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婷婷 通訊員 李紅祺 薛振華
為解決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養老服務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吉林省磐石市充分發揮民政部門的牽頭作用,加大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力度,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監管與服務并進的總體思路,扎實推進全市養老服務改革創新。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養老機構33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7家。其中,2家養老機構被省廳確定為“醫養結合試點單位”,2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被確定為“吉林省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試點單位”。全市養老服務市場呈現出求質量、重品質、比服務、保安全的良好局面。
醫養結合全覆蓋,居家養老方式多
5年前,磐石市養老機構多數以家庭寄養方式運營,規模小、檔次低、服務差、隱患多、缺醫療是當時養老院的“代名詞”。因此,為徹底改變這種狀態,市民政局注重引導養老市場走向,在全面排查整治養老機構的基礎上,鼓勵和支持有實力、有意愿、有理念的社會資本向高標準、高質量辦院方向發展。
首先,養老機構建設思路由過去的重數量輕質量,轉變為建設功能型、專業型機構。5年來,市民政局大力提倡建設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取得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協調財政、發改、國土、住建、市場監督等責任部門,為“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建設開辟綠色通道。截至目前,全市建筑面積超過5000平方米的有5家養老機構,有3家為醫養結合型,其余規模較小的養老機構也均與當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了合作協議,由專業醫療團隊定期為養老機構的老人開展醫療服務活動,實現了醫養結合全覆蓋。
其次,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方面,市民政局根據老年群體需求多樣化的實際情況,以服務多樣化需求為導向,鼓勵和支持各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以康復理療、農家風情、太極養生等特色項目作為養老服務中心的主打品牌,采取“百花齊放”的方式充分滿足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將前安社區、永安社區、阜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打造為醫養結合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東興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由市太極拳協會負責運營,免費傳授太極拳法;創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利用城郊優勢,建設生態園,打造全市的養老休閑“后花園”;中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利用社區培訓學校硬件條件,開辦社區大學; 利用“互聯網+養老”改變傳統的養老模式,在石嘴鎮開展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有效整合各類養老服務資源,讓農村留守老人享受城市老人一樣的養老健康管理服務。
資金扶持做后盾,產業發展創新驅動
市局統籌全市現有可用于養老服務業的各項資金,在確保數出有據的條件下,5年來累計撥付各類資金2000余萬元,為全市養老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資金扶持。
在開展農村福利中心整合的基礎上,累計投資1600萬元對保留的福利中心進行新建和改造,提升硬件基礎。同時不斷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標準,截至目前不自理老人標準已達年人均13820元,半自理老人標準達到年人均10220元,自理老人標準達到年人均6740元。
為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積極向省市爭取各類補助資金,5年來共爭取并下撥上級補助資金1000余萬元,其中包括新增床位補貼、貧困老人入住機構補貼等多項資金。
同時,市局還積極向市政府申請,按照文件要求下撥相關配套資金200余萬元。
大力推進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通過改造或盤活現有社區閑置用房,整合各類養老服務資源,全市建成綜合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7個,充分滿足老年人文化娛樂、助餐送餐、家政服務、醫療衛生、日間照料等需求。對由政府委托開展服務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給予資金扶持,對新建或改建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根據規模和運營效果給予10萬元-20萬元不等的運營補貼;利用社區閑置用房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企業,5年內免交房屋租金,并享受社區同等的水電氣費優惠政策。
政策支撐保根本,重視培訓強意識
2015年初,市民政局起草了《關于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并提請市政府專題會議討論通過后,以市政府名義下發。該意見中明確了全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工作目標、重點任務、責任部門、優惠政策等多項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重點內容,為全市養老服務業改革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
政策的關鍵在于落實,落實的關鍵則在于人才。就養老服務工作而言,不斷提高負責人的服務意識,是促進服務質量提升,從真正意義上實現這一宗旨的重點。為此,市局每年至少組織召開養老機構負責人培訓會議2次,會上聘請涉及部門的專業人士給大家授課,會后組織機構負責人座談,讓先進典型分享服務心得,大家取長補短,互相促進,最終達到以點帶面、全面提升的效果。負責人的服務意識增強了,入住老人的幸福指數也就隨之提升了。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