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強化頂層設計 兜實保障網底 ——我國社會救助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時間:2019-04-01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 昕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社會公平,是民生保障和脫貧攻堅的最后一道安全網。近年來,民政部按照黨中央關于“社會政策托底”的要求,高度重視底線民生保障的頂層制度設計,構建以“托底線、救急難、保民生”為基礎的社會救助制度,著力貫徹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聚焦底線民生,主動作為,逐步編密織牢“讓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的安全網,全國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為困難群眾筑起了一張堅實的兜底保障網。

  突出重點 細化措施

  健全完善社會救助制度

  2014年2月,國務院頒布首部社會救助行政法規《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確立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以及社會力量參與等“8+1”社會救助制度框架,明確了民政部門在全國社會救助體系中的統籌協調職責,為社會救助事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法制遵循,成為社會救助事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為進一步發揮社會救助“托底線、救急難”作用,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的通知》,部署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對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嚴重困難的家庭或個人給予應急性、過渡性救助。2018年1月,民政部、財政部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臨時救助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細化對象范圍和類別,簡化優化審核審批程序,合理制定救助標準,拓展完善救助方式,進一步發揮臨時救助制度效能。各地及時調整完善臨時救助政策規定,“先行救助”“分級審批”“轉介服務”等政策規定在各地得到較好落實,困難群眾的突發性、臨時性、緊迫性困難得到了一定程度緩解。2018年,全國共實施臨時救助1074.7萬人次,其中,非本地戶籍救助11.2萬人次,累計支出救助資金121.6億元。

  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方面,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的意見》,明確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的對象范圍、內容、形式和標準,將城市“三無”人員救助和農村五保對象供養統一為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強調特困人員供養機構的建設和管理服務,細化照料服務有關要求。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意見,民政部還制定印發了《特困人員認定辦法》,提出更為具體的改革要求。截至目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部出臺配套政策文件。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農村特困人員454.7萬人,其中,集中供養86.2萬人;共有城市特困人員27.7萬人,其中,集中供養9.7萬人,全年共支出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金334.6億元。

  社會救助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著重要的兜底作用,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要求,2016年9月,國辦轉發民政部等6部門《關于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強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在政策銜接、對象銜接、標準銜接和管理銜接方面的重點任務。民政部聯合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出臺《關于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中切實做好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完善農村低保制度,健全對象認定方法,提高兜底保障能力。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城鄉低保對象4527.7萬人,其中,農村低保對象3519.7萬人;181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其中,未脫貧588萬人,已脫貧1224萬人。

  此外,民政部還在推進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以及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政策措施。

  聚焦問題 創建機制

  社會救助工作規范高效

  《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出臺以前的較長一段時期,我國救助政策政出多門,制度間缺少銜接及整合,為破解“部門配合難”問題,國務院批準在全國層面建立了由民政部牽頭、27個部門參加的全國社會救助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在民政部的指導下,各地指導省級層面均建立了社會救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所有縣(市、區)全面建立由政府負責人牽頭,民政部門負責,有關部門和單位參加的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全力破解了社會救助工作中的“部門協調難”問題。

  為提高社會救助的及時性,聚焦“基層受理難”問題,民政部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優化社會救助服務,全國超過98%的鄉鎮(街道)設立社會救助“一門受理”窗口,其中,北京、山西、遼寧、江蘇、浙江、廣東等24個地區實現全覆蓋;超過95%的鄉鎮(街道)制定分辦、轉辦流程,明確辦理時限。

  一直以來,“救助對象認定難”問題是困擾民政救助工作的一大癥結。為破解這一難題,民政部推動建立了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推動信息共享在民政領域的有效應用,充分利用分散在公安、住房、金融、市場監管、自然資源等部門和機構的信息,查詢核對救助申請人的家庭經濟狀況,準確認定救助對象。2018年,全國共核對1.48億人次,其中,低保1.27億人次,住房保障類204萬次,其他1840萬次,不實申報檢出率為8.58%。

  通過各項救助制度和社會力量參與,在常規性制度保障的同時,為及時救助遭遇各類急難問題的困難群眾,民政部還聯合財政部部署開展了“救急難”綜合試點。截至目前,參與試點的300個單位普遍實現政府救助與慈善救助有效銜接、資源互補,形成主動發現、快速回應、政社互補、急難有救的工作機制,有效避免了沖擊社會道德和心理底線事件的發生。

  注重落實 務實推進

  民生底線托穩兜實

  為有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民政部會同財政部等部門指導各地采用基本生活費用支出法、恩格爾系數法或消費支出比例法等,以維持當地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消費支出數據為基礎,統籌考慮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支出所需、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科學合理確定和調整低保標準。同時,民政部還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建立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目前,全國平均城市低保標準從2012年底的每人每月330元提高到2018年底的每人每月580元,增幅達75%;農村低保平均標準從2012年的每人每年2068元提高到2018年底的每人每年4833元,增幅超過133%。

  近年來,中央財政不斷加大社會救助資金補助力度,2018年中央財政補助困難群眾基本生活資金(包括城鄉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達1400.9億元,較上年增長5.3%。同時,地方財政也不斷加大社會救助方面的資金投入,有效提高社會救助水平。

  為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民政部還指導各地全面落實社會救助政策,通過健全機制統籌救助資源,努力化解群眾面臨的急難問題。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近年來,我國社會救助事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社會救助制度從單項救助制度發展為社會救助綜合制度體系,社會救助范圍從城鄉低保對象拓展到低收入邊緣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社會救助對象認定從單部門、傳統人工查核到多部門聯網、信息數據核對,社會救助管理從簡單、粗放到精準、規范,社會救助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公開,在脫貧攻堅中的兜底保障作用進一步發揮,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較好保障。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4.1)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