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晶晶
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先進工作者、黨的十九大代表……在很多人眼中,年僅35歲的費英英,身上有太多光環。
而在她眼中,自己只是孤殘兒童護理隊伍中的普通一員,自己從事的工作只是萬千職業中平凡的一種。
走近她的工作,發現孤殘兒童護理工作日復一日的繁瑣與辛勞。16年,5800多個日日夜夜,費英英參與了1400多名孤殘兒童的護理,幫助800名孤殘兒童被愛心家庭收養,回歸社會。這些孩子每一小步成長的背后都凝聚著她和同事們超乎尋常的愛心、細心和耐心。
與費英英對話,她沒有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如何在平凡的工作中照顧好她的孩子們。這顆樸素的初心猶如一束光照亮了孤殘兒童的世界,溫暖了孩子們原本不幸的人生。
平凡之中飽含真情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廣深公路西鄉段邊的一座小院——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是費英英工作了16年的地方。
“英英姐姐,英英姐姐……”她剛進福利中心主樓的大門,五六個孩子趕緊圍上來,有的扯著她的衣角,有的挽著她的胳膊,搶著與她分享自己的經歷。費英英一個個熱情地回應他們。坐在輪椅上的孩子被隔在外邊,她看在眼里,走過去,蹲下身拉著他的手,囑咐他好好吃飯、睡覺。
“英英姐姐”,孩子們最喜歡這樣叫她,對她來說,這是世界上最甜蜜的稱呼。午后的陽光打在她和孩子們身上,落在他們微笑的臉上。
這些瞬間是費英英無比幸福的時刻。然而,從事孤殘兒童護理工作最初并不是她篤定的選擇,她也有過猶豫和掙扎。
16年前,19歲的費英英從重慶民政學校(現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社區康復專業畢業,與18位同學一起應聘到剛剛成立的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父母希望她守在身邊,并為她在浙江湖州老家安排了安逸的工作。然而,一心向往外邊世界的費英英,希望能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深圳成家立業。
但現實遠沒有理想中那樣美好。作為第一批員工,福利中心剛起步,各種硬件軟件設施條件比較差,工作條件很是艱苦。
更難的是,負責護理的孩子90%患有腦癱、腦積水、先心病、智力障礙、唐氏綜合征等疑難雜癥。這些孩子大多數是被父母遺棄,是從車站、碼頭、大街小巷、垃圾堆里撿來的。盡管從民政的專業學校出身,對有關知識有一定的認知,但是真要長期護理這些孤殘兒童,對于剛畢業的他們來說,是一道難熬的心理關口。
與照顧普通孩子相比,護理孤殘兒童要更費心。喂養沒有吞咽功能的孩子,需要將食物一點一點滴進他們的嘴里,一頓飯下來個把小時是常事;給行動不便的孩子洗澡,尤其給大孩子洗澡,要使出全身力氣抱起他們,一天兩次澡,腰酸背痛到不想走路。長時間的彎腰,讓費英英和同事們大多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喂飯、洗澡、換尿片,24小時輪崗,還要三班倒,工作瑣碎強度又大。
沒有編制,每個月的工資只有800元,而一墻之外的世界車水馬龍,處處繁華,遍地機會。
不出3個月,一起來的18個同學陸陸續續辭職了。費英英也慌了神,這份工作又累工資又低,每個月家里還要補貼她2000元。看不到未來的出路,她想找領導換一個工作崗位。當時她手里有計算機等級證、文秘資格證、康復護理證、辦公自動化上崗證等從業資格證書,哪怕辭職,換一個輕松的工作也不是難事。
正當她猶豫不決時,福利中心的孩子寶新奇改變了她的想法。有一天,費英英帶著奇奇去醫院看病,走著走著,孩子突然不走了。她順著孩子的目光看去,前面一個小朋友左手牽著爸爸,右手拉著媽媽。奇奇抬頭怯怯地問:“英英姐姐,為什么我沒有媽媽?”奇奇的眼神一下子戳痛了她的內心。她一把摟住孩子說:“奇奇,福利中心是我們的家,我就是你的媽媽!”
幾天后,費英英正忙著給小朋友分飯,突然有人扯她的衣角,回頭一看正是奇奇,他仰著頭怯怯地叫她“媽媽,媽媽”。她的眼淚瞬間涌上來,明白了“媽媽”這個稱呼在孤殘兒童心中的重量。
費英英積極樂觀,性格直爽,說話干脆利落。但一見到孩子們,她總是輕聲細語,一說起孩子們的故事,她經常流眼淚。
2003年春節凌晨2點40分,是費英英永遠不會忘記的時間。
那晚,外面煙花璀璨,萬家團圓。她從保育部主任手里接過一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等多種病癥的早產兒,費英英喚她小兔子。即使過了15年,她仍清楚地記得小兔子被抱在懷里那么小。費英英陪她在醫務室打點滴,突然小兔子發病,醫生雖盡力搶救,但最終也沒能把孩子從死神的手中拉回來。醫生向她宣告,2點40分,小兔子死亡。
費英英給小兔子換上新衣,裹上一個有小紅花的被子,用一塊嶄新的白毛巾蓋住她,一邊流淚,一邊心里默默地祝福她再也不要有疾病和痛苦。
那晚,送走小兔子,在漆黑的樓道里,費英英為這個還沒有滿月、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哪兒來的小生命大哭了一場。
那晚,她更深地理解了自己工作的價值,能有機會陪伴這些可憐的孩子們成長,溫暖他們孤獨的靈魂,是自己莫大的榮幸。
費英英找到了人生的坐標,發自內心地認可了孤殘兒童護理員這份職業的價值。19歲至35歲,費英英整個青春都撲在了孩子身上。即使各種榮譽加身,她仍沒有想過離開,為了給予這些孩子們媽媽般的愛,她愿意與他們永遠在一起。
很多人敬佩費英英16年對孤殘兒童護理事業的堅持,但在她看來,這不是堅持,因為堅持有很痛苦的意思,而她是真心喜歡這份工作,并從中得到了很多慰藉和幸福。
費英英常說,“我自己就是一個普通的人,能為這些更需要愛的孤殘兒童貢獻我的光和熱,讓我有了一種并不普通的自豪感!”正是對孤殘兒童護理工作發自內心的熱愛,讓她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初心,飽含真情。
平凡之中孕育奇跡
11月份,是福利中心孤殘兒童小觀山的生日。大家為他和同月份出生的小朋友們舉辦了生日派對。
“姐姐,我今天過生日,你看老師給我的雞蛋。”小觀山開心地炫耀著他手中的雞蛋。雖初次見面,但他一點怯生生的感覺也沒有。
“有殘疾的孩子,一般看見陌生人都要躲起來,可是我們的孩子一點都不怕,還熱情地與人打招呼。”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副主任蔣技科說起護理的孩子們滿是自豪。
因為在寶安區福利中心,孩子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姓“寶”,背后更大的寓意是,每個孩子都是這個大家庭中的寶,獨一無二的寶。
費英英一直堅信,孤殘兒童護理員是用愛孕育奇跡的職業。
小觀山4歲被遺棄,送來時患有嚴重的腦積水,一直都是費英英負責照顧。一天,她正在休假,中心突然打來電話說,小觀山病情加重,要馬上手術。費英英馬上趕回單位將孩子送進手術室。手術后,小觀山昏迷不醒。費英英守護在他身邊,焦慮緊張,徹夜未眠。第二天,小觀山仍然沒醒,費英英一邊給他洗臉、換衣服、用棉簽蘸水喂他,一邊呼喚他的名字,一直熬到午夜。沒怎么吃東西的費英英又困又餓,只有不停地喝白開水。第三天下午,費英英在給小觀山喂水時,發現他的手指動了一下,連忙不停地叫他。10分鐘后,小觀山睜開了眼睛,虛弱地說:“英英姐姐,我在夢里聽見你叫我了。”
看到小觀山從生死關口挺了過來,費英英一直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覺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費英英對小觀山照顧得無微不至,下班后經常跑去看他,他也很依賴費英英。如今的小觀山,身體越來越好,性格活潑開朗。
福利中心一位腦癱患兒,手指痙攣,蜷在一起,掰都掰不開。然而,費英英和同事們發現她對鋼琴彈奏很感興趣,一邊幫她按摩康復,緩解手指僵硬,一邊去找音樂老師給她輔導。一天,她們突然聽到從音樂教室里傳來的琴聲,跑過去一看,怎么也沒有想到這位手指僵硬的腦癱患兒能將曲子彈奏得如此流利。看到這種場景,她們又驚又喜,激動地流出了眼淚。
行動不便的殘疾兒童邁出了一兩步,有語言障礙的孩子吱呀呀說出一句話,腦積水的孩子能眨一兩下眼睛,腰部乏力的孩子能坐一兩分鐘,智力障礙的孩子偶有一點回應……孤殘兒童的點滴進步,都能讓費英英和同事們感到奇跡和一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歡喜。
然而,這些奇跡背后是費英英和同事們對孤殘兒童猶如媽媽般的關愛和呵護。
在照顧小觀山的時候,正值中秋佳節,費英英都沒顧上問候一下父母,是鄰病床家屬的提醒,她才想起當天是中秋節。費英英打開手機,17個未接來電,都是遠在家鄉的媽媽打來的,她趕緊把電話撥過去,一聽到媽媽的聲音,她忍不住哭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話:“對不起,媽媽。我在照看一個生病的孩子,他沒有媽媽……”
在父母眼中還是孩子的費英英,卻成為300多名孤殘兒童的媽媽。
在愛的哺育下,福利中心的孤殘兒童樂觀開朗,更令費英英感動的是,孩子們也用愛來回應她。
一位癱瘓小朋友自己舍不得吃,為費英英偷偷留下了別人送的巧克力,第二天,費英英去看她,她從床墊下摸出兩塊巧克力,塞在費英英手里說:“英英姐姐,給你。”雖然巧克力已經融化了,但在她心里比蜜還甜。
用愛回應愛,在福利中心,費英英看到過很多感人的場景。
幾年前,福利中心把一個先天性肢體殘缺的孩子寄養到一戶愛心家庭,寄養到3歲后,有一戶愛心家庭正式收養了他。當收養媽媽來福利中心回訪時,為了感謝寄養家庭對孩子的照顧,她特意帶了一本相冊送給寄養媽媽,里邊記錄著孩子的成長。寄養媽媽也繡了一對“好人一生平安”的抱枕,送給收養媽媽,感謝她給了孩子一個溫暖的家。看到這一幕,費英英淚流不止,這份無疆的大愛讓她深受感動,讓她更加珍惜和感恩這份職業帶來的幸福。
看著自己一點一點養大的孩子被愛心家庭收養,費英英心里猶如割肉一般不舍,但是她知道,福利中心再好,也不如孩子有一個完整的家,有爸爸媽媽。一想到只要對孩子最好,她也就釋然了。每當愛心家庭發來被收養孩子們成長進步的消息,那是費英英最幸福的時刻,她經常翻出來一遍一遍地看。
費英英陪伴福利中心很多孩子們從襁褓的嬰兒,一步步成長。走路、說話、讀書這些難忘的成長瞬間,她都親身見證。到自己的兒子,她卻陪伴很少。上下學接送、陪伴參加課外活動,不是爸爸陪,就是外婆陪。
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保育部主任梁語休與費英英共事多年,從沒見過她因家里的事耽誤工作,也從沒見她因為家里的事情犯愁,卻見她經常為福利中心的孩子們上學、康復等問題著急。
費英英說,看到這群孩子,什么想法都沒有,就是想陪在他們身邊,不放棄他們,親近他們,就這樣一丁點一丁點地拉著他們慢慢長大。
愿陪孩子慢慢長大——這是天下母親對子女最為樸實最為真摯的愛。但對福利中心的孩子們來說,這份愛并不平凡,因為它超越了血緣,孕育了奇跡。
平凡之中創造極致
在費英英眼中,孤殘兒童護理工作雖然是一個很平凡的職業,但將這份平凡的工作做到極致也是一種不平凡。
福利中心300名孤殘兒童,每個孩子的名字,她都記得清清楚楚。“他安靜得像個天使,她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多才多藝,喜歡唱歌”,甚至每個孩子的性格喜好,她都記得清清楚楚。
保育部的同事們由衷佩服費英英的記性好。其實,“記性好”背后是她對這份職業的用心,更是她對自己職業素養的高要求。
16年的一線護理經驗讓她知道,做好孤殘兒童護理工作,僅靠愛心、細心、用心遠遠不夠,還需要有專業的護理知識。
有一年冬天,福利中心接收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嬰,體重剛過一公斤,頭還沒有費英英的拳頭大。大家疼愛地叫她“老鼠妹”。
因為是早產,她發育不好,那個時候,中心還沒有保溫箱,費英英和同事用灌了熱水的奶瓶包上幾層布放在她的腋下,防止燙傷,并多帶她曬太陽。她一次只能吃二三十毫升的牛奶,費英英就每隔一小時喂她一次。喂之前都先按比例配好牛奶,用手背試好溫度,小心翼翼地抱著她,然后輕輕把奶嘴放到她嘴邊,一滴一滴喂她。“老鼠妹”睡不踏實,費英英就抱著她,哼唱歌曲哄她安睡。
通過科學喂養和無微不至的照顧,“老鼠妹”的身體越來越好,臉色紅潤了,10個月的時候長到了10斤,白白胖胖,非常可愛。
很多人對孤殘兒童護理工作不了解,認為護理孤殘兒童就是簡單照顧孤殘兒童的衣食。然而在護理孤殘兒童的實踐中,需要很多專業知識。腦癱、腦積水的孩子如何康復,需要康復護理知識;如何走進孤殘兒童的內心世界,需要心理知識;如何教育幼兒,需要學前教育知識……
對于提高孤殘兒童護理的知識和技能,費英英始終有一種緊迫感。她先后考取了孤殘兒童初級、中級和高級護理員資格證書,經過努力,還拿下了孤殘兒童護理技師(初級)資格證書,力求孤殘兒童護理技術上精益求精。不僅如此,她還拿到了中級社會工作師、教師資格證等證書,將相關知識技能融入到孤殘兒童的日常護理中。她還努力爭取各種培訓的機會,漲知識,開眼界。
曲嘉,費英英在重慶民政學校的同班同學,也是比她晚幾年來到福利中心的同事。她說,費英英在學校時就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工作之后,即使工作很忙,她也會抽出各種時間學習。
被問及緊迫感來自哪里,費英英說,在護理孤殘兒童的實際工作中,時時刻刻都會遇到問題,如果不解決,孩子就會遭受各種痛苦。只有提高專業技能,才能讓孩子們減少痛苦,生活得更有尊嚴。
為了這份初心,她一刻都不敢停歇,不斷學習,提升專業技能。也正是憑著這份初心,費英英從社區康復專業的中專畢業生成長為孤殘兒童護理領域集康護教于一體的綜合型人才。
談及所獲榮譽,費英英永遠不會忘記感謝保育部整個團隊的無私付出。而對于保育部的成員來說,費英英是她們學習的榜樣。
在保育員吳燕葵眼中,費英英從來沒有私心,誠心誠意手把手教大家護理技能,作為保育部副部長,她發揮了傳幫帶作用。
在她的帶動下,保育部的護理理念不斷更新,團隊成員的專業技能得到提升。保育部先后獲得了“廣東省巾幗文明崗”“全國青年文明號”等榮譽。
費英英有個心愿,她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孤殘兒童護理工作,能認同這份職業的專業價值,從而讓更多年輕的孤殘兒童護理員留下來。
近年來,費英英走進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等民政院校,講述孤殘兒童護理工作的點點滴滴,鼓勵他們能夠在孤殘兒童護理事業中成長成才。
出于對孤殘兒童護理事業的摯愛,費英英愿傾其所有,將這份平凡的職業做到極致,彰顯孤殘兒童護理員的專業價值。
平凡之中凸顯本色
2017年10月18日,費英英以黨的十九大代表身份走進人民大會堂。當國歌奏響的那一刻,她禁不住淚流滿面。作為社會福利事業戰線上的黨員代表,她深深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對社會福利事業的重視,作為300多名孤殘兒童的媽媽,她深切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對孤殘兒童的特殊關愛。那一刻,她為遠在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的孩子們感到幸福,為從事這份陽光事業感動自豪。
尤其當聽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民生福利事業的種種闡述,如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時,作為基層民政人,費英英內心更是深受鼓舞,感覺心里有團火在燃燒。
此時的費英英深刻認識到,自己不僅是一名孤殘兒童護理員,更是一名黨員,她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黨員的初心,什么是孤殘兒童護理員的初心。她告訴自己永遠不要忘記當初留下來的本心——給予孤殘兒童媽媽般的愛,讓他們像其他孩子一樣,在同一片藍天下長大。
費英英也時刻牢記,作為來自基層的黨員代表,她有責任將黨的十九大精神傳達給基層群眾,把黨對民生福利事業的關愛之情傳達給基層群眾。會議閉幕回到工作崗位上,費英英一刻也沒有停歇,立即奔赴深圳市各職能部門、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學校、駐地部隊密集開展十九大精神宣講。每到一處,她都會向大家介紹她摯愛的福利事業,分享她作為基層民政人的初心——從事孤殘兒童護理工作是一項充滿溫暖和陽光的工作,她有信心在這個陽光事業中煥發更多愛的光芒,幫助更多的人。盡管各種任務繁重,她仍然利用空余時間做義工,參加志愿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宣講中,費英英經常被問及是如何從一名基層勞工成長為黨的十九大代表的。她的回答是保持一顆初心,在平凡的崗位上將工作做到極致。
原寶安區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白政瑜,親眼看著費英英從懵懂的小姑娘成長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回憶起他們第一次見面,是在10年前組織的一次活動上,活動結束很晚,看見費英英大晚上在路邊等公交車,白政瑜便把她送回福利中心。10年后,費英英以黨的十九大代表身份從北京回來,白政瑜又代表組織接機送她回福利中心。說起他們的相遇,他很是感慨,看到費英英的成長,他更是欣慰。在白政瑜眼中,費英英用堅守、責任、拼搏體現了一名黨員無私奉獻、對黨忠誠、艱苦奮斗的本色,她的成長更離不開組織對她的培養。
作為改革前沿陣地的深圳,給了費英英這樣的普通勞工成長成才的土壤。2006年,費英英成為深圳市寶安區民政系統第一名勞工黨員,2017年,她被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榮譽的獲得,社會的認可,使費英英更加對孤殘兒童護理事業深深感恩,并成為她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對于孤殘兒童護理工作,她赤誠熱愛,傾其所有,做到極致;作為黨員,她不忘為民愛民初心,將黨和國家的關愛送至基層群眾一線。
面對榮譽,費英英始終有一顆平常心。她說,無論自己獲得過什么榮譽,她都要回歸到平凡崗位,因為她不會忘記,自己的初心是給予孤殘兒童媽媽般的愛,自己的本色是一名普通的孤殘兒童護理員。
■ 采訪札記
向平凡堅守致敬
本報記者 張晶晶
采訪前,了解費英英都是從她分量十足的榮譽出發。不料,與她對話,“平凡”卻成為她回答中最為頻繁的詞語之一。
走近她的日常工作,發現孤殘兒童工作崗位著實平凡——喂飯、換尿片、洗澡,日復一日的繁瑣重復。然而,她的工作又是這么不凡,護理的孩子們大都是被遺棄的,并身患殘疾,需要克服的困難著實不易。
如果僅是為了一份工作和收入,費英英根本找不到堅持下去的理由。與她同在保育部的同事聊天,驚詫于很多保育員在這個崗位上堅持了10年、14年,甚至與費英英一樣從未離開。問及原因,答案質樸而感人至深:這些孩子已遭受巨大的不幸,如果我們也離開,那誰來照顧他們呢?
在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我們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不幸,但我們也看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費英英和同事們用整個青春給予孤殘兒童光和熱,用發自內心的善良,甘守平凡工作崗位,將媽媽般的愛融入到照顧孤殘兒童的點點滴滴中,融入到對專業技術的精益求精中,猶如一束光為這群原本不幸的孩子們照亮了未來的人生路。
與費英英一樣,很多基層民政人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憑著一份發自內心的善良和一份樸素的初心,數十年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用真情真愛溫暖服務對象,用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平凡堅守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承諾。他們猶如一束束光,不求照亮整片天空,只盼以微薄的光和熱溫暖他人。這種于平凡中見崇高、點滴中見真情的情懷,讓我們看到了基層民政人平凡樸實的本色,看到了他們在平凡世界中的精神閃光,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抬頭仰望,致敬!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