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馨允
2019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指出: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影響脫貧攻堅有效推進。對群眾反映的“虛假式”脫貧、“算賬式”脫貧、“指標式”脫貧、“游走式”脫貧等問題,要高度重視并堅決克服,提高脫貧質量,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切合實際、直指要害,是在脫貧攻堅最吃勁的時候發出的總攻令和沖鋒號,為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推動甘肅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甘肅省民政廳黨組在第一時間召開專題會議,認真學習傳達講話原文,準確把握精神實質和深刻內涵。特別是全面對照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發展和脫貧攻堅提出的各項要求,從嚴從實從細抓好民政領域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推動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不折不扣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抓主抓重
錘煉助推脫貧攻堅的“關鍵招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并提出了“五個一批”的指示要求。為此,針對甘肅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的特殊省情,省里突出社會救助這個重點,著力推進“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2019年全省城市低保標準達到每人每年6288元,農村低保標準達到每人每年4020元;城市特困人員供養基本生活標準達到每人每年8174元以上,農村特困人員供養基本生活標準達到每人每年5226元以上。城鄉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標準根據具備生活自理能力、部分喪失自理能力、完全喪失自理能力三種情況,分別不低于1200元每人每年、2400元每人每年和3600元每人每年;孤棄兒童集中、分散供養標準分別達到13920元每人每年、9600元每人每年。
在做好絕對貧困群體救助工作的同時,甘肅省以“救急難”試點為帶動,不斷深化臨時救助,將臨時救助作為社會救助體系中的補漏和托底制度,以甘肅省人民政府令的形式出臺《甘肅省城鄉居民臨時救助試行辦法》,著力解決因病、因災、因禍造成臨時性基本生活困難的家庭和個人致貧返貧問題,確保兜住民生底線。
同時,甘肅省全面建立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目前已有34.2萬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納入補貼范圍;出臺經濟困難老年人服務補貼政策,全省近10萬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享受到政策紅利。
緊盯精準
練就脫貧幫扶的“繡花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全過程都要精準,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作為幫扶莊浪縣組長單位,甘肅省民政廳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脫貧攻堅決策部署,積極履行組長單位職責,協調各成員單位與被幫扶鄉村精準對接,認真謀劃,同縣委、縣政府一道推動形成并完善提升了精準扶貧“莊浪模式”。2018年10月17日第五個國家扶貧日,莊浪縣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
具體經驗:一是落細落實“一戶一策”。工作方式上實現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以“一戶一策”作為啃下幫扶硬骨頭的重要抓手,為貧困群眾量身制定“致富套餐”,將“高大上”的幫扶措施落實落細,能夠讓幫扶更精準,更快見成效。
二是全面補齊短板弱項。2018年,莊浪縣累計協調項目資金1.2億元,實施幫扶項目600多個,解決了一大批貧困村、貧困戶急需、急盼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省民政廳主動履職盡責,多方爭取協調,籌措幫扶資金,謀劃幫扶對接項目,投入資金995萬元,為幫扶村建起了10個綜合服務中心和3座鄉村舞臺,并緊貼實際幫助發展致富產業。
三是實化細化幫扶措施。在認真抓好脫貧攻堅領域問題整改的同時,采取“篩篩子法”和“填空補缺法”細化實化幫扶措施,切實解決“沒有”和“不達標”的問題。
再接再厲
提升履行“三最一專”職能的“看家本領”
民政部部長黃樹賢強調指出,新時代民政部門的主責主業主要聚焦于“三最一專”(最底線的民生保障、最基本的社會服務、最基礎的社會治理和專項行政管理)。新的職責定位為謀劃部署和組織實施新時代民政工作提供了指南。甘肅民政將繼續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科學謀劃和統籌推進民政領域各項工作,努力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貢獻力量。
深化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持續加強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在政策、對象、標準、管理等方面有效銜接,做到了應保盡保、應救盡救、應兜盡兜;省民政廳聯合9部門下發了《關于建立信息核對聯動機制進一步精準認定農村低保對象的通知》,決定從2019年3月開始,對農村低保對象家庭經濟狀況進行全面核對核查,做到應保盡保、應退即退、精準認定。
強化養老服務建設。圍繞服務“老、少、殘”,持續加強服務質量建設,做到了老有所養、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全面啟動以“打造一個平臺、強化兩個支撐、抓好三個關鍵、提供四項服務、做到五個統一”為重點的全省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吸納加盟企業600多家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年提供服務500余萬人次,部分城鎮已初步形成“15分鐘養老服務圈”。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全面加強城鄉社區建設、社會組織管理、殯葬服務管理、行政區劃調整和地名管理等工作,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社會事務管理能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