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麗萍
解決大城市養老難問題,是當前養老服務最集中、最迫切的問題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對此高度重視,專門對加強大城市養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并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完善養老護理體系,努力解決大城市養老難問題”提出明確要求。“大城市養老難在哪里,如何解難?”近年來,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之下,全國一些有代表性的大城市從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入手,立足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養老服務供需實際,找準短板、統籌謀劃、創新突破、精準發力,逐步摸索出適合民情、區情的大城市養老服務體系構建之路。
就近養老:
努力實現“一碗湯”距離的養老供給
無論是“9073”,還是“9064”,都意味著2.49億老年人中,90%以上選擇居家和社區的方式進行養老。“離家不離心”“一碗湯的距離”成為老年人對就近養老最迫切的需求與渴望。自2016年以來,民政部和財政部已在全國連續啟動了3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90個城市被納入其中,“十三五”以來我國社區居家養老取得長足發展。
2016年,北京市頒布《居家養老服務條例》,通過立法引領將社區居家養老作為就近養老服務的重中之重,圍繞老年人周邊、身邊、床邊“三邊”養老服務需求,構建市、區、街道、社區“四級”養老服務網絡,“三邊四級”服務體系的建立,讓首都老年人就近養老變得觸手可及。
針對養老服務“問不清”“找不到”的現象,上海市推出社區養老顧問制度,提供政策咨詢、資源鏈接、個性化養老方案定制等服務。100多個社區顧問點、200多位顧問員,提供2萬多人次零距離、有溫度的服務。
重慶市啟動“百千萬工程”,計劃3年內新建1000個社區養老服務站、100個街鎮養老服務中心,到2020年,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覆蓋所有城鎮社區,打造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為數以萬計的老年人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務。
南京市試點推行“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將養老機構的床位設到老年人家庭,養老機構通過“互聯網+”鏈接居家老年人,讓老年人既滿足“養老不離家”的愿望,又享受到養老機構的專業服務。
武漢市打通“虛擬網絡與實體服務、家庭養老與機構上門服務”之間的時空界限,將全市打造成一座“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瞄準剛需:
鼓勵護理型床位建設成為新風向標
“入住優質養老機構要排幾十年的隊”,諸如此類大城市養老“一床難求”的新聞屢見報端。一邊是“一床難求”,另一邊又是高空置率,這反映的恰恰是養老床位供給結構的不合理。老年人“難求”的是符合消費需求、服務質量好、價格合理、方便可及的床位,是失能、失智老年人等剛需的護理型床位。
上海市持續實施老年醫療護理服務供給增量政策,按照戶籍老年人口數1.5%的標準推進老年護理床位建設,鼓勵二級綜合醫院建設老年護理床位,并明確到2022年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數占60%,認知障礙照護床位數8000張。全市建立統一的老年照護評估標準,作為養老基本公共服務的“守門人”。
天津市提高養老機構收住失能老年人運營補貼標準,通過差別化補貼,鼓勵社會辦養老機構收住失能老年人。同時,建立城鄉特困人員生活照料護理補貼制度,為完全失能和部分失能城鄉特困人員發放護理補貼。
杭州市加快推動認知癥照護床位建設,全市設立認知癥照護專區的養老機構12家,床位數達700張。目前,該市共有養老機構床位數6.9萬張,其中,護理型床位占比達61%。
南京、蘇州、哈爾濱等地針對失能失智、高齡、獨居老人的照護需求,大力發展養護型專業照護服務,通過財政補貼,鼓勵養老機構建設護理型床位。廣州市建立全市公辦養老機構入住評估輪候制度,優先保障特殊困難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的剛性需求。
要素保障:
場地、資金、人才,一個也不能少
養老服務供給的要素保障離不開人、財、物(場地、設施、設備等)幾個大的方面。大城市養老最大的困難是核心城區設施緊缺,用地難和用地貴,究其原因是養老服務設施規劃缺失或落實不到位。抓住養老服務設施規劃和住宅小區配套養老服務設施落實,就抓住了解決大城市養老難的“牛鼻子”。
北京、上海等地編制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提出養老服務設施空間布局要求,并指導各區落到控制詳規上,確保建設任務落地。重慶市將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規劃納入《重慶市法定規劃全覆蓋計劃》統籌布局,在主城區規劃布局養老服務設施1356處,從源頭上解決了城區養老服務設施選址難、用地難問題。除此之外,盤活社會閑置資產發展養老服務也是一條解決之道。例如,南京市率先提出“兩無償一優先”發展養老設施,目前全市共有42萬多平方米社區用房無償用于養老服務,超過社區用房總面積的40%,公園、圖書館等行政事業單位的閑置用房也可用于養老服務。
養老服務業的資金投入大、見效慢、回報周期長,讓很多社會資本望而卻步。政府資金投入越多,對社會資本的帶動也越大,養老服務業發展越快,老人們的獲得感就更多。各地的政府補貼與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如北京市對社會興辦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每新建一張養老床位給予4萬至5萬元一次性建設補貼;對養老機構根據入住老人身體狀況實行差異化補貼,每床每月最高可達1050元。
對于養老服務業而言,人才困境是個普遍問題。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通過設立養老護理員專項基金,或“入職獎補”等手段增加養老護理員待遇,通過培訓補貼、崗位津貼、技能大賽、表彰獎勵等方式大力發展養老護理員隊伍,提升職業的社會尊崇度。
放開市場:
讓社會力量成為養老服務業供給主體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破解大城市養老難問題,要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重視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推動養老服務多元化供給、多層次發展。在養老服務業“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各地順應發展潮流,為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營造良好環境。
北京市對開展連鎖經營的工商登記企業,開辟綠色通道集中辦理養老機構登記注冊;對社會服務機構,準許設立多個不具備法人資格的服務網點。試點建設集中式居家養老機構,創新探索共有產權養老服務模式,破解社會資本流動性瓶頸。
上海市出臺養老企業登記實施意見,新增企業數激增,增幅達200%。培育本地養老服務品牌,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社會組織和中外企業在機構養老、社區養老、智慧養老、認知障礙照護等多個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
武漢市近年來利用財政資金3億多元,吸引撬動餐飲、家政、物業、醫藥等社會資本40多億元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全市社會辦養老機構床位占全市總量的71%。上海市、武漢市等地通過引入國外養老品牌,引導保險資金投資養老社區,探索高端養老服務供給。
南京市、廣州市公辦養老機構全面實行公建民營,目前南京市公辦機構40%以上實現公辦民營,社會化養老機構占81%,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占50%以上。
提質增效:
把握養老服務業生存發展的生命線
2017年民政部等六部委啟動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各地以此為契機,提質增效,養老服務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天津市近兩年補貼4000余萬元,鼓勵老舊養老機構消防改造,撤并關停嚴重不達標養老機構近30家;對照全國養老院服務質量大檢查指南,采取“一區一案”“一院一策”,著力補齊短板,整治率達100%。
北京市、上海市兩地養老服務標準體系提檔上量,率先探索養老服務綜合監管體系。北京市先后發布22項養老服務地方標準,優化完善養老機構、驛站服務質量星級評定制度標準,開展養老服務標準化試點,運營1年以上機構全部建立服務標準或制度體系。在全國率先出臺養老服務機構綜合監管辦法,建立重大及突發事件報告制度。發布《養老行業誠信自律公約》及實施細則,做實信用監管,推動行業自律。上海市制訂完善近10個地方性標準和60多個政策文件;將各類“指標評價體系”納入綜合監管,養老機構日常質量監測工作向社會公開結果,養老機構等級評定工作已基本覆蓋,質量提升專項行動持續開展。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