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茹 蓓 翟 倩
元代畫家黃公望的一幅《富春山居圖》將浙江省桐廬縣的美景呈現在世人面前,山的偉岸,石的氣勢,水的靈韻,林的秀色,構成了桐廬青山綠水、宜居雋秀的完美畫卷。
美景養人,如今的桐廬享有長壽之鄉的稱號,截至2018年底,桐廬縣老年人口超過10萬,老齡化程度達24.04%。
但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怎樣“優雅地老去”成為桐廬縣民政局考慮的問題,社區養老切入點在哪兒?醫養結合落腳點在哪兒?農村老年人因戀鄉情結不愿離家養老,如何破解這些問題?在桐廬縣民政局局長丁有理看來,雖然桐廬縣的養老形勢十分嚴峻,但經過多年的探索,上下齊努力,桐廬縣民政人對這里的養老藍圖已經做到了成竹在胸。
農村養老小型化
何謂小型化?
丁有理給出了答案:床位數10-30張,規模較小、成本較低、功能手續齊全、收費低、兼有居家養老和日間照料服務功能的農村養老機構。
為何這樣定位?
丁有理同樣思慮周詳:“一是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服務不夠專業,且農村老人居住分散,無法享受到應有的服務。二是縣城的大型養老機構遠離家鄉、費用較高,農村老人不愿意前往。三是有一批桐廬在外的游子想回鄉回饋鄉鄰。三方面原因共同促成了小型養老機構的設想。”
2015年,隨著陽光養老服務中心落戶分水鎮塘源村查家嶺腳下,桐廬縣開始了小型養老機構的試點之路。
今年78歲的陳杏云,家就住在該村,因中風導致行動不便。原先,陳杏云一直住在桐廬縣城的一家養老機構。但離家遠、親人探望不便,獨身一人的她備感孤獨。2015年4月,桐廬縣陽光養老服務中心正式運行后,陳杏云的家人便將她送到這家養老院。“一來到這里,就有種回家的感覺。”陳杏云說,這里的阿姨和入住老人都是本村人,每天跟他們都有聊不完的話題。
說起加入養老行業的初衷,中心負責人查梨梅很感慨。她的爺爺生病臥床多年,母親一直在身邊忙前跑后。耳濡目染就是最好的傳承。在有機會開一家養老機構的時候,查梨梅征求了婆婆的意見,用自家閑置的空房辦起了這家陽光養老服務中心。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陽光養老服務中心建筑面積400平方米,21張床位,卻擁有室外活動區300平方米,老人種植區150平方米,養殖區348平方米。“我們這里成了‘網紅’店,排隊入住的人很多。”查梨梅說。
之所以被稱為“網紅”,是因為這里的5名護工都是經過專業培訓后持證上崗的村民,他們家里也有長期臥床的病人,對失能老人既有愛心也有經驗。
正因如此,中心充滿著“農家樂”的風情,老人們娛樂室里打麻將,菜園里播種、鋤草,“玩”得不亦樂乎。
離陽光養老中心15公里外的百江鎮頤養公寓,同樣是一家小型養老機構。2000多平方米的建筑、20余張床位、全互通無障礙通道的設計裝修、全方位無死角的21路監控、完整的消防配套系統、樓層雙梯的逃生通道組成了這個桐廬唯一一家五星級居家養老中心。
與查梨梅一樣,頤養公寓的負責人錢爭鳴開辦養老院也是為了圓自己的一個夢。“我是一個少小離家的游子,在外漂泊了30多年。年輕時,我總以為有大把的時間去孝敬父母,而現在老人都過世了,連盡孝的機會都沒有了。所以,感同身受,必須身體力行做好這個頤養老年公寓。”錢爭鳴感慨萬分。
為了讓桐廬從小型養老機構的發源地轉為發展地,走向規范化,2016年由縣民政局牽頭,聯合行政服務中心、消防大隊、發展和改革局、住建局、市場監管局等8家單位聯合發文,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優化部門服務促進微型養老機構規范發展的指導意見》,2018年在2016年的基礎上新增2個部門,共10個部門聯合發文重新制定了指導意見,細化小型養老機構許可條件,推進行業規范發展。“目前全縣已開辦10家,預計到2020年,我們將建設20家,基本實現養老機構布局合理、小而全的規劃目標。”丁有理說。
居家養老事業化
“讓居家養老成為一項事業”是丁有理的思路。成為一項事業要有推廣價值,也要有規有矩。
每周三中午十點多,家住桐廬縣南門社區70多歲的戴阿姨和她的老伙伴們會準時來到南門社區老年食堂開始準備當天午飯的一切事宜。
換上專用紅色工作服,將涼菜、熱菜、主食、湯20余種端上桌、打好開水、打開刷卡器,戴阿姨她們的工作相當嫻熟。
南門社區是位于縣城老城區商業中心的老社區,常住人口4600余名,60周歲以上老年人有1300余人,其中空巢老人287人,每日就餐成了他們的煩心事。
2017年5月3日,在上級民政部門和街道辦的領導和支持下,可同時容納100余人就餐的“南門老年之家”建立并正式運營,從此,“我們老年人有了自己的食堂。”豐富的菜品種類、創新的自助就餐模式、周到的志愿者服務都得到了老年市民的一致好評,成為了桐廬縣敬老、助老、惠老的金名片,“市民自我管理模式更是為基層社會治理探索增添了新方式,提供了新可能。截至目前,年服務社區老人達3萬余人次。”社區書記羅秋英介紹,經過大家的投票選舉,72歲的葉秋玉阿姨成為社區老年食堂的負責人。
無規矩不成方圓。老年人口味偏淡,老年食堂推出每餐菜品以素食為主、葷菜為輔。老年人食量不大,于是每餐主食不少于5種,菜品不少于20種。老年人要吃得健康,于是實行當天采買制,志愿者共同洗擇,保障菜品新鮮;嚴控廚房衛生,只能一名廚師、一名服務員可進入,所有菜品都通過一個小窗口端入食堂。
入口關把住了,再說管理關。
老年食堂推出餐費標準:60-69周歲老人每人每餐10元,70-79周歲老人每人每餐7元,80-89周歲老人每人每餐5元,90周歲以上老人免費。
設立了志愿服務制,定人、定崗,全部由“小老人”進行服務,目前共有30人,每天一組,每組5人,輪流到崗,一天不落。對高齡空巢、孤寡、行動不便的老人和離休老干部,根據個人意愿,由志愿者提供上門送餐服務,讓他們享受“特權”,感受不一樣的幸福。
黨員志愿者全程參與監管食材采購、成品核算、菜肴質量、食品安全等環節,組織老年人召開評議會,聽取老年人的意見和建議,對于不方便出門的老年人還會專程上門征求意見。
不定期地在社區老年食堂開展品茶、說書、講故事等娛樂活動,成了大家口中的“南門議事吧”“開心茶館”,讓老年食堂成為了老年人愿意去的一個互相交流感情、能滿足精神領域需求的服務場所。
面對未來的居家養老,桐廬縣還要繼續在標準化方面做文章。“加強養老服務機構安全管理和質量提升工作,健全養老機構安全管理風險分級與隱患排查雙重預防機制,按風險等級設立紅、橙、黃、藍(紅色等級最高,依次遞減)安全風險亮燈制度,實行‘三定一評’。這些都將是居家養老事業化的前進方向。”丁有理說。
健康養老產業化
隨著老齡化越來越嚴峻,如何讓老年人健康養老也成為桐廬縣民政局領導思考的內容之一。
積極引進外來養老服務管理先進理念,加快推進公建民營,引進外來專業化的第三方機構開展為老服務工作,促進醫養融合,鼓勵醫院入駐養老機構為老人提供醫療服務。這些都是桐廬開展健康養老的具體措施。
德安居老年公寓就是一家集養老、醫療、護理、康復、文化娛樂、養生旅游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新型智能化養老機構。
這家開辦于2017年10月的老年公寓是由浙商王懂慶投資1億元,在一家廢棄工廠原址改建而成的。“作為一名從浙江走出的創業者,應該為家鄉人民做點事情。”
目前,德安居開設有自理型 、護理型和醫療康復床位共計265張,其中養老床位215張,并根據不同的需求分設VIP間、雙人間及多人間,隨時為老人提供優質的生活、護理醫療服務。走在老年公寓的走廊上,門牌號吸引了記者的目光,西紅柿、菠蘿、蘋果、鴨梨等各式各樣的水果圖案躍然號牌之下。“這里每一間從外面看都是一樣的,老人有時記不住自己的房間,常常走錯門,自從有了這個水果門牌,老人再沒走錯過。”按“果”進屋,把老人當成小孩子來看待,也是德安居深受老人歡迎的原因之一。
醫養結合最重要的是服務。為了讓老人在這里享受居家般的溫暖,德安居老年公寓想了很多辦法。
24小時托管護理。在這里,每一位護理人員都必須接受嚴格的崗前培訓,專業技能過關的同時,篩選出有耐心、有誠心、有愛心以及有多年護理工作經驗的佼佼者來護理每一位老人。72歲的鄭阿姨退休前是縣人民醫院的婦產科醫生,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她偶有不認人的情況,但護理員的名字卻記在心頭,從沒認錯。
配套醫療機構桐廬安養醫院。參照綜合性二級醫院的要求設置科室和配置專業醫技人員及醫療設備,設置50張醫療床位,為患者常見病、多發病提供優質便捷的診療服務。專業醫療團隊對每一位長者入住進行多學科專業評估,科學診療,合理用藥。制訂合理護理、康復方案。跟蹤實施情況,24小時醫護值班,定時床邊巡診。入住長者身體不適時,即可在安養醫院門診、住院治療,真正做到“小病不離床,大病不出院”。
此外,書畫室、閱覽室、宣教室、養生汗蒸房、多功能室、心理咨詢室、康復鍛煉大廳等室內休閑娛樂活動場所及配套便利店、餐廳、家政服務,能夠滿足不同養老服務需求。
德安居只是桐廬康養產業化的一個開端,“我們2019年計劃設立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兩家,力爭引進2家外來專業化的第三方機構開展為老服務工作,以此帶動該縣養老服務業水平整體提升。”這成為丁有理在康養道路上前進的目標。
在丁有理心中,社區養老智慧化也同樣是桐廬養老未來的發展方向,他的計劃中,智慧養老將以“助急”為核心,以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健康管理、精神慰藉等為主要內容的“1+N”服務模式,為老年人提供更智能、更精準、更便捷、更高效的智慧養老服務。目前智慧養老已在迎春社區的100戶老年家庭中開展試點。
鄉村、居家、康養、社區四幅養老藍圖的繪就與完善,成為桐廬養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實現老年人在家門口養老的愿望,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的獲得感,是我們開展養老服務工作的初心,也是最終目標。”秉持這個理念,緊扣習近平總書記“三聚焦”的重要指示,一幅由桐廬老年人的笑顏繪就的“富春養老圖”將在桐廬大地上煥發出新的光彩。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