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編者按
有系統思維,更有實干精神——剛剛過去的2018年,湖南省聚焦脫貧攻堅,實施精準救助,兜牢民生底線,交出了一份有溫度、有厚度的答卷。我們看到,湖南民生兜底保障質量大提升的背后,是聚焦主要矛盾、強化最優政策組合的結果。正如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所說,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務必要做到“四清楚、四明白”:兜底政策再理清楚、兜底對象分類區分清楚、認定程序規范清楚、兜底標準補助計算清楚;黨政領導要明白、民政干部要明白、服務對象要明白、社會公眾要明白。抓熱點、析難點、掃盲點,接地氣、惠民生、更走心,湖南的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為脫貧攻堅集聚了新智慧、貢獻了新方案。
對困難群眾進行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是民政部門在脫貧攻堅中承擔的重要任務。剛剛過去的2018年,湖南民政著眼脫貧攻堅大局,不斷完善政策制度,創新體制機制,提升服務效能,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難群眾。
截至2018年底,全省99萬名兜底對象分類保障到位,農村低保標準平均達到每人每年4098元,月人均救助196元;城市低保月人均救助340元;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平均每人每月64元和57元,完成省政府重點民生實事任務。
全省城鄉特困人員年供養標準分別達到7368元和4960元,開展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247.47萬人次,臨時救助111.5萬人次,流浪救助17萬人次,籌募慈善款物9.92億元、慈善援助200萬人次,開展“迎新春送溫暖獻愛心”慰問困難群眾56萬戶。
“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檢驗我們工作得失成敗的最高標準?!焙鲜∶裾d廳長唐白玉表示,今年將持續推進兜底性民生保障體系建設,統籌推進老區扶貧、羅霄山片區扶貧、駐村扶貧,實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對象一戶一檔、一戶一策,分類保障、分類幫扶,綜合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
突出精準:發揮政策最佳效益
2018年,湖南在 “應保盡保、應退盡退、進退及時”的同時,扎實開展城鄉低保專項治理,規范清理城市低保對象,深化農村低保清理整頓,加大典型案例通報力度,促進動態管理、精準救助,使社會救助政策發揮最佳效益。
圍繞精準兜底這一命題,常德市率先在全省開展城鄉低保、社會保障兜底脫貧和特困供養專項治理,按照“先核對、再救助”原則,全面運用低收入家庭認定信息平臺,開展低保等申請救助對象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確保對象認定精準。
規范的操作流程、精準的核對數據,為兜底保障奠定了堅實基礎。長沙市開發社會救助保障對象經濟狀況預警系統,對正在享受低保和特困供養的對象每月定期進行家庭經濟狀況的核查,并對家庭經濟狀況發生變化的對象預警提示。各縣(市、區)根據預警提示,能夠第一時間進行預警處理。如今,核對申報、核對審批、核對結果查看等業務都能夠通過手機端辦理。
湘潭市強化定量分析與評估,市民政局聯合高校以課題形式設計開發了社會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量化評估體系,引入第三方收入瞄準參數,簡化收入認定程序,既減輕了基層的工作量,又增強了收入認定結論的公信力。還積極與醫保局對接,開展核對信息系統與醫療保障信息對接,將實現社會救助申請對象醫療支出信息核對。
與此同時,全省實現“互聯網+監督”平臺信息共享,民政相關業務接受紀檢監察、審計及社會公眾的檢查和監督,自動屏蔽了手工條件下“人情?!薄瓣P系保”的管理漏洞,推動了社會救助工作的進一步規范化。
系統思維:持續優化政策供給
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中,湖南除了堅持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更注重正確引導、統籌銜接、綜合施策,持續優化政策供給。
2018年5月26日,湖南省民政廳黨組到駐村幫扶點瀘溪縣武溪鎮紅巖村開展集中調研,舉辦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現場與當地黨委政府領導、有關部門座談,共同研究“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有效措施。7月初,湖南省民政廳組成7個調研組,先后到14個市(州)42個縣(市、區)256個村,廣泛聽取基層干部群眾對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的具體意見。
通過精準調研、科學評估,10月11日,湖南省民政廳聯合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省住建廳、省衛計委、省扶貧辦、省殘聯等部門下發《關于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中切實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實施方案》,聚焦分類保障、拓展對象范圍、建立支出型貧困制度、低保漸退期、政策有效銜接、加大幫扶力度等核心內容,充分體現了推進兜底保障工作的系統性思維。
對支出型貧困家庭恰當的制度安排,是湖南這張兜底保障網里的亮點。在低保審核審批核算家庭收入時,在原有政策基礎上,將同時考慮因重殘、重病、教育等剛性支出,累計超過上年度家庭年收入2倍以上的,予以適當扣減。同時,考慮貧困家庭必要的就業成本,在核算家庭收入時也可適當扣減。
同時,對納入農村低保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收入超過當地低保標準后,允許有不超過一年的漸退期,實現穩定脫貧后,經民政、扶貧部門聯合認定核實,退出低保范圍。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不低于當地低保標準的1.3倍,全自理、半護理、全護理特困人員照料護理費用分別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十分之一、六分之一、三分之一安排。重點針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對象和失能半失能的農村特困人員,每年對幫扶工作成效至少開展一次評估,切實解決其生活、生產等方面的困難。
綜合施策:更接地氣更加走心
為困難群眾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離不開一項項接地氣、惠民生、更走心的改革實招。
筑牢社會救助最后一道防線,湖南出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臨時救助工作的實施意見,突出“托底線、救急難”,進一步科學確定急難型與支出型臨時救助對象范圍、臨時救助標準、申辦程序和資金管理,建立臨時救助鄉鎮備用金制度,使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救助。
衡陽市建立快速響應及時發現機制,在村里設置民生協理員,及時發現需要救助的困難群眾,對于1000元以下的臨時救助資金由鄉鎮直接審批,較好地化解了困難群眾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基本生活困難;張家界市永定區構建“救急難”信息平臺,注重急難救助與其他救助制度的有效銜接,每年整合各部門救助資金1000多萬元,通過創新工作機制,提升了綜合救助能力。
湖南還率先建立起“基本醫保+大病醫保+農村特惠保+醫療救助”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機制,有效解決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
同時,創新開展區域性敬老院建設和護理區建設,重點解決特困人員尤其是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服務需求。區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設床位不少于150張,其中照料護理床位不少于100張;照料護理區照料護理床位不少于25張。2018年,共安排資金1.29億元,資助25個區域性(中心)敬老院建設項目、80個照料護理區改造項目和26個敬老院維修項目,全省敬老院服務設施條件持續改善,托底保障能力不斷提高。
強基固本:提升為民服務效能
為了確保黨和政府各項惠民政策在基層有效落實,打通民生保障的“最后一公里”,湖南從加強基層民政能力建設入手,增加民政服務有效供給,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激發了社會力量活力。
2018年4月19日,湖南省民政廳聯合省委組織部、省編辦、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省人社廳下發了《關于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加強基層民政經辦服務能力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健全民政工作機構、配強民政服務力量、全面建立社會工作服務站和村級民生協理制度,并從購買主體、承接主體、服務內容、購買機制和經費保障等方面明確了政府購買服務的相關要求。
總體來說,就是要推動所有鄉鎮(街道)建立有專門辦公場所、有專職工作人員、有專項工作經費、有專用辦公設備、有專業制度體系的“五有五?!泵裾ㄞk)。在村(居)設置1名兼職民生協理員,負責村級有關民政服務工作的落實。
6月,省民政廳、省財政廳編制下發了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將社會救助對象的信息采集、入戶調查、核實服務,特困人員照料護理、醫療照護、心理疏導等社會救助輔助性服務,困難群眾基本救助工作績效評價、政府開展的社會救助專業人才培訓、社會救助對象能力提升服務等社會救助類服務納入了指導性目錄。
同時,全省全面建立社會工作服務站點,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組織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到基層一線開展專業服務,構建了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三社聯動”機制。譬如,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是脫貧攻堅中需要給予特殊關愛的群體,湖南將通過社工站開展定期探訪,完善信息統計臺賬,細化關愛保護幫扶措施。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