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作為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上海市長寧區先行先試,日前發布《長寧區關于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參與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實施辦法》《長寧區關于鼓勵養老機構開展社區延伸服務的實施辦法》《長寧區關于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及運營管理實施意見》《長寧區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意見》《關于全面推進長寧區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干意見》5項養老新政,針對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領域,打出了政策創新“組合拳”。
這些新政不僅托底線,聚焦失能失智老人照護難題,設立“分層分級認知癥照護體系”,培養養老服務人才,還著眼“適度普惠”轄區老人,在撬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解決醫養結合難題、增加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供給等方面進一步布局,大大方便了百姓在“家門口”養老,受到社會好評。
建立“分層分級認知癥照護體系”
“老年人的需求是制定政策的出發點。長寧正在開展嚴謹的認知癥篩查,全區失智老人群體的數量預計在萬人左右。”長寧區民政局局長章維介紹,“認知癥照護作為剛需,無論是居家、社區還是機構養老,服務供給都遠遠不足。我們以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為契機,率先探索打造‘分層分級的認知癥照護體系’,構建‘前期篩查-社區預防-家庭支持-專業干預-照護機構入住’閉環。”
在“后期專業干預和入住照護機構”環節,長寧區在市級補貼的基礎上,對認知癥照護專區和認知癥日托再予以建設和運營補貼,促進社會力量盡快參與到認知癥照護相對空白、缺口領域中。
為此,長寧區舉辦了認知癥照護培訓班,打造專業化認知癥照護隊伍。
扶持盤活小微資源,鼓勵機構延伸服務
長寧區是典型的深度老齡化城區。截至2017年底,全區60周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達到20.51萬人,占戶籍人口的35.3%。章維預計,到2020年全區老年人口占比將達40%。老年人口不僅基數大、增長快,還有高齡化、空巢化趨勢。
如何能讓更多老人在家門口舒心養老?長寧區打破“9073”格局壁壘,突出整合資源。鼓勵養老機構開展日間照料、護理、助餐、助浴、助醫、助潔、精神關懷等社區延伸服務,對符合條件的機構給予開辦補貼和運營補貼。
“扶持小微嵌入式社區為老服務設施”也是此次新政亮點之一。對于以往政策不予補貼的200平方米以下的為老服務設施,長寧區也給予了扶持補貼,如整合閑置社會資源建設60—200平方米社區托養設施,并提供任意三項居家服務的企業和機構,長寧區將給予10萬元的一次性建設補貼。
針對小型社區嵌入式托養設施也給予一定的運營扶持,如對開展助餐和助浴服務的機構,根據年服務量,分檔給予運營補貼;對提供日間托養服務的,按照不低于當年度服務總收入50%的比例予以補貼。這意味著,服務人數越多,獲得的補貼也將“水漲船高”。
政策利好也推動了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養老。僅今年,新長寧集團、萬宏集團就盤活閑置資源近30處用于建設各類社區托養設施,目前已建成6家、在建10家;全區由社會力量建設的認知癥長者照護之家2家、日托4家,60%的民辦養老機構開展了社區延伸服務。
解決醫養結合難題,培養專業護理人員
對一些高齡老人來說,在家養老難以獲得專業醫療護理是一大難題。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的頤家護理站,2015年起將居家養老服務站、頤家護理站、社區衛生服務站三個功能載體融合起來,形成了上海市首家“三站合一”的社區醫養服務設施。截至去年底,累計為1萬余名老年人提供了康護服務,滿意度高達98%。
老年人對社區醫養結合需求非常強烈。“在前幾年成功探索的基礎上,我們此次制定政策,明確鼓勵在有條件的街道推廣社區衛生站、護理站、居家養老服務站‘三站合一’醫養結合綜合體模式,初步計劃是在今年底推廣到5個街道。”章維表示。
此次,長寧區還針對養老服務人才稀缺的短板,出臺了相關意見,將重點建設長寧區養老服務人才實訓基地。目前長寧區已建立1個養老實訓基地和4家養老護理培訓機構,預計2018年至2020年將培訓養老從業人員3000人次,逐步形成一支規模適度、年齡結構合理、綜合素質優良、尊老敬業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