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凡演繹精彩
孫 浩
現就職于黑龍江省民政職業技術學校的孫浩,是一名95后,工作僅兩年的時間,他已是教職工心目中敦厚的小弟弟,又是學生們最喜愛的知心哥哥。
孫浩畢業后,毅然選擇回到養育他的黑土地,將自身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傳授給更多有意從事這項工作的學生。在教學中,他從自身的學習經歷出發,言傳身教地幫助學生了解殯葬的文化及內涵。在陪同學生到省內大型殯葬企業開展社會實踐階段,他親身示范如何處理遺體、美化遺容,幫助學生打破心理障礙,在愉快、輕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他的課堂上,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把教學目標和情感目標巧妙地融合在教學工作的細枝末節中。
作為一名專業教師,在學校舍務管理出現人員短缺時,他主動承擔起了舍務老師的重擔,24小時駐校,以平等、平和的方式與學生相處,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和特點,走入他們的精神世界,切實有效地協助校領導解決學生遇到的各種問題。
他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浩哥”,每天堅持熄燈后到男生寢室,傾聽孩子的訴求,化解學生間的矛盾;認真對待每一個找他尋求幫助的孩子,只要是孩子需要的,他一定及時提供幫助;每個周六,自費陪同孩子外出理發、購置生活物品;經常陪著學生去醫院看病,墊付醫藥費等,兩年來他將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了學生身上。每天繁忙而瑣碎的舍務工作結束后,在夜深人靜時還要繼續備課。學校每次組織活動,他都身體力行,搶著干臟活、累活。在一次整潔校園的行動中,因擔心孩子的手受傷,堅持自己刷石灰,手被燒壞一大塊皮,只是自己默默地處理下傷口,繼續工作。在他耐心細致的幫助和引導下,很多孩子變得積極樂觀,對社會充滿責任感、對他人充滿善心、對自己充滿信心,精神面貌發生很大改變。
師德,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一種精神體現。孫浩把他的青春和熱情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民政教育事業,用愛心溫暖學生,用童心理解學生,用耐心引導學生,相信未來他將收獲一路更絢麗的風景。
(黑龍江省民政職業技術學校)
碌碌有為
孫 波
早8點,我和兩名同事一起去醫院接人護送向某回家。向某,2011年被派出所送到揚州市救助管理站,因無法準確表達身份信息,通過傳統的尋親手段查詢未果,于是被托養下來。時隔6年,通過“人臉識別”技術終于確定了他的身份信息,我們又將照片發給了向某所在村的村支書,發給他的兄弟進行確認,向某的哥哥對著電話大喊,“肯定是我弟弟,沒錯沒錯”,喊聲夾雜著抽泣聲。
中午,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來到向某所在的村子,一下車,好多人就圍了上來,向某臉上露出了一些笑容和緊張。一家人相擁而泣,訴說著6年來如何尋找,甚至去辨認過無名尸,我只好安慰他們,向某在我們托養機構沒有受苦,生活、醫療都得到了很好的照料。一家人抓著我的手不放,不停地表示感謝,感謝黨的好政策。
下午,回程的路上,心里很感慨,感謝現代的技術,讓我們有了更有效的甄別手段,縮短了這些流浪人員的回家路;也感謝這一家人的溫情和接納,是他們的不放棄不拋棄,才讓向某最終回到了家,感受到家的溫情。
下午4點多,剛回到站上不久,就聽到接待大廳的吵嚷聲,是熱心群眾送來的一名老人,老人看上去情緒不太穩定,不說話,只瞪人。根據老人情況我們初步判斷可能是阿爾茲海默癥患者,家應該不遠。工作人員立即聯系揚州本地和附近幾市的110,都沒結果。于是我又聯系了“揚帆”直播,記者很快到了站上,錄制并播送了老人在站的情況,視頻發出去,點擊量不斷上升,可還是沒有有效信息。這時老人又鬧脾氣了,不肯在宿舍待著,我們上前勸阻,經過努力終于勸回了宿舍。
晚9點,鎮江110傳來一個好消息,有人報失蹤,跟這位大爺很像,我們趕緊跟報案人取得了聯系,通過微信發送了大爺的照片,真的是大爺的兒子,懸著的一顆心落了地。
晚11點,大爺的兒子開車過來接他,說他父親確實是有點老年癡呆,又愛抽煙,因為母親不讓他抽煙鬧脾氣離家出走了……
接人的車開走了,站上又恢復了安靜,夜深了,我們救助人也該回家了。
(江蘇省揚州市救助管理站)
何以青春
胡明正
約20年前,剛步出校門不久,就順利考取了全國注冊律師資格證書的我,頗有些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激情和銳氣。然而生活中除了詩和遠方,更多的是現實和磨煉。法庭上的慷慨激昂日益少見,在周旋和博弈中,老練圓滑逐漸磨平了激情銳氣。當所謂的白領生涯常常帶來煩躁和苦悶時,我猛然意識到青年節已與我漸行漸遠,而我的內心正悄然步入中年。
在一個尋常的夜晚,一對衣衫襤褸的老夫婦相互攙扶著,面帶謙和的微笑請求我的同情。我禮貌地給了一點零錢,就坐上了一輛出租車。在關上門的一剎那,我看見了昏黃的燈光下兩位老人相互依偎的背影……
就在這個夜晚,我詳細查詢了民政救助的相關內容及政策,知道了救助管理站這樣一個機構及其工作職責。兩位老人的背影在我的內心深處投下了一粒種子,有些令人激動的想法一旦萌生便再也無法抑制。
2012年,我以一個大齡考生的身份,考入了揚州市救助管理站,正式成為一名民政人。很快地,我也迎來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考驗。
一位罹患嚴重精神疾病的流浪老人被護送到了救助站。老大爺一身污穢,表情漠然。我們趕緊給他洗澡、換衣,端上衛生可口的飯菜。但在與他交流時,老大爺對我們的耐心詢問不理不睬,只是一個人坐著發呆。氣餒么?怎么會!對于救助人來說,這只是一種工作常態!我和我的同事們每天都去宿舍區和這位老大爺談心。終于有一天,當我們問到他的姓名時,老大爺抬起頭,用很重的蘇北口音,吐出兩個古怪的字眼。我們的第一反應是:誰會用這么古怪的字眼作為自己的名字?這是不是老大爺無意識的喃喃自語?面對這僅有的一絲線索,我和同事們決心追查到底。經由公安戶籍網對蘇北地區人口進行細致的比對排查,我們驚訝地發現,老人的戶籍是在鹽城市響水縣,而這兩個古怪的字眼,竟然真的就是老人的名字。當我們輾轉聯系上老人在上海打工的兒子時,他在電話的那邊先是驚疑不定,繼而欣喜若狂,最終失聲哽咽。原來,他的老父親已經從家中走失了近12年。
當我們的救助車駛入村口,老人的親屬燃放起煙花爆竹,全村的鄉鄰都在路邊翹首以盼。車門一打開,老人的兒子和兄弟就沖上來,緊緊地和老人抱在一起,幾位蘇北漢子就像孩子一樣,圍著親人痛哭流涕。
何謂青年?青年人的特點就在于他們抱有做理想事業的美好夢想。何以青春?青春是一種理智的狂熱,這種狂熱,源自不忘初心、堅守和實現美好夢想的渴望。只要夢想在,青春就在,無論年華飛逝,我們始終能以青年的名義,恣意揮灑自己辛勤的汗水,激情奉獻自己無窮的力量。
(江蘇省揚州市救助管理站)
點綴兩個世界的芳華
鄧 杰
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入殮師。還記得第一次進殯儀館的化妝間,第一次看見一排排、一片片整齊躺在鋼床上的遺體,當時真的很震撼。
上班的第一周,就遇到了一個緊急的事件,2010年上海市膠州路“11·15”火災。半夜里,殯儀館里陸陸續續送來遇難者的遺體,場面相當慘烈。當時還有點迷糊的我,就跟著老師傅打下手。后來得知他們是得到消息后主動來到單位,一宿未睡。
驗收遺體、編號、二次核查、確認遺體身份、送入冷藏間……整個過程讓我覺得置身在一個規范操作的車間,甚至沒有覺得我們所服務的,是別人眼里避之不及的逝者。特別是老師傅配合警方一起確認遺體身份的時候,有些家屬已經接近瘋狂,但是老師傅既要保證工作不能有疏漏,還要給家屬帶去安慰。我想,不論是誰碰到自己的親人離去,都會無比傷心,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堅定的眼神,一句堅定的“請您放心”,抵過了千言萬語的力量。
入殮師真的是一群需要社會理解和關愛的群體。我也希望,有一天入殮師能驕傲自豪地說出自己的職業,而不是用大愛無畏的付出換來恐懼、骯臟,甚至嫌棄的標簽。如果沒有他們,死亡就真的太可怕了。如果我們生來要為這個美好的世界做些什么,入殮師就是一朵朵彼岸花,點綴兩個世界的芳華。
(上海龍華殯儀館)
拿出工匠精神慰藉精神障礙患者心靈
姜懿珊
去年我懷著對未來工作的憧憬入職了牡丹江市南山醫院,了解到了更加真實的康復團隊:在這里每個人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業務上不斷進取、互相關愛,極具凝聚力。
主任、護士長學習并運用先進的理念,引進最新的技術手段,形成新的康復治療體系,讓更多的患者得到更加專業的康復治療,達到更好的康復效果。OT組的王秀娟不僅熟練掌握了手工作業,更是突破自己,學習了音樂、舞蹈。李潔偉自學心理學并成為了一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幫助患者疏導心理、排解不良情緒,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力。職康組的劉連柱在炎炎烈日下與患者一同擦車洗車,增進信任。這樣的工作態度,把每一件小事都努力做到極致,不就是一種工匠精神么!作為康復團隊的新成員,我愿承接這種精神,與大家攜手并進,共鑄精神障礙患者的康復之路。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南山醫院)
程佳慧
說到精神障礙患者,一般人想到的一定是“暴躁”“猙獰”這些恐怖的字眼,可是哈爾濱市普寧醫院(以下簡稱醫院)這個溫馨的家庭卻顛覆了人們的想象。作為國家二級社會福利事業單位,醫院一直堅持“以病人為中心,一切為了病人”服務理念,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愛。
由于病種的特殊性,大部分患者都會留院進行長期治療,醫院對護理工作質量嚴格把關,從11項技術操作、病情評估、護士醫德醫風和勞動紀律等方面進行培訓及考核。護士隊伍中多是90后,雖然年輕,卻很積極。我們如親人一般為行動不便的患者清潔衛生,喂飯送水,令患者沉浸在家庭般的溫暖中。為了幫助患者加強身體機能,醫院按照食品衛生標準設置主副食標準化操作流程,每月深入病區1-2次征求意見,不斷改進。而且,我們始終堅持“三下、二上、一及時”的準則,洗衣房下到各病房收取待洗衣物、倉庫保管員將物資下送至各部門、維修人員定期下到各病房檢修,避免安全隱患,給予患者最大的生活便利;伙食科上門服務,適逢年節及其他活動院領導班子都會上門慰問病人;當患者身體出現不適時,我們會及時送往對口醫院就醫,以便患者得到最切實有效的治療。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普寧醫院)
青藤情懷
王曉蕓
每年5月20日都是廣受新人青睞的結婚登記日,江蘇省儀征市民政局婚姻登記處工作壓力劇增。市民政局青年群體“青藤為民社”在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安排志愿者“增援”婚姻登記處。去年5月20日一早,志愿者們來到婚姻登記大廳,大家分工明確,有的引導新婚當事人排隊取號,維持秩序;有的指導當事人填寫相關表格;有的做好相關后勤保障服務工作,最終圓滿完成了登記任務。
去年六一兒童節前夕,“青藤為民社”的黨員們來到新城鎮龍河小學,為8名留守兒童送去節日的問候,并以一對一結對幫扶的形式,與每位留守兒童共同填寫愛心聯系卡,并親切地囑咐他們以后遇到問題可以隨時聯系。
2018年3月10日上午,市民政局“青藤為民社”成員來到馬集鎮金營村,開展以“植公益之苗、護青童成長”為主題的志愿活動。栽下四棵“青春愛心公益樹”,認領四個青童“微心愿”,為其購買橡皮泥、書包、文學書籍等,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貢獻民政之力。
像這樣的活動,“青藤為民社”每年要開展多次。“青藤為民社”作為市民政局啟動“青藤計劃”背景下成立的青年服務組織,自去年五四前夕成立以來,積極組織各類公益志愿服務活動,不斷豐富“暖心民政”文化內涵,持續提升“暖心民政”品牌效應。作為“青藤為民社”中的一員,在服務他人的同時,自己也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成長,在志愿服務的廣闊天地中實現青年價值。
(江蘇省儀征市民政局)
體味民政 感悟人生
余佳琪
我是一名90后的社區工作者,在社區的民政工作更多是幫扶救助。我每天接觸的都是優撫對象、老年人、殘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戶等等。他們都是弱勢群體,尤其是殘疾人群體,身心格外脆弱,需要我們更多的關心、愛護。還有來辦理業務的很多老年人,通常都會有一些溝通困難,和他們交流時,可以適當地減慢語速或者切換成他們熟悉的語言,一些需要帶來的材料,要寫在小紙條上給他們,以免老人家記不住。至于很多生活困難的人群的需求,可能很多政策無法達到,他們來尋求幫助的時候,我們只能盡量安撫他們的情緒,讓他們平靜下來。這就是我在這短短一個月的學習工作中遇到的很多人和事,也是最基礎的民政工作內容。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獅山街道金色社區 )
王 飛
作為一名年輕的民政工作者,我想說說我和民政那些事。
記得年前有一位陸大爺,由于沒領到尊老金,來到社區找了我們好多次,從開始的態度溫和到最后的大發雷霆。交流當中,我聽出了他對我工作的不信任,他比較擔心我們漏發了他的錢。其實那段時間我也很緊張,我多次檢查自己的工作,并多次和銀行交流了。原來由于銀行人員調整和打款流程改變,加上今年街道打款也晚了,導致多位居民到社區詢問。從這件事上我明白了,處理居民誤會時我需要做的是不能起矛盾,要耐心解釋,換位思考,按程序辦事。
同時,在做民政工作的過程中我也感受到居民的熱情。
有一次,有個居民找我開一個證明,我當時很忙,但又怕居民等的時間太長,于是我放下手上的事情,去幫他辦。我一邊辦理,一邊和居民表示歉意,希望他能等一下,沒想到那個居民不但沒有焦慮心煩,還一個勁地問我要不要幫忙,當時內心十分溫暖。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獅山街道金色社區 )
顧喆彬
我從事社區工作快3年了,民政工作的政策性強,內容繁復,又大量涉及財物發放,由不得絲毫馬虎。每項任務都要耗費大量的精力核對,確保萬無一失,實在不是一個輕松的工作。但是,通過自己的工作換來居民的笑容,很有成就感。民政人總是痛并快樂著,工作中為了方便溝通建了一個民政的QQ群叫“民政最命苦”,名字雖是打趣 ,可也說明各位民政人的日常工作狀態。
嘴上說著命苦,但沖在第一線的也是我們。作為一個資歷尚淺的民政人,我累過、煩過,也笑過、哭過。通過工作見識到很多人的不幸,也通過工作力所能及地幫助到了一些人,我受到過罵聲,也接受過贊揚。我自豪著繼續走在這路上。
(江蘇省蘇州市獅山街道新升社區)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