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筑牢基層基石 建設幸福家園 ——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創新綜述

時間:2019-04-01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孫彥川

  社區聯系千家萬戶最具體,服務千家萬戶最直接。社區還是創新社會治理、提升居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的基礎平臺,是貫徹黨的宗旨、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基石。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到一地視察必到街道鄉鎮、城鄉社區,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基層基礎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民政部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積極出臺政策,周密部署,各地加大投入,配強人力,推動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創新,促進了社會和諧與文明。

  深挖潛力引外力 凝聚為民正能量

  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明確了健全完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不斷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水平、著力補齊城鄉社區治理短板的重大任務,強化了組織保障。民政部牽頭建立全國社區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增進了部門間的協調配合,加強了城鄉社區治理的組織保障、制度保障、投入保障和人才保障。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鄉社區協商的意見》精神,推進城鄉社區協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

  現在,全國85%的村建立了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制度,89%的社區建立了居民會議或居民代表會議制度,64%的社區建立了協商議事委員會。依托這些議事機構和“四議兩公開”等自治機制,各地城鄉社區的居民代表、樓棟長、利益相關方等,廣泛參與集體資產處置等重要事務的協商,有時還根據需要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專業技術人員參與其中。

  據統計,全國98%的鄉村制定了村規民約或村民自治章程,城市社區普遍制定了居民公約或居民自治章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充分體現。各地充分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的積極作用,促進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機融合。

  北京市探索建立了“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綜合治理工作機制,百姓或街道遇到急難問題,需要相關職能部門支持配合,街巷長或基層政府可在第一時間“吹哨”,通知召集相關部門前來“報到”,協力解決問題。

  選好社區管事人 管好萬千大小事

  關于基層社會治理的路徑策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

  各地組織、民政部門把抓農村村委會、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作為重要一環,精心組織,設置秘密寫票處,組織舉辦競職演講,邀請律師監督。2017年,浙江省龍游縣在數字電視平臺中開設了“村級換屆”專欄,觀眾可以在電視直播上看到自薦人競職演說。

  江蘇太倉、寧波市鎮海區等地將優秀黨員、致富帶頭人、復轉軍人等智多星和“能人”選進村(居)委會班子,或聘為兼職委員、名譽委員。一個個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成了鄉村振興的火車頭。

  截至2018年底,全國28個省份的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實現了統一屆期和部署、統一指導和實施,98%以上的村委會依法實行直接選舉。夠格不夠格,有效選票說了算,切實防止了“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城鄉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大大增強。

  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決定》,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每屆任期由三年改為五年,與村(社區)黨組織任期保持一致,進一步推動了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一肩挑”、村(社區)“兩委”成員交叉任職和保持村(居)委會干部相對穩定。

  與此同時,對權力運行的監督持續強化。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指導意見》。北京、內蒙古、上海、福建等地結合村“兩委”換屆,同步規范村監委會建設。現如今,全國每年對23萬多名村干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民主評議村干部近209萬人次。

  搭好服務大平臺 多方力量齊參與

  2016年,民政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綜治辦等十六部門聯合印發的《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年)》,結合我國城鄉社區發展實際,有計劃、有步驟、有策略地提出了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城鄉社區服務站144861個,其中農村社區服務站77295個,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78.2%,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43.7%。

  地方各級民政部門也紛紛加大投入。截至2018年4月,吉林省建成600個社區閱讀空間。長春市城區超過1000平方米用房面積的社區已達87%,社區普遍擁有書畫室、舞蹈室等功能室。在浙江溫州、湖南邵陽、湖北荊門,志愿服務組織走進一個個農村留守兒童之家送去關愛,正在改變著成千上萬兒童的命運。

  此外,各地還大力推動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的“三社聯動”,社區的基礎平臺作用、社會組織的服務載體作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支撐作用發揮得更加充分,社區自治組織發現居民需求、統籌設計服務項目、支持社會組織承接、引導專業社會工作團隊參與的工作體系在實踐中日趨完善,政府、社會、居民各方資源得到更充分的整合,有力地回應了社區居民的多樣化、個性化服務需求。如今,全國范圍內,每個城市社區平均擁有5個以上社區社會組織。

  廣大社區工作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學習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化解矛盾、破解難題的能力明顯增強。截至2018年底,全國44萬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中,社區工作人員占到了三分之二以上。

  依照促進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組織鄰里互助的方針,2013年,民政部等5部門出臺《關于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的指導意見》,加速綜合信息平臺的搭建,推進社區養老、社區綜合治理等社區信息資源整合與共享,以及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在社區治理中的廣泛應用。

  本著樹典型、以點帶面的思路,2014年,民政部確定北京市東城區崇文門外街道新怡家園社區等1000個社區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支持和指導示范社區率先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建設工作,探索實現社區公共服務事項的一站式受理、全人群覆蓋、全口徑集成和全區域通辦。

  抓黨建,促發展;打基礎,強基本。城鄉社區黨組織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成為黨和政府治理社會、服務群眾的堅強堡壘。回應民生期盼、壯大公益力量,城鄉社區不僅成了人們安居的家園,更成了老年人和兒童的樂園。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4.1)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