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路建英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同時,要大力發展養老產業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對在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的機構給予稅費減免、資金支持、水電氣熱價格優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區應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改革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后來人就有可期的未來。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伴隨著老齡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廣大老年人對養老、醫療的需求不斷增長,養老產業的發展備受關注。連日來,在各界別小組討論會上,委員們對此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健全失智失能老人服務體系
隨著老年人平均壽命的延長、自理能力的下降,人口老齡化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持續上升。失智失能老人需要更多的長期照護和服務,建立失智失能老人服務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
關注我國養老事業發展的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副秘書長張喆人指出,當前我國失智失能老人照護主要面臨機構養老遠遠不能適應需求,尤其缺乏專業照護機構,社區養老服務和家庭照護遠遠不能滿足失智失能老人的需求,以及養老護理人員社會地位較低、勞動價值尚未得到認可的現狀。張喆人建議,統籌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夯實居家養老基礎地位,切實把社區養老服務列為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構筑社區養老和長期照護體系。建立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總結上海等15個試點城市實行長護險的經驗,進一步在全國推廣。同時,政府應在政策上支持發展老年人長期護理商業保險,形成多層次的老年人長期照護和服務體系。此外,要將養老人才培養納入國家就業培訓政策,加強失智失能老人照護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為失智失能老人長期照護和服務的水平。
推廣學養融合養老新模式
“破解社會養老人力資源不足瓶頸,創辦‘緩老大學’學養融合的養老新模式勢在必行。”在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王紅玲看來,湖北武漢民企探索學養融合養老新模式值得提倡,“緩老大學”采取游學輪居的方式,讓老年人在學養融合中延緩衰老。該模式基于人的生理老齡分為60歲-70歲的初老階段和75歲后的深老階段。初老階段核心需求是緩老,應以學養融合化解退休離開單位后“失社、失群”的孤獨;深老階段需求著重醫養融合。這種新的養老服務模式,也得到了全國政協委員夏潮的認可。夏潮說,80歲以上才算真正進入老年,從一般退休年齡到80歲還有20年左右的時間,這一年齡段的健康老人還是很有活力的。“緩老大學”模式,既能讓他們在這個年齡段進行學習、延緩衰老,又能對社會作出一定的貢獻。“這種模式對彌補社會勞動人口不足、促進社會穩定都是一個有益的探索。”
加快推進醫養結合融合力度
如何把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落到實處?全國政協委員、烏魯木齊市中醫醫院南門分院院長虞梅有著自己的看法。
目前,康養行業缺乏建設標準。如果沒有相關建設標準體系,各地興建的康養基地未必能滿足養老需求。虞梅建議,國家應出臺全面的康養基地建設標準體系,將醫療、保障、看護、人文關懷、安全設施、居住環境等納入其中,具備分層的建設標準。
“有了這個標準體系后,可以對不同群體的需求進行評價。比如看護失能老人,應側重醫療護理服務;對有嚴重疾病的人群,應側重醫養結合;對于健康老人,應側重居住環境與舒適度等方面。”虞梅說。
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健康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中審眾環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石文先介紹,當前,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服務供需結構錯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供給數量較少且質量堪憂;醫養資源結合不夠,老年人對醫療和日常保健的迫切需求難以滿足;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信息平臺建設滯后,難以把老年人需求和服務手段無縫對接;社會力量參與不足等。他建議,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持續健康發展。政府應建立健全基本養老制度,明確界定政府職能和部門職責,通過增加保障收入與健全服務體系兩方面,對社區居家養老提供支撐。
在如何激發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活力方面,石文先表示,要樹立大社區、大整合、大服務的理念,真正發揮社區在資源整合、服務生產與轉介中的功能作用,推行“政府搭建平臺、專業化管理、市場化運營、志愿者參與”的運營機制。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