座談會就開了120場,白天座談,晚上交心。集訴求,聽建議,收集村主任、村民代表關于散墳整治合理化建議170余條。”姜琪說,專項整治重視公平公正,通過LED宣傳車、給村民的一封信、電視節目等多渠道進行宣傳,杜絕“不厚葬就是不孝順”的攀比陋習,大大提升了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群眾支持率。

在丹陽市的大錢村,油菜花開得正燦爛,而這里曾經就是村民的墓園。“前面是美麗鄉村,4000多名村民住進整潔的二層小樓,屋后就是亂墳堆,這畫風太不匹配。”大錢村黨委書記王夕坤說。散埋亂葬整治開始后,村民們自愿把墓地遷到免費的公益性生態墓園,每穴村里補貼300元。僅半個月時間,全村便齊心合力完成了3000多座散墳的搬遷,復墾土地108畝。

據統計,丹陽市把握清明、冬至整治契機, 12個鄉鎮(街道)累計整治各類散墳32萬余座,其中大墓、硬質化墓69084穴,復墾土地面積2734畝,已完成全市整治任務的91.41%。丹陽的專項整治是全省的縮影。江蘇省強化責任擔當、壓實工作責任,將排查整治范圍擴展到殯葬工作全領域,將違規建設殯葬設施、違規經營農村公益性公墓、散埋亂葬、裝棺再葬、殯葬服務亂收費等突出問題統一納入排查整治范圍。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1.4.7)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