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金融+”助力安徽社會救助體系創新

時間:2018-10-12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蘇天真

近年來,安徽省社會救助秉持“金融+”思維,創新資源募集方式,積極拓展資源募集領域,既擴大了社會救助資源的存量,又提升了社會救助資源的使用率,為救助體系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基礎保證。如何有效地配置和運用現代資源實現最優化的服務績效?筆者深入蚌埠、合肥以及銅陵采訪,感受“金融+”社會救助思維帶來的深刻變化。

匯集善資救急解難

“全城愛心涌入‘救急難’籌款平臺,22小時籌齊10萬元,令人感動。”蚌埠市社會救助局局長張群介紹,去年8月,懷遠縣七歲女孩良云做飯時嚴重燒傷,經媒體報道后,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8月11日,市救急難基金會啟動微信公眾平臺為其公開募捐,僅僅22個小時,便籌款100447.49元。

蚌埠市救急難基金會接受市民的申請,對因生活或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以及其他特殊原因導致生活陷入困境,且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者社會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特別困難的家庭或個人,救急難基金會救助范圍包括城鄉低保家庭成員,特困供養人員,孤兒,重點優撫對象,一、二級重殘人員;城鄉低收入家庭成員;遭遇其他特殊困難需要救助的家庭成員。根據救助對象不同的困難狀況,市救急難基金確定相應的救助標準,救助金額不等,最高不超過10萬元。

救助方式根據救助對象的困難程度、救助標準及持續急難情況各有不同。對一年內個人自付醫療費用或經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后續治療費用超過10萬元的,先通過基金會微信公眾號平臺向社會進行求助。在時限內未達到預期籌集目標金額的,由基金會在確定的救助標準內兜底救助。因遭遇突發事件、意外傷害、重大疾病等導致生活陷入困境,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者社會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特別困難的家庭或人員,則由基金會按照規定程序,直接救助。

“去年,縣區運用主動發現等方式向基金會提出申請共57人次,對初審符合條件的35人進行入戶調查和鄰里走訪,核查申請對象的收入、住房、財產情況和困難程度,并通過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進行核查,確保救助對象的精準。在核查評估后,對符合救助條件的23戶申請人分別提出救助建議,提交專家評審委評審。在已召開的7次評審會上,對5人的救助標準提出修改意見,否決了1名申請人的求助申請。”張群說。

護理保險貼心服務

合肥市民政局老齡辦副主任王錫友介紹,他們在調查養老服務時發現,許多特困家庭老人都是因病無法走出貧困,子女們每天起早貪黑地在外打工,也就掙個兩三千元,除去交通、吃飯等成本,實際上沒剩多少,還要為父母看病。

“為此,我們通過建立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化解困難老人看病就醫的后顧之憂,利用財政資金為特困供養對象購買醫療護理保險,實現城鄉特困人員全覆蓋。”王錫友坦言。

據介紹,合肥市自2013年7月推行五保供養對象長期醫療護理保障制度,到2014年擴大到城鄉所有特困供養對象,利用財政資金為其購買醫療護理保險,由各縣(市)、區、鄉鎮、供養服務機構作為投保人。為全市209473人次特困供養人員辦理醫療護理保險,25163人次獲結案理賠,理賠資金2986.53萬元。

今年以來,合肥市投入161萬元,服務老年人3.5萬人次。提供商業醫療保險支撐,采取政府補貼、慈善捐助、家庭購買等方式,積極引導和推動老年人加入商業醫療保險“銀聯安康”行動,在國家醫療保險全部報銷以后,再給予6000元的醫療報銷。

“實行長期醫療保險制度,是一項緩解特困人員因疾病、意外傷害造成個人經濟壓力,提高其生活質量,規范護理保險運作方式,努力為其搭起‘風險防范安全傘’的重要民生工程。在實施過程中,通過簡化程序、量化時限、優化服務、強化公開等方式,使這項民生工程政策家喻戶曉,在政策范圍內的特困人員參保率達100%。”王錫友說。

民生保險溫情救災

“現在的水稻長勢良好,今年水稻豐收在望。去年這個時候,這里卻是一片汪洋,我種植的水稻更是顆粒無收。種植養殖大戶最怕的是自然災害,但自從有了政策性農業保險強有力的保障,今年我更安心、更有信心了。”樅陽縣錢橋鎮種糧大戶吳波,看著滿圩成片的水稻,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吳波說,政策性農業保險民生工程對種植養殖大戶來說,就是“定心丸”“保護傘”。

吳波的滿意得益于銅陵市2016年實施的利用金融保險方式建立的“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商業保險公司具體運作”的新型救助模式。“在政策措施、救助政策上由政府主導。在承保保險公司的選擇上,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進行。在民生保險工程的具體實施上,由承保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銅陵市民政局局長湯衛紅對筆者說。

“2016年,安徽在樅陽縣等14個縣(區)開展農業大災保險試點,推動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加大對適度規模經營農戶的農業保險支持力度,保障水平覆蓋‘直接物化成本+地租’, 在自愿投保的基礎上,中央、省、市縣財政共補貼保費80%,農戶自繳保費20%,保險標的為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像吳波那樣的種植水稻的大戶,每畝只需交9.6元,而保險賠付金額最高達800元/畝。這樣一來,政策性農業保險提標保障更有力,提高了保險保障水平和賠付金額,有力地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脫貧增收致富,讓種糧大戶更安心。”湯衛紅坦言,銅陵市民生保險工程自2016年實施至今,確認保險案件103起,理賠16000萬元。同時,民生保險在現有救助體制之外,還建立了普惠民生保險,拓寬了災害救助渠道,為受災或突發意外群眾提供了更多的資金賠償和幫助。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0.12)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