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持續創新城鄉社區治理夯實了社會和諧的根基
——改革開放40年首都基層政權和城鄉社區治理工作創新發展

時間:2019-01-16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安 娜

城鄉社區是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家園,是創新社會治理的基礎平臺,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基石。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市積極創新城鄉社區治理理念,扎實推進社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提升社區治理能力,獲得全國第一個特別法人“身份證”,出臺全國第一部社區服務與管理地方標準《社區管理與服務規范》,形成一整套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體系,實現城市社區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村(居)委會第一次同步換屆選舉,探索實踐“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具有時代特征、中國特色、首都特點的城鄉社區治理模式與時俱進,不斷取得新進展。持續加強的城鄉社區治理,夯實了首都社會和諧的根基。

完善基層治理政策體系 構建新型社區治理體制

為加快社區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北京市于2015年7月印發《關于深化街道、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隨后又配套出臺《關于加強城鄉社區協商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入推進社區服務社會化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形成“1+5”基層治理政策體系。北京市印發《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提出建設活力社區、品質社區、人文社區、法治社區和智慧社區“五大社區”,打造中心城區社區精品工程、城鄉結合部地區社區提升工程、農村社區示范工程、城市副中心社區引領工程“四大工程”,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打下堅實基礎。2016年,北京市印發《關于進一步開展社區減負工作的意見》,對原有的322項社區工作事項進行歸類、合并、梳理,列出依法履職、依法協助履職和各類取消項目等5份工作清單。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北京市逐步構建新型社區治理體制,推動形成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社區自治組織為基礎、社區服務站為依托、社區社會組織為補充、駐區單位密切配合、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的社區治理結構。2013年,該市開始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為牽引,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者為骨干,以滿足居民需求為導向的新型社會治理模式,厘清社區、社會工作者和社會組織的職能定位,構建聯動服務機制,初步形成北京特色“三社聯動”工作品牌。

為打破社區建設“政府說了算”的固有模式,北京市實施《關于加強城鄉社區協商的實施意見》,普遍設立“社區議事廳”,通過議事協商實現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截至目前,該市3177個城市社區全部建立議事廳,農村社區覆蓋率超過70%。

加強服務能力建設 改善基礎服務設施

近年來,北京市著力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推動各級各部門改革創新配套措施,為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撐。該市建成市、區、街道(鄉鎮)、居(村)四級社區服務中心(站)服務設施、組織機構和工作隊伍,出臺《關于成立困難群眾救助服務指導中心、開展精準救助試點的意見》和《關于加快“三社聯動”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意見》,統籌政府購買服務資金2000余萬元,依托村(居)委會、社區服務站等工作平臺,為困境老人、留守兒童等服務對象提供精準、專業服務。

2009年以前,北京市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350平方米達標率不足20%,成為困擾社區治理的瓶頸問題。為緩解這一矛盾問題,北京市委、市政府將“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要達到350平方米”作為社區治理的硬任務、硬指標,并將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目前,該市3000多個城市社區基本實現辦公和服務用房350平方米建設標準,基本滿足群眾的服務和活動需求。

在改善基層服務設施的同時,北京市積極提高社區信息化應用能力。加快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加強一體化社區信息服務站、社區信息亭、社區信息服務自助終端等公益性信息服務設施建設;依托“北京通”“互聯網+政務服務”等重點工程推動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強化“一門式”服務模式的社區應用;實施“互聯網+社區”行動計劃,運用社區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引導社區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參與公共事務、開展協商活動。

提高社區工作者待遇 志愿服務工作蓬勃發展

近年來,通過實施“大學生社工計劃”、提高社區工作者工資待遇、培育社工事務所、購買社工崗位、落實“萬名社區工作者培訓計劃”、組建首都最美社工宣講團等措施,北京市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結構不斷優化,專業素質和能力大幅提升,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全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達6萬多人,取得社會工作職業水平證書人員達2.7萬余人。

北京市先后五次大規模提高社區工作者工資待遇水平,并印發《關于進一步規范社區工作者工資待遇的實施辦法(2018年修訂)》,明確從2018年1月1日起,北京市社區工作者工資總體待遇平均水平由不低于本市職工平均工資的70%提高到100%。調整后,社區工作者年人均應發工資達10萬元,月人均應發工資增長約3000元。北京市還同步印發《北京市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從職業定位、發展空間、權益保障等方面完善制度,為規范社區工作者管理、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北京市還著力完善志愿者管理和服務制度,制定實施《關于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的實施意見》,試點開展“時間轉贈”等激勵回饋機制,建立“志愿服務時間轉贈”機制,推進志愿服務常態化、規范化。全市實名注冊志愿者突破426.7萬名,注冊志愿者團體7.4萬多個,志愿服務時長累計達3億多個小時。69.2萬名在職黨員和79995名團員青年回社區報到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開展了一些有特色、有實效、反響好的志愿服務項目活動,志愿服務已成為首都北京的一張亮麗名片。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16)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