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靜 黃云龍
近年來,福建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連續4年將農村幸福院建設、鄉鎮敬老院改造提升等工程列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省級彩票公益金80%以上投入養老服務,并向農村地區傾斜,著力解決農村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和留守困難老年人關愛服務等難點問題,努力打造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養老新模式。
村級養老“四化”模式
寧化縣地處閩西北,集邊遠山區、老區蘇區、欠發達地區為一體。近年來,該縣通過成立村級養老服務中心運營管理幸福院,引導留守老人走出“小家”融入幸福院“大家”,探索形成生活互助化、娛樂本土化、服務專業化、習俗文明化“四化”模式,實現低成本互助養老。在方田村幸福院,老人們交納3元即可享用一葷一素一湯的愛心午餐,參加勞動半天可免費享用一次午餐,貧困戶、低保戶免費用餐。老人們還自發組織起本土化的各類文藝活動,表演敲牌子鼓、拉二胡、吹嗩吶等特色節目,傳唱紅色歌曲、客家原生態采茶山歌,開展講述宗族名人和客家先賢遷徙史活動,傳承玉扣紙、木活字印刷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互助孝老食堂”模式
今年4月,古田縣出臺“互助孝老食堂”試點工作方案,構建了“政府搭臺、村居承辦、居民互助、個人自愿、梯度收費、社會參與”的運作模式,重點解決貧困、留守、孤寡、高齡、失獨、重殘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吃飯問題,結合送餐上門行動,對行動不便老人進行探視關懷,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孝老助餐服務格局。目前,全縣首批10個村已全部開張,在用餐老人合計284人。第二批30個村的“互助孝老食堂”正在建設之中,2020年底前開辦“互助孝老食堂”的村將達40個,2021年,該項工作還將列入全縣為民辦實事項目,逐步實現困難群眾和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得到便捷實惠的餐飲照護服務。
“就業扶貧+助老公益”模式
漳州市薌城區桃林社區的林明富,2018年從漳州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因行走不便,就業困難,被聘為社區助老員后,實現就近就業的同時解決了家庭經濟困難。近年來,漳州市創新開發村(居)助老員公益性崗位,安排符合法定勞動年齡,且有強烈就業意愿并具有勞動能力的就業困難人員、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城鄉低保對象就業,特別是大齡失業人員和零就業家庭人員,有針對性地設置崗位,方便困難人員就近就業,實現脫貧。2020年,漳州市已開發村(居)助老員公益性崗位444個,首批錄用的助老員已全部走上工作崗位。助老員在村(居)“兩委”領導下,運營管理養老服務設施,構建養老服務網絡。
“1+6+X”鄰里中心模式
莆田市近日創新推出黨建統領的“1+6+X”鄰里中心模式,“1”即堅持黨建引領這條主線,創建“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抓好社區鄰里中心建設。“6”即完善社區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食有所安、居有所樂、事有所辦6項服務功能。“X”即結合社區實際和群眾需求,拓展其他多項功能,以黨建+養老服務為品牌抓手,建設居家社區和機構相協調、相互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推動形成多元化立體式全覆蓋的養老服務格局。通過黨建引領,探索以17個社區為試點,以點帶面,規劃三年內建成70個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鄰里中心,努力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15分鐘便民養老服務圈。
此外,三明市建立“中央廚房+用餐點+配送助餐”機制,大田縣建立山區養老“110”模式,長汀縣推動鄉鎮衛生院轉型醫養結合服務中心,沙縣探索學養結合新模式,福清市農村幸福院改造工程等相繼推進、取得成效,讓老人們獲得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