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璞瓊
“我盡了這份責任,心里才覺得特別踏實。”
這樸實的話語來自浙江省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綜合業(yè)務科副科長黃麗軍。作為一名有著12年軍齡的老兵,他大半青春在部隊度過,轉業(yè)之后,他將這一腔青春熱血奉獻給了救助事業(yè)。
入門 從救助流浪未成年人開始
剛到救助管理站時,黃麗軍被分配到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負責流浪未成年人的戶籍甄別工作。當時的他對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十分陌生……
憑著部隊里的一股子拼勁,他努力向書本學習、向老同志學習。漸漸地,他對未成年人的救助工作有了新的感悟,更加明白了自己肩上承擔的重任——對流浪乞討未成年人的救助是救助管理工作的重點,要著重做好他們的教育轉化、關愛幫扶、回歸安置和源頭預防工作。救助一名流浪未成年人,關系其身后千千萬萬期盼幸福的家庭。
“只要我們將熱情與智慧傾注于這些流浪未成年人,只要我們付出真心、真情、真愛,他們一樣會像花朵、小草、樹苗一樣郁郁蔥蔥,茁壯成長……”從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6年多來,他立足本職崗位,關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效果顯著的青少年保護工作、獨具匠心的未成年人戶籍查詢工作都彰顯出他對救助事業(yè)的熱愛,對祖國未來的關切。
精進 成為一專多能的救助能手
2015年6月,黃麗軍調整崗位,從未保中心來到綜合業(yè)務科。經(jīng)歷了第一次的“身份轉變”,對于這一次的轉換,可以說在思想上、意識上、行動上都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規(guī)劃好了自己的發(fā)展道路。正值杭州站業(yè)務甄別工作人員新老交替、甄別技術別開生面之際,黃麗軍虛心向老同志學習,熟練掌握了工作流程、甄別技術,以及常見問題的處理方法,和團隊一起解決了多項棘手的業(yè)務難題,被同行們譽為“聽風者”,和同事們一道為實現(xiàn)杭州救助工作“三零兩低一高”(零事故、零投訴、零死亡,安置率低、滯留率低,周轉率高)的新局面做出了貢獻。
黃麗軍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在窗口值班、護送和巡查等一線工作中也充分發(fā)揮了作用。基于他的出色表現(xiàn),在2016年中層干部選拔中,他脫穎而出,成為了綜合業(yè)務科的副科長,在窗口值班工作中,也擔當了組長的重任。同時,他還擔任了設在站內的110社會應急聯(lián)動平臺的組長。
在日常工作中,他堅持“先救助、后甄別”“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則,根據(jù)求助人員的情況和救助需求,開展保護性、幫扶性、關愛性救助,做好24小時的求助人員的接待、管理、服務和教育工作。求助人員中不乏出現(xiàn)有思想偏執(zhí)、情緒不穩(wěn)的情況,對待他們他都熱情服務,談心交流,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使求助對象解除顧慮,順利地處理好問題。幫助和溫暖每一位受助人員,像對待親人一般,從不嫌臟、嫌苦、嫌累、嫌麻煩,為他們洗澡、梳頭、喂飯、換衣、陪護看病;與他們耐心交流、傾聽疾苦;冒著酷暑嚴寒和疾病傳染的各種危險,將他們安全護送返鄉(xiāng)。憑著對工作的執(zhí)著與堅守,他詮釋著對救助工作的熱愛,一次次地圓了多少家庭的團圓夢。2016年4月,他和業(yè)務科的同事根據(jù)一點線索,經(jīng)過多次排查后找到了中山北路露宿母子的戶籍地址,并第一時間千里護送將這對母子護送返鄉(xiāng),該事件得到了廣大媒體的報道,并在微信等網(wǎng)絡平臺上引起了很大反響。
心底 沉淀著對親人的牽掛和對救助對象的期許
由于救助工作特殊的性質,定點醫(yī)院、公安部門和救助管理站,是黃麗軍最熟悉的工作場景。一年下來,經(jīng)黃麗軍手查證身份并順利返鄉(xiāng)的疑難受助對象就有90余人,工作節(jié)奏加快,最大的變化就是陪伴家人的時間變少了。2018年的除夕,黃麗軍又是在值班窗口,與自己班組的5名組員還有20多名受助對象一起度過,在救助管理站工作7年來,這已是他第三個沒回家的除夕。對于父母與妻兒,心中不免有愧疚之情,這份牽掛讓他更加理解流浪乞討人員回家心切的心情,“想到他們能在春節(jié)前順利回家,就覺得很開心、很值得了,就算第四年、第五年除夕還要留下來,我也會繼續(xù)安安心心地值班。”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