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路建英
貧困問題,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攔路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尤其是要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堡壘。今年4月份,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略部署,民政部印發《關于推進深度貧困地區民政領域脫貧攻堅工作的意見》,從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等7個方面對民政領域脫貧攻堅工作作了部署。
當前,各地民政部門發揮自身職能作用,精準對接貧困人群的脫貧需求,因地制宜,對癥施策,積極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準扶貧新路徑,拔掉貧困地區的“窮根子”,確保深度貧困地區民政領域脫貧攻堅工作精準、高效。記者對各級民政干部和相關專家進行了訪談,力圖理清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和民政部門參與脫貧攻堅所擁有的優勢,同時也力圖展現一幅民政部門不畏挑戰,在脫貧攻堅征途上砥礪奮進的生動圖景。
緊盯重點難點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民政工作事關基本民生保障,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中發揮著重要的保障作用。但是,面對深度貧困地區的客觀現實,完成好民政領域脫貧攻堅兜底保障還有許多工作需要繼續強化。
“民政救助兜底保障在脫貧攻堅中的效果明顯,值得肯定。但是,基層工作人員對現在國家政策認識有所欠缺。扶貧職能部門應各司其職、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甘肅省卓尼縣民政局工作人員盧玉俊說。由于對精準脫貧認識不到位,在貧困戶認定上,很多地方存在分指標定任務、村干部優親厚友等現象,導致貧困識別、退出不精準,部分脫貧政策未落地等問題,群眾對此很有意見。
陜西省山陽縣高壩鎮申家垤村村民韓長振對記者說:“低保救助本是國家對農村貧困戶實施的惠民政策,但由于基層工作人員執行不到位,致使‘關系保’‘人情保’現象嚴重,村里的干群矛盾一直存在。在產業扶貧中,村民的先期投資和分紅回報差距太大,大家的積極性都被消耗沒了。”
“在實踐中,政策設計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在具體抓落實上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江西省青聯委員周成洋告訴記者,基層民政干部如果對政策了解不透徹,就很難完全落實政策精神;如果自身覺悟不夠高,服務意識不夠強,抵觸心理就造成了對工作的消極懈怠。此消彼長之下,好政策就成了爛尾巴,本該真正享受福利的老百姓感受不到政策的好,老百姓也不會說政府的好。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明鎖表示,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國累計脫貧5500多萬人,但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仍然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穩步推進,后期的脫貧難度更大、成本更高。在群體分布上,主要是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患病者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貧困群眾。對于這些特殊人群,只有采取政策性兜底保障和慈善等幫扶措施,才能解決他們的特殊困難。對此,我們必須撲下身子、沉入一線,真正摸清貧困之根、把準貧困之脈、開好脫貧之方,切實發揮民政強力救助和保障作用。
湖北省民政廳調研員孫平表示,當前推進深度貧困地區民政領域脫貧攻堅,民政工作還面臨雙重壓力和挑戰。一方面要治標,采取“兜底”措施打好民政領域脫貧攻堅硬仗,保證民政對象基本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治本,著眼民政事業持續發展需要,深化民政法制化、標準化建設,推進民政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貧困群體幸福生活構建起長效機制。
深度貧困地區實現脫貧,人才是關鍵。在浙江省民政廳基政處調研員秦新春看來,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需要在重點人群和人才引進上實現突破。要加大人才引進和保留的力度,為貧困地區提供智力支持。
“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主要表現為自身社會救助和社會服務財政能力不足,地廣人稀、民政服務和管理成本大,遠離經濟發展中心、社會組織發育嚴重滯后。”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社會救助分會副會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左停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保障深度貧困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考慮到貧困地區生活成本高的客觀情況,一些救助和福利項目的實施標準可以適當提高;以鄉鎮為中心加強有關民政服務機構的建設,加強對貧困老人、殘疾人、兒童的社會救助力度;積極支持發展具有民族地區特色的社區組織,支持民族村社民政協理員的制度和能力建設。
發揮職能優勢 筑牢困難群眾保障網
根據中央提出的實施“四個一批”的脫貧攻堅行動計劃,民政部門需要發揮自身職能優勢,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實現貧困人口精準脫貧。“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是民政部門的職責所在,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低保政策,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在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方面,民政部門可以引導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在移民搬遷安置一批方面,民政部門可以通過民政政策向貧困對象提供有關服務,或通過行政區劃工作支持發展建制鎮和特色小鎮,為移民進城就業提供平臺和載體。在醫療救助扶持一批方面,民政部門要強化集中供養農村五保對象救助與慈善救助制度互補聯動,保證貧困群眾醫療救助。”孫平說。
解決好貧困地區群眾的脫貧致富問題,解的是民憂,暖的是民心。秦新春表示,民政部門發揮自身職能助力深度貧困地區脫貧致富,重點是要發揮好兜底保障作用。要落實制度銜接,提升兜底保障水平。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按規定程序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實行政策性兜底保障。要推進全方位救助,有效保障特困群體。要加大臨時救助,確保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不因病返貧;將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符合條件人員按程序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將符合救助條件、社會福利政策的農村留守兒童納入政府保障范圍。要出臺細化方案,助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強化村民自治,指導深度貧困村健全完善實用有效的村規民約。同時,有效動員引導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向深度貧困地區集中。
脫貧攻堅,既是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責任,也是一份暖人心的民生關懷,說到底就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需要。周成洋表示,當前,民政部門要履行社會救助職責,做好兜底保障工作,要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利用社會組織的行業優勢精準幫扶;要探索成立專項基金和福彩項目,在社會上形成良性“輸血”;要有深化改革的意識,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根據地方發展的實際情況做適當傾斜和突破。
民政部門是國家脫貧攻堅制度設計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左停坦言,從政策上,民政部門要制定好、實施好民政面向困難、脆弱群體的有關政策,如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殘疾人救助等政策,發揮好社會救助政策的兜底保障功能;要鼓勵、引導和孵化培育社會力量參與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現在特別重要的是加強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保護工作,既提升扶貧攻堅質量,也為轉移就業脫貧提供保障;加強對農村基層政權的建設,要加強完善貧困鄉鎮社會救助“一站式”服務,加強和提升鄉村民政服務機構的服務水平。
啃硬骨拔窮根 全力打好三年攻堅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要強化落地,吹糠見米,做到人員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脫貧攻堅越往后越難,面對的都是貧困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
面對新情況和新形勢,全體民政人以“啃硬骨、拔窮根”的決心,牢牢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落實到民政領域脫貧攻堅三年行動中,堅持精準扶貧真調研、整治清退見實效、多措并舉齊幫扶,把各項政策更好惠及貧困群眾,確保脫貧攻堅工作落地生根。
7月初,民政部黨組召開會議,專題傳達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研究部署民政領域脫貧攻堅三年行動相關工作。同期,部長黃樹賢在甘肅調研時強調,要堅決完成好脫貧攻堅戰相關兜底保障任務。
三分決策,七分執行。為確保黨中央、國務院和民政部有關脫貧攻堅決策部署落實到位并取得成效,各地民政部門迅速行動,從貧困群眾需求方面施策,出臺政策助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如山東省民政廳出臺《關于推進深度貧困地區民政領域脫貧攻堅工作的實施意見》,通過科學制定農村低保標準、提高深度貧困地區農村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擴大殘疾人“兩項補貼”覆蓋面等舉措,助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貴州省民政廳、省扶貧辦按照省委省政府“大扶貧”戰略決策部署,聯合制定《貴州省民政兜底脫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確保有效保障農村貧困群眾基本生活水平與脫貧攻堅進程相適應、與全面小康進程相適應。
同時,各地民政部門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整合各方資源,助力脫貧攻堅。如四川省民政廳為鼓勵社會組織參與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今年設立4500萬元“種子基金”,引導全省性社會組織參與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工作。河南省民政廳印發《關于引導和動員全省性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的通知》,鼓勵支持全省性社會組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慈善幫扶、產業幫扶、志愿幫扶等多種幫扶形式,幫助困難群眾脫貧增收,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此外,各地還強化脫貧攻堅責任和監督建設,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嚴肅處理和堅決糾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打贏脫貧攻堅三年之戰。如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嚴肅查處兜底保障工作中的“人情保”“關系保”“錯保”“漏保”問題。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眼下,各地民政部門切實把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作為民生底線、工作之本,凝心聚力,堅決打贏民政領域脫貧攻堅這場硬仗,著力推進深度貧困地區各項民政工作落地見效,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道路上不漏一村不落一人。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