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無論老人啥想法 總有方案適合他
——河南省太康縣讓特困供養老人享受實實在在實惠

時間:2018-11-30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孫彥川  通訊員  邱  鵬

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街頭,不難看到衣服臟破的老人,或站或坐,神情呆滯,他們多是特困老人。幾年前,這種情況在100多萬人口的中原大縣太康縣也存在,很是讓縣委、縣政府領導感到揪心。“五保老人吃飯沒人做,病了沒人疼的情況必須得到徹底消除!”從縣委書記到基層民政干部都行動起來,經過一次次的調研、討論和探索,他們基本構建了特困老人供養的“五養模式”,為萬余名特困人員的生活帶來了實質性的變化。

創制政策,巧調眾口,實現萬人得“廣廈”

來到太康縣符草樓鎮槐寺村,說明來意,村黨支部書記把我們帶到了村里新建立的居村聯養點參觀。本村21名老人入住后,最近又有7名鄰村的特困老人搬到了這個新家。聯養點共有兩個院子,一邊是老人的住所和活動室,一邊是食堂,都是裝修過的,《安全管理制度》《老人守則》《醫務人員管理制度》整整齊齊地掛在墻上。“聯養點的兩套房子是該村在外經商的村民無償提供的。本來我們想租下來,大概一年需要付一千多元,但房主聽說是要給村里的五保老人建居村聯養點,分文不取。”村支書感動地說。

太康縣共有集中供養人員639人、分散供養人員9410人,其中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近1200人。秉承“尊重意愿,適應習慣,整合資源,持續發展”的原則,太康民政全力爭取資金、政策,充分了解老人需求,綜合考慮村、鄉能力,廣泛動員鄉鎮和各村,利用村室、民房、衛生院等社會資源開展特困供養,探索出了“五養模式”。

居村聯養是太康縣利用農村的舊村室、閑置學校等房屋創辦聯養點的模式,旨在滿足本村和周邊村不愿離開故土的老人,就近養老的愿望。“此舉既為戀家的半失能老人和特困老人解決了養老問題,也給一些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 太康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王程清談到將來規劃時還說,“以后要嚴把入口關,選出更能干、更負責的貧困戶擔任管理員、廚師。此外,要發揮好村委會的監督作用。”

太康縣建設居村聯養點是借了脫貧攻堅的東風,脫貧摘帽后,扶貧資金沒了,怎樣保證居村聯養點持續運行?太康縣審時度勢,以縣政府辦公室的名義出臺了《進一步加強鄉鎮敬老院建設和管理實施方案》等5個文件,把鄉鎮敬老院建設和管理、居村聯養、社會托養等納入政府購買服務和財政補貼范疇。

“其實你們前面看到的槐寺村的居村聯養點還不是最好的,在轉樓鄉、高朗鄉、馬廠鎮等鄉鎮,有些居村聯養點更是運行得紅紅火火。”縣政協副主席、民政局局長劉鳳芹說。

曉以情理,活動造勢,幫助老人回新家

特困老人年輕有勞動能力時給兄弟、侄子等出力干活,年老體衰后被當作負擔甩給政府的事情在各地都不罕見。針對這個問題,太康縣委、縣政府啟動了“接父母(親人)回家”活動,經過一次次動員和溝通,全縣有數百名特困老人被陸續接回家贍養,實現了合鍋合住。

轉樓、馬廠等鄉鎮陸續舉辦了該活動,鄉鎮干部進行動員講話,給特困老人戴紅花。儀式結束后,民間樂團敲鑼打鼓將老人送進晚輩家中。不但一位位特困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在場的很多干部群眾也為之動容。

各鄉鎮對此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在全鄉村民大會上進行隆重表彰。對很多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來說,這恐怕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受表彰。

在政府的鼓勵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向他們年邁的親人伸出了歡迎的雙手。

“我們將不斷完善政策,營造氛圍,讓這些老人在兄弟、侄子家里住得下去,過得幸福。”縣委書記王國璽講。

有的老人沒有近親,但依然不愿意住敬老院,這樣的老人上了年紀以后,十有八九成了村里最可憐的人。不過當地也有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典型——一些熱心村民數年如一日地為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同村特困老人提供吃住,忙前忙后。

發現了這個現象之后,太康縣出臺政策,對那些愿意照顧特困老人的近鄰給予獎勵、補貼。于是,又形成了鄰里助養的養老模式——通過采取政府補貼、開發村級公益性崗位等形式,對特困人員開展鄰里照護服務。事前先明確鄰里和特困老人雙方的責任義務,并簽訂助養協議,有的村每月還給幫扶者發一定的補貼。

整合扶貧資金,配強供養隊伍,迎來百院“花”盛開

縣財政投資2600萬元對16個鄉鎮敬老院進行提升改造,將常營等3個鄉鎮閑置的學校改建成敬老院,配齊柜子等基本設施,刷墻、安路燈、種花草、安裝監控和消防設備,擴大接納容量,并為接納社會老人做了細致規劃,有效提升了敬老院供養水平。

太康縣農村特困人員中有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1200多人,為滿足他們的日常照護和康復治療需要,太康縣政府協調永興醫院、濟民醫院等民營醫院成立了醫養結合養老部,為這些老人提供托養服務。僅永興醫院就接納了130多名特困老人。那里的飯菜雖然談不上多豐富,但營養均衡,每周不重樣,面對采訪,老人都表示滿意。

民營醫院每接收1名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縣財政一次性給予3000元補貼,此外民營醫院還能從常見病治療中獲得一些收益。看到民營醫院的托養項目運行良好,現如今當地的鄉鎮衛生院也動了心。

為了動員社會力量,今年6月,太康縣舉辦了“德行善捐”活動,共收到社會各界捐款2800多萬元,衣物、圖書等物資約合人民幣700余萬元。對這些錢物,該縣優先向供養特困老人傾斜。

針對“五養模式”的運行和發展,王國璽要求,全縣干部要站在落實新發展理念、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構建和諧社會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高度來認識和推進“五養模式”。并要求工作中堅持“尊重意愿、適應習慣、整合資源、持續發展”的原則,做到特困供養與政策相銜接,與當地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人民群眾實際需求相吻合,與各級干部的決策力、執行力相匹配,真正做到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圣杜甫那個時代難于上青天的愿望,今天在太康縣變成了現實。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1.30)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