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馮佳 張玉琢)養老怎么養?從我國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和國際養老機構發展趨勢看,“就地養老”是大勢所趨。在“9073”(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養老模式下,如何滿足絕大多數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解決居家養老機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成為江蘇省無錫市黨委、政府考慮的一項重點課題。
為了讓97%的老人優雅地頤養天年,無錫市圍繞“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養老服務體系,創新思路,積極作為,努力構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提升居家養老服務社會化水平,創新發展醫養融合,加快發展“智慧養老”,有效提升養老服務隊伍素質。
打包整體發展
品牌化、連鎖化、規模化初見雛形
大、美、亮、全和人多,是記者對無錫市濱湖區太湖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的整體印象。
占地1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1000平方米,景觀面積6000平方米,室外老年活動休閑場地1000平方米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看上去寬敞明亮,飯菜飄香的整潔食堂、鳥語花香的散步小花園、人性化的老年人衛浴、豐富的健身康復設施、文化教育場館,一墻之隔還有配套醫院,每個區域都是老人,幾乎沒有空位。
和先生一起從洛社搬來入住的倪莫潔老人對養老中心很是滿意:“我們住的是這里的雙人間夫妻房,每月4300元兩人的食宿全包在里面,我們算了算賬,比請保姆劃算多了,我老伴兒行動不方便,這里護工的水平也專業,老伴兒很滿意,而且女兒就住旁邊的天鵝湖小區,來看我們也方便。”
“養老,既要物質上養老,更要精神上養老。社會化運作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能夠更好地滿足服務對象需求,服務針對性更強,符合中國老年人‘老有所歸’的傳統養老觀念,更容易被老年人接受。”太湖養老服務中心是江蘇樂康養老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經營管理的,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一共為街道和下屬17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提供助老家政、日間照料、短期照料等服務。這里依托養老服務中心,建有太湖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太湖街道老年大學、太湖慈愛陽光助餐中心、太湖慈愛陽光健康服務站等。
而在梁溪區,區民政局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實行“1+16+159”的整體社會化建設養老設施。
“1”是建成一個區級養老服務中心,“16”是全區16個街道全部成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59”是全部159個社區都設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
“去年我們跟上海海陽互聯網養老服務公司簽訂打包協議,由他們負責梁溪區‘1+14+150’個養老服務機構的運營。”梁溪區民政局負責人表示,這一舉措一是落實國家政策規定,二是補齊梁溪區在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方面的短板。因為以前沒有區級養老服務中心,街道和社區層面也只有兩個街道和9個社區建立了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所以這一次,民政局對全區居家養老服務進行整體規劃,并制定了建設時間表。
目前,無錫1200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24家日間照料中心、540個助餐點中已經近半數實現社會化運作。涌現出凈慧、朗高、金夕延年、康樂年華、北京宏泰和上海海陽等一批規模化、品牌化、連鎖化的社會專業服務機構直接承接居家養老服務。
規劃體系建設
30多份文件打下政策支持基礎
社區與居家養老服務的整體規劃要解決資金、土地、房屋、人員等一系列問題。建設用房怎么解決?資金從哪里來?人員如何提高專業性和長久性?
2009年無錫就在全國地級市率先編制完成《無錫市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規劃(2009-2020年)》,對全市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從近期(2015年),到遠期(2020年)科學謀劃,統籌布局。2014年率先制定了全國地級市首部地方性法規《無錫市養老機構條例》,創新探索解決養老服務機構用地難、資金籌措難、人員素質低等問題。2016年編制該市首部養老服務業專項規劃《無錫市“十三五”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提出推動養老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八大任務”和“八大工程”。先后出臺了《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市政府辦轉發市民政局關于無錫市市區居家養老服務補貼辦法的通知》《關于推進我市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加快推進醫養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和《無錫市社區居家養老智慧管理服務系統建設基本規范》等30多份政策文件,為做好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打下了堅實的政策支持基礎。
無錫市民政局相關處室負責人指著養老設施布局規劃圖說:“無錫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始養老體系化設計,所有新建小區按照規劃配套養老用房,圖上的每個小點,每一個圈起來的區域都是提前規劃好,按圖紙建設的。新建城區和新建居住區按每百戶20平方米以上標準配套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老城區和已建成的住宅區無居家養老服務設施或現有設施不足的,按每百戶15至20平方米的標準調劑解決到位。”
“十二五”以來,全市財政投入用于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資金累計超過20億元,其中60%以上用于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
為了留住人,提高服務水平,無錫市實施養老服務崗位補貼政策,對從事養老服務工作并持有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的人員分別給予500元-10000元的一次性崗位補貼。實施養老服務人員入職獎勵政策,對從事養老服務工作并持有中專、大專、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員分別給予3.6元-6萬元的一次性補貼。將養老服務人才培訓納入城鄉就業培訓體系,目前,全市共培訓養老護理員3000余名,養老護理員持證上崗率80%以上。
“我們跟護理員簽訂合同一般是5年,但政府一次性補貼,會從第六年開始發放,相當于護理員從第六年開始,每人每月漲了1000元工資。有的護理員為了多拿工資也愿意延長服務時間。”無錫市民政局負責人坦言,護理員在職期間拿到更高學歷,一次性獎勵也會相應提高。“現在很多護理員都利用業余時間進行了學歷教育。”
完善服務功能
智慧平臺、醫養結合滿足個性化需求
有了實實在在的政策支持,社區與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才能在服務上做加法、乘法。
太湖養老中心院長沈雪芳介紹:“正因為有養老中心作基礎,才敢把街道老人的整體服務需求都接納過來,讓老人在家也能享受到與養老院同等的各種服務。”
社會化運作以后,太湖街道所有的居家養老服務分為線上線下兩塊。線下將所有的居家養老中心統一包裝、管理,老人可以在社區享受規范的各類養老服務;線上主要采用智慧養老模式,針對需要上門服務的老年人,通過智能手環和手機APP來聯絡老人和子女。
“具有一鍵呼叫功能的智能手環由老人佩戴,APP則裝在子女手機上,這樣一來,老人有什么需求、做過什么服務,子女一目了然,同時子女也可以用APP為老人定制專屬服務。”開發設計這些軟件的陳超君介紹,“通過信息采集后,老人只要一按呼叫,后臺就能知道是誰、住在哪里,可為突發事件作出預判。”
智慧養老系統不僅可提供助餐助浴、家政預約、醫療保健、信息提示、緊急救助、文娛活動等個性化服務,也可以對養老服務中心進行管理,對護理員進行監督。“每項操作都有記錄,按時按點的工作日志,一來可提醒工作人員及時服務、統籌安排時間,提高了服務精準度和服務質量;二來方便上級部門監管。”沈雪芳說。
目前,無錫市已建成四級聯網的智慧養老信息管理平臺和60余家智慧型養老服務機構,通過“互聯網+”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為全市30萬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形式多樣的生活照料、護理服務、物品配送等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
而面對老年人普遍需要的助醫需求,無錫市已設置護理院17家、康復醫院9家、30家養老院設置醫務室、68家醫療機構設立老年康復醫學科、15家醫療機構設置臨終關懷科、4家醫院設立老年病科。全市89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734家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能提供養老康復醫療服務。
無錫市的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做到每個街道至少建成一所集日間照料、文化娛樂、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日間照料中心,城市社區助餐服務率達90%以上,城鄉標準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城鄉建成率分別達80%和50%;全面完成智慧養老建設規劃“11311”(1個綜合平臺,1套數據庫,3類養老服務系統,1個運維中心和1項智慧養老建設標準體系)工程,實現涵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評估、監管等多位一體的智慧養老新模式,形成200家智慧養老服務機構的龐大規模;建成5家以上具有一定規模、連鎖經營10家以上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知名品牌企業,全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社會化占比達70%以上;培訓養老護理員4000人。讓老人在太湖之畔優雅地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