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昕 曾慶民 通訊員 阮先強
近日,記者走進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官埠橋鎮張公廟村新建成的黨群服務中心便民大廳,“群眾利益無小事,服務工作無止境”的紅色標語赫然映入眼簾,大廳內干凈整潔,電腦、打印機、桌椅、公文柜等辦公設施齊全,勞動保障、民政低保、人口計生等“一站式”服務窗口標識明顯,各類便民服務卡、服務指南和宣傳手冊擺放有序。“現在大家有事來找便民服務中心,基本上都能解決,以前跑斷腿,現在動動嘴。”幾位村民在便民大廳辦完事后,對“一站式”服務的便捷滿意地稱贊道。
張公廟村黨群服務中心只是咸寧市農村社區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咸寧市各級黨委、政府及民政系統把農村社區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和工作抓手,創新工作手段,按照“一流的設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隊伍”的標準,堅持共建共享,強化農村社區治理與服務,農村社區建設取得實效。3年來,全市共投入資金近2億元,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286個,其中,高標準打造省級農村社區示范試點44個,嘉魚縣潘家灣鎮四邑村被表彰為全國農村幸福社區示范單位,咸安區永安街道陽光社區被評為全國民主法制建設示范社區。
加強硬件建設
夯實農村社區發展基礎
在農村社區建設中,咸寧市民政局認真落實《咸寧市農村社區建設試點“五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規劃打造每個農村社區辦公用房面積達600平方米以上,農村社區服務大廳面積達80平方米以上,并把農村社區陣地及基礎設施建設列入農村社區建設重要內容。近兩年來,市縣兩級整合各部門新農村建設資金8000多萬元,新(改、擴)建農村社區辦公場所43個,面積3萬多平方米,服務大廳面積4000余平方米,使農村社區基礎設施整體水平上了新臺階。
同時,在每個農村社區便民服務大廳統一設置黨建廉政、民政低保、勞動保障、人口計生、文明創建、綜合治理、信訪殘聯、便民服務八大服務窗口,辦公設施配備齊全,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務,大大提升了為民服務效率。
“通過我們高標準的農村社區建設,村民可以享受到與市民一樣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務,更好地滿足了農村居民農業生產與日常生活服務需求,村民辦事基本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有人代理。”咸寧市民政局局長陳紅衛說。
厘清權限職責
提升農村社區服務效能
厘清社區權限職責是提升社區效能的基礎。為了落實農村社區化服務責任,咸寧市雙管齊下為農村社區減負增效,確保規范化運轉。
一方面,嚴格完善城鄉社區“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經費保障機制,促進各部門與社區之間協調互動。凡依法應由社區居民委員會協助的事項,要求為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提供必要的經費和工作條件;凡委托給農村社區居民委員會辦理的有關服務事項,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于年初作出預算,及時向農村社區撥付到位。其中,勞動、計生、民政等部門每年給社區“費隨事轉”經費不少于1萬元;其他部門根據工作量撥付3000元-5000元工作經費。
另一方面,嚴格建立社區工作審核準入制度,積極開展共駐共建活動。凡屬于基層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職責范圍內的事項,不得轉嫁給農村社區。各部門、各單位需將組織機構、工作任務、評比考核等項目進入農村社區的,必須經縣(市、區)社區建設領導小組審核后方可進入。同時,轄區單位要將閑置資產提供給農村社區開展居民公益性活動。
推進“三社聯動”
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指數
青壯年外出務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大量農村空心化,基礎弱、底子薄、服務不完善,是農村社區建設推進中遇到的一個難題。如何補齊服務短板,讓村民真正享受社區生活帶來的好處,建設和諧幸福新農村?咸寧市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探索,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培育壯大社會組織、積極發展社工及社區志愿者等辦法,搭建“三社聯動”互動平臺,扶持社會組織深入農村社區實施公益服務項目,充分發揮社區的平臺作用、社會組織的服務載體作用、社區工作專業人才骨干作用,為村民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區文體娛樂活動及服務。如咸安區溫泉街道辦事處肖橋村成立了夕陽之愛、護鷹計劃、舞蹈協會等7大社會組織,為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撐起一片天”。在外務工的村民都說,有了這些社會組織,在外奔波時對老人孩子就少了一份牽掛,能更安心地工作。
類似肖橋村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以服務農村社區居民為重點,咸寧市各試點農村社區普遍設立衛生服務、農技服務、治安巡邏服務、志愿者服務等組織,建立關愛“三留守”人員、文化、體育等社區內生民間組織,為農村居民提供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據陳紅衛介紹,目前,咸寧市農村社區共培育各類社會組織1萬余個,培育、發展社工和社區志愿者2萬多人,不僅夯實了農村社區治理基礎,而且有效提升了農村居民的幸福指數。
建強社區干部隊伍
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火車快不快,全靠車頭帶。農村干部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力軍,擔負著宣傳黨的政策、發展農村經濟、維護和諧穩定、帶領群眾致富的使命。為此,咸寧市三措并舉建好建強農村社區干部隊伍。
夯實農村社區黨組織。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建立農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以建制村為單位的社區建立社區黨支部,以自然村為單位的社區建立社區黨小組,并且堅持以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把黨的觸角延伸到城鄉基層治理各個方面。
建立健全教育培訓制度。依托市、縣(市、區)兩級黨校,采取市、縣(市、區)、鎮(街)三級培訓的方式,每年至少對村主職干部培訓一次,其他成員每2年至少培訓一次,有效提升村級干部的政治理論素養、黨建業務能力、為民服務意識。
完善農村社區干部選拔任用和激勵機制。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的優秀黨員選到村干部班子里來,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村級后備干部隊伍,為村級組織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積極推薦、民主選舉符合條件的優秀農村社區干部擔任各級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勞動模范,加大從村干部中考錄公務員和選任街道(鄉鎮)機關、事業單位領導干部的力度。對工作成績突出、群眾滿意的村干部,及時給予宣傳、表彰和獎勵。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