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通訊員 范南虹 通訊員 劉小勇
地名,不僅僅是一個地方的名字,更是一個地方的印記,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的傳承與沉淀。海南省民政廳近期召開了加強地名文化建設新聞發布會,向媒體發布了近幾年來海南地名文化建設取得的成就。
帶有獨特海島印記的海南地名
海南地名帶著強烈的海島印記和少數民族文化特色,見證著海南島歷史文化的發展變遷。
海南省民政廳副廳長石清理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加強地名文化建設,對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要、促進地名工作科學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他總結了海南地名的幾大特點。
海南地名文化歷史悠久,大部分自古相傳,沿用至今。如瓊山、澄邁、臨高、文昌、吉陽、萬寧、陵水等地名得名都在北宋初以前,至今已有1000多年。
海南地名海洋地貌特征突出。海南兼具海洋與陸地各種地形地貌,江、河、湖、海、港、灣、岸、灘、溪、溝、潭等,包羅萬象、無所不有。各種復雜的地形地貌,為海南地名提供了品類豐富的通名,數量繁多的通名與專名相互配合,使海南地名文化多姿多彩。
海南地名物產涉類眾多。很多地名以當地具有特色的物產為名,榕仔坡、楓木、椰林、藤橋、青葛等地名就是例子。
海南地名族群特點鮮明,突出表現就是有不同方言夾雜在地名中。如臨高話稱“田”為“那”,據不完全統計,冠“那”的地名,全省有150多個;黎語稱“田”為“什”,如什玲(保亭)、什班(瓊中)等,都集中在海南島。也正因為地名中含著各地方言或者少數民族語言,所以,海南地名讀音極其復雜,甚至一個地名的口語和書面語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地多名、多地同名也是海南地名的一個特點。歷史上,海南島曾有過多個名稱,如珠崖、崖州、瓊州、瓊臺、瓊郡、瓊南等;文昌曾有過紫貝、武德、平昌等;儋州早期名儋耳郡,后改為義倫、宜倫、儋州、儋縣,現為儋州市。
采集地名條目5.1萬多條
近年來,海南省民政廳加強了地名文化建設,以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為契機,深入開展地名文化資源調查,積極開發各類地名文化產品。
據了解,截至目前,海南地名管理部門已在全省共采集地名條目5.1萬多條,其中歷史地名1524條,為加強地名文化建設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在采集地名資料的基礎上,海南省民政廳先后投入700多萬元開發地名文化產品,重新繪制出版《海南省行政區劃圖》,編纂出版《海南古村鎮圖集》《海南省政區標準地名圖集》及《海南省志·地名志》;2016年,組織開展有獎征集地名故事活動,整理編纂出版《海南地名故事》;2017年,整理編纂《海南地名文化紀事》;研發《海南省政區標準地名圖集》網絡地圖,投放在省民政廳網站上;策劃拍攝制作了《這里是海南》《命名祖宗海》《擁抱海之藍》《尋根五指山》和《名存大自然》等海南地名文化系列紀錄片。(下轉2版)(上接1版)
石清理介紹,2018年省民政廳正在著手研發海南省地名公眾查詢服務系統及海南地名微信公眾號,方便社會各界查詢了解地名基本信息,進一步提升海南地名文化的宣傳效果。部分市縣積極籌措資金,加快推進地名普查成果轉化應用。文昌、東方、白沙、瓊中等地積極加快推進地名普查成果轉化,繪制出版行政區劃圖,編纂村莊和村委會的地名志,組織開展有獎征集地名故事活動等,不斷擴大地名文化影響力,進一步豐富地名普查內容。
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71個
根據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安排部署,海南積極開展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活動,加強和改善地名管理,為國際旅游島建設和自由貿易區(港)建設創造更加便捷的地名公共服務環境。
海口市對兩條重名街道分別在前面加上區域名,整治不規范公交車站名21個,更換不規范地名標志57塊;三亞市對全市不規范地名進行梳理排查,對不規范的地名進行整改,編纂了《三亞市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文昌市組織市民政局等相關部門和文城鎮政府聯合開展專項清理整治行動,重點對文城鎮主干道路兩側設置的不規范交通指示牌、廣告牌進行了整治。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省已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71個、公共標志380個,地名使用亂象得到有效遏制。
今后,省民政廳還將指導市縣持續推進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活動,在保持地名相對穩定前提下,按照“管好增量、整治存量”要求,嚴防新增不規范地名,逐步整治已有不規范地名,分類、分級、分層實施,依法、穩慎、有序推進,避免形成地名更名之風。對已有不規范地名標志要結合實際進行更正修補或逐步更換,不搞“一刀切”。嚴格地名命名更名審核論證,規范審批權限和程序,建立地名命名、更名、注銷長效機制,從源頭上遏制新的不規范地名產生,營造規范的地名使用環境。同時,深化地名公共服務。積極推進三亞市地名地址庫試點示范創建活動,對試點示范創建活動進行檢查評估,適時總結推廣地名地址庫建設。加強和規范地名標志設置管理,指導海口流水坡社區、儋州城北社區、文昌航天社區3個城鄉社區利用地名普查成果,推廣設立二維碼、智能芯片等反映更多地名信息的新型地名標志。積極推進地名信息化建設,創新應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結合智慧城市建設,不斷創新地名公共服務方式和內容。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