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益西達瓦
四川省民政廳始終將社會組織黨建作為推動全省性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的核心領域來抓,以“兩個覆蓋”集中攻堅為突破口,以黨建引領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大局為目標,不斷推動社會組織黨建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凝聚社會組織“紅色力量”,接通社會組織與黨委政府、企業社會之間的“紅色導線”,引領帶動全省性社會組織昂首進入新時代。
加強政治建設 擺首位把方向
加強政治引領。組織社會組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及時印發《關于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通知》《年度社會組織黨建工作要點》,集中培訓全省性社會組織負責人、全省性行業協會商會負責人、黨務工作者235人次,確保社會組織在思想行動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加強發展引領。省民政廳先后深入數十家社會組織調研檢查黨建工作,摸清存在困難問題,探索建立黨支部書記和黨務工作者參與社會組織核心決策、黨組織全程監督社會組織的辦法舉措,有效推進黨組織領導和監督社會組織各項服務工作。
加強責任引領。組織開展年度全省性社會組織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工作述職評議,進一步明確責任主體、細化責任事項、強化評議考核,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社會組織逐級傳導延伸。
健全組織體系 凝合力強服務
探索建立三級管理體制。以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區域兜底的管理格局為統攬,在省非公經濟和社會組織工委、社會組織綜合黨委、社會組織黨組織一體化的管理體系下,探索建立省社會組織綜合黨委、社會組織聯合黨委(黨總支)和社會組織黨支部三級管理體制,在全省形成層級化領導、網格式管理的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領導架構。
健全社會組織黨組織體系。對照省委“5+1”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明確的16個重點產業領域,引導現有106家全省性社會組織強化黨建工作,孵化培育一批全省性行業協會商會、產業聯盟黨組織,以“黨建+經濟”引領全省民營經濟高效健康發展。探索設立省、市(州)、縣(市、區)社會組織黨建指導中心,為本級所轄社會組織提供黨建工作指導、支持及服務。
健全社會組織運行機制。建立廳際社會組織黨建“雙引領雙促進”項目聯席工作會議機制,把脫鉤類社會組織業務與黨建有效結合,明確責任分工,強力推動重點產業項目實施。建立社會組織黨務工作者教育培訓機制,健全社會組織“雙向進入”機制,切實提升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
推動“兩個覆蓋”落地生根
基于臺賬管理、黨員管理推進“兩個覆蓋”。依托全國黨員管理信息系統轉隸轉接社會組織黨組織15個、黨員235名,依托四川省兩新黨建平臺組織所轄355家全省性社會組織準確錄入信息,新組建黨支部23個。堅持標準、保證質量、嚴把入口關,內部挖潛增大黨員存量。
實施典型引領、跟蹤幫扶加快“兩個覆蓋”。采取“1+N”方式,即1家黨建工作開展成熟的社會組織黨組織與N家黨建工作開展一般或剛組建的黨支部組成黨建聯建片,鞏固組建成果,發動四川省浙江商會黨總支等先進黨組織搞好示范引領和聯片聯建。加強對社會組織黨組織特別是新建黨組織的跟蹤幫扶,防止邊建邊散。
增加黨建評估比重、派駐黨建指導員倒逼“兩個覆蓋”。與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聯合印發《關于在社會組織章程和等級評估中進一步強化黨建工作要求的通知》,建立健全體現黨建工作要求的社會組織等級評估制度和指標體系,將全省性社會組織評估標準黨建分值由20分增加至150分,并作為評選3A級以上全省性社會組織的“硬杠杠”。從廳機關及直屬事業單位和所轄黨支部黨員中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60名,定責定位指導未建黨組織的社會組織,使社會組織黨的工作覆蓋率達100%。
突出作用發揮 彰顯黨建價值
推動黨建參與服務治蜀興川。重視強化黨建引領,引導社會組織在承擔社會責任中實現發展、在服務治蜀興川中體現價值。2017年“8·8”九寨溝地震發生后,四川慈善總會3天內籌集捐贈資金2400多萬元;四川省民生慈善基金會實施“天行健”教育援助計劃,資助貧困學子6000多名。
推動黨建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利用今年全省社會組織爭取的29個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和1055萬元項目資金,有序融入基層現代治理體系,在扶老助殘、助教義診、關愛兒童等方面發揮作用,受益群眾逾50萬人。四川助老愛心公益協會、職業安全健康協會連續多年開展扶老活動,資助幫扶困難病殘老人300多人,投入資金超過30萬元。四川光華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帶頭成功孵化培育社會組織50家,創建社區基金25支,培育社區自治組織58支。
推動黨建參與脫貧攻堅行動。依托省民政廳組織的全省性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活動,設立2018年到2020年4500萬元的脫貧攻堅“種子基金”,發動35家全省性社會組織、7家全省性社會組織黨組織,采取“一對一、一對多”的方式深入四川省45個深度貧困地區結對幫扶,為當地種植、養殖、旅游、關愛留守兒童、易地扶貧搬遷等脫貧工作,提供技術指導、人才培養、機構培育等支持服務,培育并帶領深度貧困地區社會組織和當地人才隊伍在脫貧攻堅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