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盧 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近年來,各級民政部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在救助管理、殯葬服務、婚姻登記和殘疾人福利等社會事務領域實施多項惠民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我想有個家 讓救助服務更有溫度
當我們在家中享受天倫之時,可否想到還有那么一些人,因為各種原因徘徊在寒冷的街頭,遙望著萬家燈火而無所適從。流浪在遠方,并不像文藝作品中那樣浪漫,他們也想有個家,也想回到家。
近年來,各級民政部門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要求,準確把握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定位,深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提升救助能力,僅2018年就救助146萬人次。
截至2018年底,全國救助管理機構已發展到1623個,覆蓋全國95%以上的地級城市、50%以上的縣(市、區),機構床位數達10萬余張,從業職工2萬余人。
民政部建立了26個部門組成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工作機制,強化部門協作配合,統籌資源及時解決工作中面臨的重大問題。多地開設“救助大講堂”,交流學習甄別技術、完善尋親方法,引進人臉識別等現代技術,實現無法查明身份救助對象信息100%上傳全國救助尋親網、100%報請公安機關采集DNA工作常態化,先后幫助6600多名救助對象成功返家。
為保障流浪乞討人員有飯吃、有衣穿、不受凍,各地民政部門跨年度開展冬春季專項救助行動已成常態,通過公布救助熱線和救助途徑、設置救助引導牌、增設救助服務點、動員基層組織和志愿者參與等方式,積極拓展救助服務渠道。全國救助管理機構每年6月19日舉辦“開放日”活動,邀請社會各界進站參觀,了解救助管理工作情況。各地積極探索推動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社會力量在站內提供專業服務,或委托符合條件的福利院、敬老院、精神病院等機構,協助做好長期滯留人員照料服務。
各地認真貫徹《關于加強和改進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的意見》精神,堅持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優先、救助保護和教育矯治并重、源頭預防和綜合治理兼顧、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結合的基本原則,建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制度,并不斷完善相關工作措施。先后開展了“接送流浪孩子回家”和“流浪孩子回校園”專項行動,共幫助64483名流浪未成年人返校復學,學齡未成年人流浪乞討現象明顯減少。
人生最后一站 讓告別更溫暖、綠色和文明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是許多人對人生最后一站的美好向往。既讓每個人有尊嚴地告別這個世界,又使青山綠水存留人間,一直是殯葬改革追求的目標。
殯葬作為最基本民生事項,政府保障職責日益凸顯。各級民政部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體制、機制、制度,完善管理、服務、設施,在殯葬領域努力保障并改善民生,殯葬事業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殯葬基礎全面夯實。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推行節地生態安葬、進一步促進殯葬事業發展、推進“互聯網+殯葬服務”、規范重大突發事件遇難人員遺體處置等政策措施相繼出臺,《殯葬管理條例》正在修訂。從源頭治理殯葬領域突出問題,規范公墓管理和殯葬服務市場秩序,加大殯葬公共設施建設力度,全面實施惠民殯葬政策,健全殯葬公共服務體系。發改委、民政部、中國殘聯印發《“十三五”社會服務兜底工程實施方案》,明確“十三五”期間中央財政專項支持殯儀館和公益性安放設施建設。深化殯葬改革、補齊殯葬公共服務短板、加強和規范殯葬服務管理取得新成效。
殯葬改革不斷深化。開展全國殯葬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大局中統籌推進喪葬禮俗改革,移風易俗工作不斷強化,文明喪葬新風延伸到廣大城鄉社區。殯葬活動在吸納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凸顯現代文明特質,節地生態安葬、低碳文明祭掃方式被廣泛接受。把殯葬改革納入全面從嚴治黨重要內容作出部署,強化黨員干部示范引領作用,充分發揮村(居)委會及紅白理事會、老年人協會等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作用,引導群眾樹立正確喪葬觀,在喪葬活動中體現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淳樸民風。
見證新人神圣一刻 盡心經營甜蜜事業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家庭是社會的單元,和諧的家庭更是和諧社會的基礎。頒證制度見證著新人的甜蜜愛情,家庭輔導挽救婚姻于懸崖邊緣,千千萬萬的家庭背后,有著民政人的祝福與守望。
2018年,全國共有婚姻登記機關6377個,其中省級17個,市級189個,區縣級2881個,鄉鎮級2988個,共有婚姻登記員2萬余人,辦理婚姻登記1010.8萬對。全國婚姻登記信息數據已達2.8億條,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實現了婚姻登記全國聯網審查功能,與國家稅務總局等10多個部門實現信息共享。在此基礎上,婚姻登記誠信體系逐步建立,會同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等30個部門聯合簽訂了《關于對婚姻登記嚴重失信當事人開展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婚姻登記服務全面拓展,修訂出臺《婚姻登記工作規范》,積極推廣頒證制度。出臺《婚姻家庭輔導服務》行業標準,積極化解沖動離婚等現象。推動婚俗改革,助力脫貧攻堅,指導地方結合實際采取多種措施,積極構建簡約適度的婚俗禮儀,反對利用婚姻斂財,抵制天價彩禮、鋪張浪費、低俗婚鬧、隨禮攀比等不正之風。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每年平均有4萬中國大陸居民與外國人、港澳臺居民、華僑締結姻緣。各級民政部門將維護跨國婚姻、兩岸婚姻和兩地婚姻當事人合法權益與塑造我國政府良好形象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婚姻家庭交流,增進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政府和人民對我國的了解。
殘疾人福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讓廣大殘疾人安居樂業、衣食無憂,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體現,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總書記的話溫暖人心,也為殘疾人福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近年來,民政部會同有關部門著力加強資金保障,完善服務供給,促進產業發展,不斷滿足殘疾人日益增長的福利服務需求。2016年出臺《關于貫徹落實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有關政策銜接問題的通知》,目前已惠及1000余萬困難殘疾人和1100余萬重度殘疾人,年發放資金約250億元。2017年出臺《關于加快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加大政府投入,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工作,大力推進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形式多樣化。截至2018年底,全國有智障與精神病人福利機構(含復退軍人精神病院)236家,床位數8.8萬張,職工數近3萬人,年末在院人數7.2萬人,特困人員、流浪乞討及貧困人員中精神障礙患者的機構康復服務需求得到進一步保障。
社會事務工作與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國內外的實踐表明,社會事務發展狀況體現了相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切實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社會事務工作潮平岸闊風正勁,揚帆起航正逢時。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