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翟 倩
從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出臺之后,眾多利好養老政策紛紛出臺,養老產業市場呈現一片繁榮和喧囂。
從目前來看,居家養老作為符合我國國情的養老解決方案,各地的助餐服務、老人飯堂一直很受歡迎。可是,與社區助餐點的熱鬧相比,一些相關服務,諸如助浴助行助急就是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冷門服務了。在南京一些社區中心,吃飯之外,不花錢的娛樂設施很搶手,而一旦需要付費便少有老人問津,形成社區服務很熱鬧,居家養老服務很冷清的現象。在記者看來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做到以下幾點。
提前預判、吸引老人。隨著老齡化發展的加速,421結構家庭進一步增多,一線城市的空巢率在80%以上;此外高知、高管、高收入的“三高”老人越來越多,他們對養老的需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高。養老機構面對的是什么樣的老人,他們有著怎樣的消費心理和消費需求,他們的購買能力直接決定著應采取什么樣的經營方式。只有在前期介入時作好市場調查,精準掌握對象定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吸引老人前來享受服務。
服務周到、將心比心。無論是機構養老、還是社區居家養老,最根本的還是落在“服務”二字,服務好、口碑好,自然能夠吸引眾多老人前來。老人的需求有時很簡單,幾句溫馨的話語、隨手的攙扶、有難處時的陪伴,就能讓老人的心溫暖起來。想老人所想、急老人所急,將心比心,常常自省,站在老人的角度審視自身服務的不足,不斷修正。有麝自來香,不愁老人不來。
清晰盈利模式、拓展周邊市場。當越來越多企業、社會組織參與養老事業后,盈利是必不可少需要考慮的一環,如果沒有清晰、適用的盈利模式,養老機構將無法生存下去。從商業角度來看,營養配餐、高血壓餐、糖尿病餐,康復訓練、護理照料,這些都會是利潤的增值點,也可以成為每月固定費用之外的收益。此外,也可以將資源共享至社區的非老人,拓展周邊市場,對養老服務進行補貼。
這僅僅只是記者的一家之言,具體如何落地仍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否適合當地實情。本版選出一些有特色、有口碑的社區養老事例,希望能拋磚引玉,選出切合實際的養老運營模式,更好地服務老年人,真真正正讓老人感受到幸福。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