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燕 通訊員 羅再高
小軍(化名)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歸蘭水族鄉潘硐中心小學的學生,小時候因事故失去了右手,父母常年外出務工,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肢體殘疾,小軍性格自卑、內向,學習成績差,遭到了同學的排斥。
民政部“三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支持計劃在貴州省啟動后,社會工作者來到潘硐中心小學,了解到小軍的情況后,不僅邀請他參加集體活動,每天放學陪他回家為他輔導功課,還引導老師、同學和家長采用優勢視角看待小軍。漸漸地,小軍變得樂觀自信,成績不斷提高,得到了老師與同學的認可,班級氛圍也變得和諧友善。
近年來,地處大西南的黔南州不斷培養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加強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培育,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人才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探索出一條符合民族地區特點的社會工作發展新路。
培養社會工作人才助力脫貧攻堅
黔南州始終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多形式、多渠道、下大力培育發展社會工作人才隊伍。
2010年,黔南州民政局聯合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設立社會工作專業。隨后其他高校也設立了社會工作專業和相關專業,并面向全國招生。目前,從黔南州高校畢業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已達800余人,在校學生逾千人,為黔南州社會工作者進入社區、進入學校、進入農村夯實了人才基礎。
“這些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畢業后,都能在本地脫貧攻堅工作中大顯身手,很受歡迎,就業率很高。”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副教授柏莉娟介紹說。
2016年7月,黔南州副州長楊從明帶隊專程到廣州市學習社會工作先進理念,考察廣州市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社會工作中心及多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并得到廣州市民政局50萬元資助。此后,廣州品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分批次到黔南考察,共同發力譜寫發展社會工作、助推黔南脫貧攻堅大文章。
唐德恒是黔南州精神病醫院最早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人員之一,2014年在廣州跟班學習一年,其間,有許多廣州的單位紛紛向他“拋出繡球”,但他執意要回黔南工作,因為單位專門為他設置了社會工作崗位,用他的話講,“不能過河拆橋”。
發展專業機構打造服務平臺
2017年7月,廣州市和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了解到獨山縣社會工作現狀、需求和潛在資源后,通過遠程指導幫助獨山縣成立了柯瑞社會服務資源中心、困境兒童關愛促進會兩家本土社會工作服務機構。2018年,廣州市穗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等多家品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再次來到黔南,深入縣(市) 進行調研,為黔南培育本土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出謀劃策。
為發展本地社會組織,特別是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黔南州民政系統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部門大力支持。都勻市民政局還設立了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為剛成立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在辦公場所、辦公設備等方面提供支持,并主動為其鏈接培訓機構、營運項目和資源。
2017年5月,為給本土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提供生存空間和發展前景,黔南州人民政府專門出臺了《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實施辦法》,規范和推廣政府向社會組織特別是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購買公共服務。
精準評估精細服務助力脫貧
2017年9月,黔南州惠水好花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承接了本縣特困人員特困供養金服務評估項目。該機構隨機抽取10 個鄉鎮(街道)561名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根據評估對象的特點、評估目標,制定“特困人員救助入戶調查表”,以1戶為1個個案,采取一對一的個案工作方法,分析案主的生理、心理狀況和社會環境,采用優勢視角,引導案主認識自身資源和優勢。在按政策享受低保的同時,社會工作者通過鏈接資源對特困人員進行技能培訓,幫助其就業。不到一年,已經有上百人通過勞動實現脫貧,并退出低保。
都勻市聯眾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歸蘭鄉潘硐村困境未成年人開展了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社會工作者根據困境未成年人的不同需求,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為他們提供心理疏導及課業輔導,改善親子關系,加強家校聯系,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良好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
截至目前,黔南州已培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近4000人,培育本土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近20 家,開展社會工作項目60 余個,社會工作在助推黔南脫貧攻堅、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效果日益明顯。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