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亮
采訪路上,記者被一個整齊劃一的新村綜合體所吸引,白色的磚混結構平房排排而立,道路寬闊平坦,太陽能路燈樹立道路兩旁。各家各戶升起的五星紅旗迎風招展,彩色大門上懸掛的燈籠、張貼的對聯預示著傳統佳節的到來。這是喀拉塔勒村實施生態移民扶貧工程新建的聚居點。為了保護上游水庫水源地,2018年8月,167戶村民整體搬遷到了新址。
喀拉塔勒村生態移民扶貧工程聚居點
與以往的富民安居房不同的是,這批房子不再是毛坯房,而是可以“拎包入住”的“精裝”房。
建檔立卡貧困戶孜瓦熱木·卡米力婚后一直和老人合住在土坯房里,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這次搬遷不但讓她圓了新房夢,更讓她用上了跟城里人一樣的家具、用具。記者看到,孜瓦熱木新家客廳里沙發、茶幾一樣不落;臥室里,實木床上鋪著嶄新的被褥;兒童房里,小書桌等待著小主人的“檢閱”;衛生間里,電熱水器、馬桶等一應俱全。“你看到的這些,都是自治區民政廳駐村工作隊免費給我們配齊的!”孜瓦熱木說。
2018年6月,為了把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入農家,自治區民政廳駐阿瓦提縣烏魯卻勒鎮8個工作隊以“廁所革命”為切入點,通過實施惠民項目,讓第一批1035戶或是勤勞肯干、或是民政對象的村民,感受到了新生活方式的方便,更激發了他們改變陋習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熱情。
之前墻都裂開了的舊房
如今新房不只新在外
“工作隊為惠民項目試點戶購置了沙發、茶幾、床、餐桌、小書桌等家具,衛生間安裝上洗手池、沖水馬桶和電熱水器,總費用控制在每戶1萬元以內,并按照富裕戶支付30%、一般戶15%、建檔立卡貧困戶全免費的標準,確定村民承擔總費用的比例。”喀拉塔勒村黨支部書記吳杰介紹,通過以工代勞、互幫互助的方式,每戶開展“廁所革命”,建好了標準化的化糞池,讓農家用上了沖水馬桶。
衛生間也正是讓孜瓦熱木感到最滿意的地方,“冬天也能經常洗熱水澡,方便極了。想想以前用的旱廁,再想想以前不愛干凈老生病,真不知道自己怎么能夠忍受。”孜瓦熱木害羞地說。
在柯坪村,9歲的熱依瑪努爾·麥麥提和父母正在喜迎住進新家的第一個春節。她家以前也用著室外的旱廁,乘著民政廳駐村工作隊“廁所革命”以及惠民項目的開展,她家重新裝修了老房,也用上了工作隊配置的木窗、茶幾、餐桌以及沖水馬桶、電熱水器。熱依瑪努爾還擁有了自己的房間和書桌。
熱依瑪努爾·麥麥提和她媽媽的合影
“她家有15畝棉花地,雖然不多,但她父母非常勤勞,種完自己的地還幫別人種地,再加上打工收入,一年能入賬將近4萬元。”民政廳駐柯坪村工作隊隊員阿磊介紹說。女主人努爾麥麥提·阿吾提笑起來聲音清脆,在一旁應和道:“只要肯擼起袖子加油干,什么都會有的!”
從熱依瑪努爾·麥麥提家出來,記者被村民阿吾提·依民熱情地招呼去他家做客。一進門,立刻寒氣驅散,暖意融融。阿吾提·依民今年42歲,是村里的種植能手,靠著種核桃、紅棗和棉花等經濟作物,每年有9萬元的收入。
阿吾提·依民家的壁掛爐讓家里溫暖如春
2017年還買了一輛二手現代汽車開著做生意。因為經濟條件好,搬進“精裝”新居時,他還向民政廳駐村工作隊惠民項目申請安裝了壁掛爐,從此告別了煤爐子,用上了暖氣片。“冬季取暖要花費將近2000元電費,所以工作隊在每個村只選了10戶有經濟能力的示范帶動。我家可以負擔,家里人也都希望隨著經濟條件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舒適。”壁掛爐上顯示室內溫度23度,屋內擺放的幾盆綠植更增添了幾分春意。“這才是新家該有的樣子!”阿吾提·依民樂開了懷。
告別阿吾提·依民家,記者沒走多遠就看見村民努爾買買提·阿布拉正在大門口掛紅燈籠。雖然他家還沒有實施新居改建,“但我相信,新的一年,通過自己的雙手,生活會越來越好。所以,這個春節更要喜慶一些,給自己討個吉利!”努爾買買提滿眼期待。
努爾買買提·阿布拉掛起紅燈籠期待新一年
(來源:中國社會報微信公眾號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