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慶祝改革開放40年?我所經歷的民政改革”征稿選登(三)

時間:2018-10-1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編者按

201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迎來了4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40年眾志成城,攻堅克難,40年真抓實干,春風化雨,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突破,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一條正確之路,是強國富民之路。

本報推出“我與改革開放”專欄,通過分享民政人參與改革、真誠奉獻、推動發展的奮斗故事,和讀者共同走進故事的背后,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民政領域的深化改革步伐和寶貴經驗,錨定初心,砥礪前行。

 


本期目錄

  • 一封感謝信 一段救助情

  • 幫貧困戶營造甜蜜的事業

  • 從業感懷:民政是一只溫暖的手

  • 第二天我接到一個表示感謝的電話

  • 最難忘孩子們掩飾不住的喜悅



一封感謝信 一段救助情

肖立國

十多年前,我在滄州市民政局辦公室工作。一天上午,門衛打來電話說,樓下有位婦女要找局長。我告訴他,局長到市政府開會去了。大約十分鐘后,電話又響了,門衛告訴我,這位來訪者說既然局長不在,找辦公室也行,有一封信要轉給局長。臨近春節了,到單位來求助的人像趕年集似的送走一個又迎來一個,有市區的下崗職工,也有從農村趕來的困難群眾,甚至還有衣衫襤褸的外地乞討者。我猜想,這位來訪者肯定也是來求助的。

“咚咚咚”,門外傳來敲門聲。一位四十歲左右的中年婦女怯生生地敲開了辦公室的門。她那黑紅透亮的臉上,呈現出了歲月的滄桑與坎坷。“同志,我見過你!”她手里攥著一個信封,柔和而又有些興奮地說,“去年春節的時候,您和局長去過我家的。”她推進門的剎那,從她的面容上我就覺得有些熟稔,像是在哪里見過面,卻一時想不起來了。中年女人的提醒,讓我想起了那次“雪中送炭”的經歷。

那年,臘月二十九了,還有困難群眾為年關而熬煎。一封求助信擺在了局長的案頭。局長神色凝重,吩咐辦公室馬上聯系這個人的家庭住址。我按照信上的一個電話號碼撥過去,沒想到卻是一家小賣部的公用電話。我問對方知不知道一個叫張紅梅的人住在附近。電話那頭不耐煩地說:“告訴你了,這是公用電話!”對方生硬地把電話掛了。我只好聯系區民政局的白主任,請他盡快幫忙聯系這個叫張紅梅的女人。白主任幾經周折,總算在一個毗鄰郊區的村舍里找到了張紅梅臨時租賃的家。一個十來歲的小女孩說,她媽媽到醫院打掃衛生去了。

白主任匆忙趕到二醫院,張紅梅正準備下班,便將她接回家中。接到白主任的電話,局長帶上辦公室主任和我就出發了。這時,天空紛紛揚揚地飄起了雪花。車子左拐右轉地進了一個叫大河莊的村子。通往村子的小路坑坑洼洼,四周遍地殘留著的磚塊瓦礫幾乎被大雪覆蓋了,只有零星的建筑垃圾露著頭。這顯然是城鄉結合部改造遺留下的痕跡。不遠處的幾排平房突兀地矗立在寒風中,屋頂上空冒出了縷縷炊煙,飄散出煎炸年貨的香氣。透過車窗,我看到一對穿著單薄的母女正朝著我們的車子張望,身邊還有幾個熟悉的身影,那便是白主任他們了。車子在村邊的一個胡同口停了下來。下車后,白主任向中年女人介紹說,這是市局的許局長,專程來看你的。中年女人一邊激動地說著感謝的話,一邊招呼我們去她家。我和司機拎著米、面、油一同走進了這個破敗的農村院落。屋里放著兩張木板床,一張是孩子的“書桌”,另一張則用來供母女倆睡覺。除此,屋里再沒有其他家什了。小女孩的手凍得紅紅的,嘴唇有些發紫,怯怯地望著我們。屋內的溫度和室外沒有太大的差距,甚至還多了些陰冷和潮濕。局長攬過孩子,心疼地說,怎么穿這么單薄?

據張紅梅自己說,自己和孩子是跟隨丈夫從鄉下來城里打工的。丈夫在一次車禍中身亡,丟下母女倆在異地他鄉。“俺和孩子這個年實在是過不去了,所以給您寫了信。”中年女人聲淚俱下哭訴著自己的不幸。局長說,讓困難群眾過好節,是我們民政部門的責任。他從兜里掏出五百塊錢,塞到她手里說:“過節了,給孩子添置件新衣服!”接過這些錢,中年女人撲通一聲跪在了地上。局長一把沒拉住,我們幾人上前才把她攙扶了起來。后來,在市、區民政部門領導的關心下,這對母女被納入了低保,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中年女人說,我來找局長也沒別的事,就是來謝謝他,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是他和民政部門幫了我。她告訴我,她從去年春上就在菜市場賣菜,盡管辛苦,但掙來的錢足夠自己和女兒生活、學習用的了。她說,能吃上飯,能讓孩子上學讀書,這就夠知足的了。她還告訴我,她主動退出了低保,因為還有好多比她更困難的人更需要救助。

她說,快過年了,菜市場那邊忒忙,得趕緊回去照應攤位。我答應她,這封信一定會親自交到局長手里的,她放心地朝我點點頭,轉身走出了我的辦公室。望著她離去的身影,我心里百感交集。如今,國家的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讓更多的困難群眾打了“翻身仗”,過上了幸福生活。一封感謝信表達了一位普通的困難群眾對民政部門的感激之情,更彰顯了知恩圖報的樸素情懷。民政為民、民政愛民,是我們民政人永遠的誓言!

(作者單位:河北省滄州市福利彩票發行中心)

 

 

幫貧困戶營造甜蜜的事業

葉若林

江西省橫峰縣是國家級貧困縣,2015年9月橫峰縣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打響精準脫貧攻堅戰,橫峰縣民政局幫扶司鋪鄉司鋪村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2016年初,司鋪村南莊組周光輝在杭州務工的小女兒,從公司辭職準備回鄉的當晚因收衣服不幸從二樓摔下,重度骨折,還有其他重傷。工友將其送到杭州市某醫院救治,需要醫藥費20萬元左右。周光輝借遍了親友,也湊不齊醫藥費。他想向銀行貸款,因無抵押及擔保,銀行不予放貸。他說,因承受不了這么重的打擊,當時他曾有過自殺的念頭。

民政局駐村扶貧工作隊獲悉情況后,立即主動與周光輝聯系,一邊給予精神支持,進行危機干預,一邊通過微信為他家推銷農產品,募集救助資金,還引導他向村民小組申請納入貧困戶。

周光輝被批準為貧困戶后,民政局駐村工作隊安排民政局副局長劉賢波結對幫扶。劉賢波第一時間上門與他談心,與周光輝一起分析情況,商量解決問題的先后次序。劉賢波先幫助解決貸款問題,還專程赴杭州與醫院協調,爭取到醫院減免相關費用。通過劉賢波的幫扶,解決了周光輝的家庭危機。據周光輝介紹,他女兒在杭州醫院共花費25萬多元,醫院減免醫藥費3萬多元,新農村合作醫療報銷和大病醫療補充保險、商業醫療保險報銷共17萬多元,民政大病救助近5萬元,醫藥費報銷達到90%。與此同時,在幫扶干部協調下,他家還辦理了低保。

周光輝在解決了女兒醫藥費、接女兒出院回家休養后,開始集中精力思考脫貧問題。在幫扶干部幫助下,周光輝在村里承包了30畝水田。幫扶干部也在自己的親友、同事中幫銷他的稻谷、大米。當田里的油菜收上來榨出油時,幫扶干部又幫他推銷菜油,并在朋友圈中向微友們推介他家的糧食、菜油,在幫扶干部的幫助下,他家的糧食總能賣出好價錢,甚至有時候是在第一時間就被搶購,及時盤活了資產。幫扶干部還幫助他家申請安裝了屋頂光伏發電,享受了金融貸款扶貧政策。

周光輝原先還懂得養蜜蜂的技術,雖然規模較小,但在周邊村里很有些名氣,劉賢波鼓勵周光輝發揮特長,做大做強蜜蜂養殖產業,幫他聯系就業培訓,提高養殖技能,豐富養殖和經銷知識,還陪同他一起到工商和質量監測檢驗部門辦理營業許可證。在幫扶干部鼓勵和幫助下,他養蜂的規模越做越大,蜜蜂從40箱快速增長到120箱。兩年間,幫扶干部幫助推銷蜂蜜近400斤。

周光輝說,每箱蜜蜂至少年產蜜40斤,多的可產60多斤。按最低的產量40斤計算,他家今年可產4800斤蜂蜜。市場上原產蜂蜜售價已經達到每斤120元,但他家的蜂蜜分春蜜和秋蜜兩種價格出售,春蜜批發價每斤60元,秋蜜批發價每斤80元。盡管零售在80元至100元之間,比當地市場價低兩成左右,但初步計算,按最低產量4800斤和最低售價60元計算,今年可收入28萬余元。周光輝說,副產品蜂蠟也是一筆不小的收益,還準備開發蜂王漿等產品。

在扶貧干部的引導下,周光輝的眼光更遠了,他將蜂蜜送到上饒市有關機構檢測,同時送檢的30多家同行產品中,檢測單位認為他家的蜂蜜質量居上游。他還加入了微商天然蜂蜜銷售小程序營銷平臺,購買了上饒市地區銷售代理權。

今年5月,周光輝被橫峰縣扶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精準脫貧示范戶”榮譽稱號。

因為筆者也在司鋪村南莊組參加駐村扶貧,多次和劉賢波一起到周光輝家,2016年初次見面時,我看到的他是憔悴、愁苦的,而今,見到的是他充滿希望和幸福、自信開心的笑容。周光輝多次說,如果不是黨的政策好,女兒的那場意外足以摧毀他這個家庭,甚至可能一輩子永無抬頭之日,而今,在黨和政府關懷下,在扶貧干部幫扶下,他家不僅在短期內擺脫了危機,還快步踏上了脫貧奔小康的道路。周光輝說,他要努力回報社會,幫助其他有困難的人,特別是有志發展養蜂的人,一同營造甜蜜的事業,共同奔小康。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市橫峰縣民政局)

 

 

從業感懷:民政是一只溫暖的手

倪綠周

“民政”這兩個字走進我的記憶是小時候看電視新聞,每當一個地方發生重大地質災害時,國家民政部便啟動應急預案,電視畫面就會看到國家救災物資車載著救災物品向災區駛去。看到這些暖人的畫面,使我對民政工作肅然起敬:民政是一只溫暖的手,托舉著民生,為老百姓排憂解困,支撐起困難群眾的一片藍天。

盡管如此,民政工作對于我來說并不熟悉,隨著時間的轉移,2006年,作為全市首批零就業家庭,我通過就業援助被安排到鄉鎮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工作,有幸成為民政中的一員,十多年的民政工作經歷,由遠及近,每當想起深入貧困家庭走訪,開展城鄉低保評議,一樁樁、一件件,歷歷在目。民政工作雖然繁雜,面對的群體人員龐大,但我堅持著,讓更多的貧困家庭得到及時的救助,使他們渡過生活暫時的難關,恢復堅強,勇敢的面對生活,他們心存感激,我心懷坦然。

作為一名民政工作者,十多年來,我們每天面對的有申請大病救助和城鄉低保的,有查詢五保金、優撫金、高齡補貼沒有到賬的、有咨詢養老金轉移、失地農戶養老保險、遷墳政策的。這些來訪者有的相互攙扶、有的滿頭白發、有的生活貧困、有的成群結隊。面對他們,我們盡心盡力的在信息中查找他們的資金去向,在政策講解時給他們倒上一杯熱茶,總是不厭其煩地進行解釋,聽明白的帶著笑容離去,聽不懂的、想不通的不是肆意謾罵,就是無端指責,甚至讓你無法正常工作。作為一名基層民政工作人員,我漸漸習慣了這樣的工作環境。但正是這些無端的指責和謾罵,敦促著我們在工作中去查找不足,讓工作更加周全、服務更加規范,同時,因為民政工作政策性很強,業務學習也不能松懈,在吃透民政政策的同時,還得向老同事學習經驗,讓自己的民政知識不是單方面的深入,而是多元化的融會貫通,讓自己的工作一直都有新的思路。努力付出,就會有所回報,如今,我時常會被那些受到過幫助的困難群眾的感謝所感動,也會為同為民政同仁們的動人事跡所感染,那些事跡就像是我們工作的縮影一般,有的是我們曾經經歷過的,有的是我們意想不到的,卻總讓我們感慨萬千。

改革開放的這些年,鄉鎮通過建立以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為核心,以醫療救助、教育救助、受災人員救助為基礎,臨時救助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為困難群眾織起了一道安全網。為方便困難群眾辦事,鄉鎮、社區建立“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綜合服務平臺,及時受理、轉辦救助事項,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并且,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和社區工作者的作用,加強困難排查和信息報告,實行快速響應,及時發現和救助困難群眾,確保民政救助政策惠及每一位需要救助的困難群體。

作為一名基層民政工作人員,鄉鎮民政工作面對的是最基層的群眾,一次次走街串巷的苦辣酸甜,充滿著對民政工作的那份感念,也滋養著廣大民政人的精神生活,提升民政人在民生救助工作中發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在這十多年的工作中,我對民政工作有了更深認識,民政工作是清貧的、繁重的,卻讓我們胸懷愛心,裝滿公平,填滿坦蕩。

十多年的民政工作經歷,雖然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間,但卻是我心中永遠的珍藏。改革開放四十年,是民政工作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為民辦實事群眾得實惠的黃金期,民政工作豐富了我的人生,民政救助拓展了我們的胸懷,民政工作成為民政人用心呵護的精神家園,一直伴隨到永遠。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澤縣沙河社會事務服務中心)

 

 

第二天我接到一個表示感謝的電話

葛均習

作為一名民政工作者,我一直認為服務無小事。小事雖小,但價值不小。服務質量的好壞,不僅關系到政府職能部門的形象,更關系到老百姓的心事。我工作十多年來,一直把服務工作做細做實,盡量把服務工作做好。在服務他人的同時,也體會到了服務的樂趣。

服務無小事,小事需耐心。機關服務工作量大,外來辦事人員多,服務質量很關鍵,服務不好,對他人對自己都感覺過意不去。對機關工作人員來說,服務也是一種責任,我平時就很注意這一點,不管自己心情好或者不好,都不會將情緒帶到工作中,仍會一如既往地搞好服務工作。記得有一次,一位從遼陽縣沙嶺鎮某村來的農民,問有關退伍軍人的問題。他大約六十歲,穿得很普通,一看就是地道的農民,他不好意思進屋,就站在辦公室外面和我說話,他說話聲音特別大,但由于他吐字不清楚,我聽不清他的說話內容,不明白他來是為了辦什么事。后來經過一番溝通,我才明白原來他有點耳背,別人與他說話也得大聲才行。在交談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他很著急,于是,我就請他進來坐下緩一會兒,并提高音量告訴他,讓他慢慢講,經過十多分鐘耐心的溝通,我終于弄明白了他想打聽的問題。我向他解釋了有關政策,并領他到雙擁科,讓負責這方面業務的同事給他解釋清楚,事后他樂呵呵地回去了。臨走時,一直向我點頭表達謝意。沒承想,第二天,我接到一個電話,是昨天那位農民的女兒打來的,她代他父親向我表示感謝,感謝我的熱情服務。服務是我的職責,談不上感謝,可是一個熱情服務行為換來服務對象真誠的感謝,幸福感油然而生,同時也為能幫助他們而感到欣慰。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來機關辦事,一次的服務態度,會很自然地在來訪者的意識中定型,如果態度不好,對方會很自然地以為政府機關服務態度都這么差,影響極不好,政府機關的形象也會大打折扣。有時換位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就很簡單,我們也去某些單位辦事,碰上服務不好的,心情自然也不好,就會評價這個單位如何如何。工作這么多年,服務人數記不清了,在服務他人的同時,我也感受到了很多東西,與人拉近了距離,傾聽了他們的內心呼聲,得到了他們的贊許,贏得了同事們的好評。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服務他人,快樂自我。對于民政工作人員來說,服務無小事,事事要巨細。服務是基本的,連一個基本的服務都做不到,談什么為民服務、為民解憂、為民解困。作為一名民政人,要心想到、事做到、腳走到,把小事做好、小事做實,就會贏得百姓的歡迎和愛戴,就會贏得民心,順應民意,把政府的溫暖帶到老百姓心間。堅持做到服務無小事,也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樣又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單位:遼寧省遼陽市軍休辦)

 

 

最難忘孩子們掩飾不住的喜悅

周  峰

“看,小孟依會自己拿著食物吃了”“我們的孟依穿上新衣服,像個小公主”……看著這一幕幕,聽著這一切,不由得回想起一年前小孟依剛送來時的場景和如今的變化。

“你好,我們是平樂派出所的民警,今天早上接到群眾報警,在207國道排水渠邊撿拾了一名棄嬰,就送到這里,你們看怎么接收?在哪里辦手續?”一聲急促的問話,這是2017年3月1日上午發生在孟津縣社會福利中心的一幕,也是福利中心開業以來接收的第一名棄嬰。當即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員開始了緊張有序的接收安置工作,問明情況后帶入房間檢查、清洗、喂食、觀察……另一邊,工作人員和民警來到辦公室,完善交接手續,同時,根據嬰兒的觀察情況,果斷決定將嬰兒送往簽約醫院診治。

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孟依體征穩定后被接回中心。經過護理阿姨精心照料,孩子一天天長大,體重增加了,長出牙齒了,學會抬腿了,會抓食物了,表情豐富了,會咿咿呀呀了……看著點點滴滴的變化,抑制不住溢于言表的喜悅,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員已經將孟依視為己出,看到孩子的可喜變化,快樂又充滿了幸福感,工作也更加有動力了。

2017年3月2日上午,同樣的一幕再次出現,中心又接收一名病重的棄嬰,中心領導當即表態:“生命無價,我們要盡全力救治嬰兒。”搶救、轉院、陪護、外聯尋求更好的醫治條件……類似這樣的日常,經常是忙得過了飯點,忘了下班。

每一個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生存的權利,可是由于種種原因,生命一開始就被拋棄,是一種悲哀,也是一種無奈。但是,因為有了福利中心,這些孩子即使被父母遺棄了,社會還是會給予溫暖:群眾報警,好心人送來奶粉、尿墊、濕巾,醫護人員緊急出診搶救,警察、醫生、福利中心人員都積極參與進來,大家齊心協力,完成這場生命接力,讓無辜的小生命得以延續。

相對于棄嬰,福利中心還有一群這樣的孩子,他們有家有親人,缺少的是親情陪伴,不能和同齡人一樣享受童年樂趣。

小朝是孟津縣西部山區一名10歲少年,本該在父母懷里撒嬌,無憂無慮地享受童年,可是由于父親精神殘疾常年住院治療,母親下落不明,只能和85歲的奶奶靠政府每月發放的五保金相依為命,住在縣城旁邊的一座廟里,周圍的鄉親們不時接濟學習用品、糧食、衣服等,艱難度日。讓小朝最為難過的是,由于缺少父母疼愛,受到少數同學的嘲笑欺負。因為生活缺少照料,經常處于無人看管狀態,他時常逃學,奶奶為此多次掉淚哭訴。

福利中心得知小朝的情況后,很快完善了他的材料,將其接入中心集中供養。看到面黃肌瘦、衣衫破舊的小朝時,護理阿姨忍不住落淚,立即帶他洗澡,給他換上干凈整潔的衣服、嶄新的鞋襪,小朝立馬變了樣,心里高興,臉上滿是掩飾不住的喜悅。安排體檢、入學,和小朋友很快熟識,愉快地交流、玩耍,喜歡上了集體生活。經過一段時間細心照料,小朝變得講衛生、知禮儀,開朗自信,回答問話清晰有力,底氣十足,福利中心成為他快樂的新家。小朝奶奶見人就說“如果沒有黨,沒有政府,對我們老百姓這么好,我的孫子就完了。”表達了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像小孟依、小朝這樣的孩子其實有很多,如果沒有黨和政府兜底保障的政策關懷,這些兒童根本無法正常生活,甚至連生存都存在問題。福利中心實施救助后,讓孩子們有了衣食住行的基本保障,在工作人員的精心呵護和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愛下,這些孩子們的生活習慣、精神面貌、健康狀況都有了很大改變,學會了互學互助、互敬互諒,開始明事理、懂感恩,變得開朗自信,獨立自強,融入到積極上進的生活氛圍中。我們由衷為他們的成長和進步而高興,相信這群孩子有了關愛,也會長成參天大樹,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作者單位:河南省孟津縣民政局)

 

 

刊載于《中國社會報》2018年9月3日2版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