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未雨綢繆,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

時間:2019-05-06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路建英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養老保障體系改革提出了諸多重大舉措,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政策,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讓老年人擁有幸福晚年等。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浪潮,我們又該如何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

  記者:《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政策,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您認為當前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整體效果如何?

  鄭秉文:《政府工作報告》里的這句話意味著,2019年在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上將有兩項重大制度突破:一是第三支柱目前的狀態是由保險業和基金業的產品構成的,2018年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進行了試點,2019年將從福建、上海和蘇州工業園區3個試點地區推向全國;二是養老目標基金雖然去年3月就發了文件,市場銷售也超過了30億元,但一直沒有稅優政策,2019年將正式實施稅優政策試點。這樣,保險業和基金業在第三支柱養老金中就基本都有稅優政策了,就算基本告一段落。當然,去年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的三地試點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急需跨部門的協同作戰,亟待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并需將銀行業理財產品也適時納入進來。

  2019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關鍵之年,而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重大改革任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從這個角度講,政府工作報告列出的社會保障體系和養老保障體系諸多改革任務清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公里”,具有歷史性、指標性和標志性的意義。

  記者:如何看待當前養老保障體系改革?針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降低企業社保繳費負擔帶來的蝴蝶效應,您有哪些建議?

  鄭秉文:“下調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各地可降至16%。”這是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個最大亮點。中國養老保險實施的統一費率是28%,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是最高的國家之一。為減少企業負擔,在幾年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大部分省份的費率已降至19%。此次宣布再次降至16%,是一個大手筆,大約可為企業減少3700億元負擔。由此可見,養老保險費降至16%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支持實體經濟的重大舉措,也是征繳機構轉型的重要成果。它可緩解企業負擔,尤其對中小微企業來說,社保繳費負擔將有實質性的下降。當然,降費后在中期內將給基金收支平衡帶來嚴峻挑戰,我們團隊對16%的繳費水平能否實現收支平衡進行了“壓力試驗”,做了中長期測算,近期問題不大,但中長期是肯定收不抵支的,需要別的手段進行干預。

  “對沖”這次降費可能導致出現的財務缺口一個辦法是盡快建立一只“外匯型”主權養老基金。我國于2007年曾劃撥2000億美元建立“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2000年曾建立一只“非繳費型”主權養老基金——全國社保基金。這兩只基金運行情況和收益率良好,自成立以來,中投公司年化凈收益率為5.94%,全國社保基金的收益率高達8.44%。可以說,我國建立大型機構投資者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果能劃撥5000億美元建立一只“外匯型”主權養老基金,實行全球資產配置,對提高養老基金可持續性將發揮積極作用。

  建立“外匯型”主權養老基金不僅可彌補我國養老保障體系短板,而且對龐大外匯儲備來說還可分散投資風險,提高外匯儲備收益率;淡化政治色彩,有效緩解“中國威脅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成為還匯于民的有效方式。重要的是,我國正處于建立“外匯型”主權養老基金的機會窗口期,隨著經濟增長逐漸進入穩態,外匯儲備規模必將逐年下降,時不我待。

  記者:國家提出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長期護理保險目前運行狀況如何?繼續擴大試點應注意哪些問題?

  鄭秉文:2018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49億人,占總人口17.9%,到2050年將達4.79億,占35.1%。據全國老齡辦的調研評估結果,我國老年人的失能率高達18.3%,因此,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舉措,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制度性安排,是促進公平正義和維護穩定的社會性需求,它有利于保障失能人員基本生活權益和有尊嚴的生活質量,有助于失能人員陪護親屬重返勞動力市場和提高勞動供給水平,有利于促進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和拓展一個新業態。

  2016年6月人社部發布《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開始實施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并擬定了15個試點城市。兩年半來,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取得了可喜成就,“自愿”加入試點的城市越來越多,總數已有四五十個。但是,由于《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只是一個規范性文件,各試點城市在制度設計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異性。目前應及早決定的有三個問題:一是獨立建制籌資,還是與醫保合二為一;二是財政介入的籌資比例應做出基本規定,以防止出現福利剛性;三是經辦服務體系中商業保險介入的深度和原則也應該有個明確的說法。

  如不盡早對制度模式予以確定,試點的城市越多,以后制度統一的進程和質量就越難。在結束試點之前,應至少制定一套護理需求認定和等級評定等標準體系和管理辦法,應調查統計獲取權威和準確的失能率等基本數據,否則,制度設計和可持續性的測算將難以進行。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5.6)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