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迎來了4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40年眾志成城,攻堅克難,40年真抓實干,春風化雨,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突破,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一條正確之路,是強國富民之路。
本報今起推出“我與改革開放”專欄,通過分享民政人參與改革、真誠奉獻、推動發展的奮斗故事,和讀者共同走進故事的背后,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民政領域的深化改革步伐和寶貴經驗,錨定初心,砥礪前行。
本期目錄
我所經歷的青島市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
那一年,我在撫順搞棚改
參與修改運城市農村低保制度暫行辦法的日日夜夜
我所經歷的青島市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
李功濤
上世紀90年代末,青島市就開始對社區建設進行研究實踐,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建設走在全國前列,2000年7月,全國城市社區建設工作會議在青島召開,向全國推廣了青島經驗。
2004年,民政部在全國發起了“萬家社區圖書館援建和萬家社區讀書活動”,當時我擔任青島市民政局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副處長,局黨委研究后決定,青島要在全國率先啟動這項工作,并把此項工作作為鞏固全國首批社區建設示范市成果、推進社區文化建設再上新臺階的重要抓手,作為創建全國首批文明城市和培育弘揚“誠信、博大、和諧、卓越”青島城市文明的重要內容,安排給了我負責。在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及時制定下發了《關于青島市開展“社區圖書室援建和社區讀書活動”的實施意見》,對活動的組織領導、經費保障、實施方法、工作目標等作出了具體安排。青島市民政局從福利彩票公益金中籌措150萬元,對市內四區的全部社區和市郊五市三區的1/3社區,共575個社區圖書室捐贈圖書15萬冊。在工作目標上,通過開展這項活動,努力打造“一刻鐘讀書圈”“共建書香家園”社區文化品牌。所謂“一刻鐘讀書圈”,就是以市區圖書館、街道社區圖書館、駐社區單位的閱覽室為陣地,讓社區居民步行15分鐘就能到達讀書場所。
為了推動這項活動深入開展,提高社區居民的參與度和影響力,青島市民政局與當地新聞媒體合作,在全市配套開展了“捐贈圖書共建書香家園”活動,在新聞媒體上刊登了動員居民捐贈圖書倡議書,公布了捐書電話和捐書地點,設立了捐贈排行榜,定期公布捐書進展動態,并對捐書活動中涌現的先進事跡及時進行宣傳報道。廣大居民積極響應,踴躍捐助,出現了市委書記帶頭捐書,夫妻比著捐書、孩子跟著大人送書、志愿服務義務運書、著名作家簽名贈書、單位捐冠名圖書室,島城社區書香濃的局面。當年,全市共有10余萬居民、1000多個單位捐贈圖書達35萬余冊,全部投放到了社區圖書室,為打造“一刻鐘讀書圈”“共建書香家園”創造了條件,受到社區居民的普遍歡迎。為了配合社區圖書室的援建和讀書活動,全市還開展了“做文明市民、建文明城市、辦成功奧帆賽”為主題的社區居民讀書活動,組織了5萬多居民參加了《社區文明建設知識競賽》答題活動。依托社會上開放的社區圖書場所,由志愿者專家定期給廣大居民講授各種知識,全市有30多萬居民走進社區圖書室學習和到社區大講堂聽課,居民的文明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為了加強對社區圖書室的管理,青島市還在全國率先出臺了《社區援建圖書室管理辦法》,對建立社區圖書室的長效機制進行了積極探索。這項工作在青島市2004年度精神文明建設十件大事評選中,順利當選并名列前茅。
2005年,青島市民政局又籌措資金160萬元,援建了社區圖書室638個,開展了第二期社區圖書室援建和社區讀書活動,并將援建重點放在五市三區,實現了圖書室援建從中心城市社區到市郊社區的轉變,提前3年完成了民政部下達的工作任務。在第二期活動中,青島市配套開展了“我喜愛的十佳學習型社區”評選活動,不斷把這項活動推向新的高潮。當年,民政部在寧波召開了全國“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和萬家社區讀書活動”表彰暨學習型社區建設經驗交流會,青島市李滄區永青苑社區獲得“全國十佳學習型社區”,我本人被評為全國的“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和萬家社區讀書活動”先進個人,受到通報表彰,并代表青島市民政局在會議上介紹了經驗。之后,特別是青島市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社區圖書室援建的做法迅速被全國其他地方借鑒,使這項工作在全國得到深入開展,成為當時全國社區建設新的抓手和新的亮點。
目前,青島市每個社區圖書室藏有大量書籍,每天都有不少社區居民去那里讀書學習,已然成為青島市社區文化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是改革開放40年社區建設的重要成果,必將載入青島民政事業發展的歷史史冊。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民政局政策法規處)
那一年,我在撫順搞棚改
張篤德
我作為民政干部有幸參與和見證了遼寧省撫順市的棚改工作。
撫順市是地處東北的老工業城市,由于歷史欠賬和企業經濟不景氣等原因,城區居民居住條件十分艱苦。2005年,國家、省、市領導多次來撫順調研、考察,決定撫順市全面實行棚戶區改造。
所謂棚戶,大多是世世代代遺留下來的老宅,或者日偽時期勞工居住的石膏房、油氈紙房,還有工礦企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職工蓋的紅磚房。這些分布在偏僻的城郊、蹩腳的礦坑邊、擁擠的窄巷里的棚戶,成為困擾和制約撫順城市發展的瓶頸。
我清晰地記得當初跟隨棚改工作組每天到街道、社區了解情況,采集信息,為市政府決策提供第一手資料。莫地溝、北厚屯、茨溝、東崗、演武、華山一個個街道和社區名字一天不知提起多少遍,每走進一個棚戶家中,望著破損的石膏房、凌亂的油氈紙房、三輩人同居一室的偏廈子,站在偏僻的山坳、礦坑的邊緣,躬身穿行在窄小的胡同里,耳朵里回響的都是國家、省、市領導說的話:“我們一定要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我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徹底改變棚戶區的面貌。”
棚改工作涉及面廣,是一項錯綜復雜的工作。人口核定,房屋有效面積、實際居住和戶口問題、低保人數、經濟狀況、思想動態等等,都需要民政工作者參與介入,為拆遷和安置打好基礎,確保回遷安置穩定,無疏漏。撫順市民政局適時發起民政工作者“走千家,訪萬戶”活動,我和民政工作者幫助社區論證,做各種預案,拆遷時在現場幫助協調,起大早、爬半夜走街串巷做搬遷戶的思想動員。
2005年,拆遷的旋風一夜間摧枯拉朽,打樁機抑制不住歡快的喉嚨嘹亮地歌唱,腳手架把樓房高高舉起,同時也把棚戶區居民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高高地舉上了藍天。
到2009年底,撫順市累計拆遷棚戶區房屋318萬平方米,建設安置用房463.5萬平方米,動遷居民9.56萬戶、31.82萬人,占全市城市人口1/5的集中連片棚戶區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徹底改善。撫順創造了人間奇跡,遍布城區牛皮癬一樣的棚戶,終于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漂亮新樓所取代,撫順的天空一下子變得澄明起來。
撫順市的棚改工作取得的成果,給這座城市帶來了巨變。城市形象煥然一新,居民素質今非昔比,棚戶區居民也完成了從“老棚戶”到“新市民”的轉身,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存方式都發生了脫胎換骨式的變化。撫順在棚改建設過程中,同步規劃社區建設,文明小區建設規范化,新區設施種類齊全。社區基礎設施總面積達9.8萬平方米,全市各個社區中配置電腦76臺、電話41部、健身設備130套、其他設備62套。軟硬化面積達到310萬平方米。不僅在各個棚改新區中進行軟硬化建設,而且建設多個居民活動廣場和建筑小品,有效地提升了棚改新區的品位,使各個棚改新區的環境面貌更加亮麗,更宜人居。
在第一批棚改戶喬遷時,我也跟社區同志一起幫助喬遷的居民打掃衛生、貼對聯,放鞭炮,與他們共同分享喬遷的喜悅和歡樂。終于告別了水流成河的胡同,告別了泥濘不堪的街巷,告別排隊如廁的生活,告別扁擔和水桶,告別了到處都是的煤泥和煤坯……
站在棚改新區的新樓上放眼望去,街路縱橫交錯,公共交通四通八達,商業網點齊全,小區公園花團錦簇,綠樹成蔭,文化廣場上遛彎的老人、嬉戲的兒童,還有三五成群的居民在各種健身設施上活動,處處溢滿祥和的氣氛。
棚改新區以嶄新的姿態對生活大抒了一次豪情,用立體的建筑種植希望,用微笑的方式讓撫順這個城市重新找回了信心。風雨說,拆除的是低矮和潮濕的棚戶區。大地說,聳立的是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以及改革的碩果和執政黨的豐碑。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撫順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參與修改運城市農村低保制度暫行辦法的日日夜夜
秦相鋒
與傳統民政工作相比,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從試點試行到制度化運行不過二十多年,未來可以想見,低保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上,在民生領域、脫貧攻堅中發揮的重要性、影響力、關注度、效能性還將日益增強。作為一名曾經為推動此項工作而付出過一點努力的當事人和見證者,我想同大家分享我和低保的故事,并以此文獻給改革開放40年。
現行的《運城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辦法》是運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2013年12月4日)公布實施的,其中第十二章第四十四條這樣寫道:“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01年6月出臺的運城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運城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細則的通知》和2002年3月出臺的中共運城市委辦公廳、運城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運城市農村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暫行辦法的通知》自本辦法施行之日起同時廢止。”
時光回到2002年3月的一天。臨近下班,開了一天會的局長剛剛走進辦公室,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市長就打來了電話:“《關于印發運城市農村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暫行辦法的通知(起草稿)》幾易其稿,大家辛苦了。市長比咱還急,明天下午要上市長辦公會討論。不過文中的表述我覺得可以再改改,把你們局幾個‘秀才’集中一下,集思廣益。市長原則同意此文以市‘兩辦’名義下發。明天上午一上班交稿,我趕緊協調‘兩辦’走發文程序。”局長放下電話點將說,“把這幾個人叫到我辦公室來。”就這樣,民政局幾個新老“筆桿子”組成了“臨時戰隊”。考慮到臨近飯點、機關大樓晚上要停水停電,局長通知辦公室,要求在機關附近的一家賓館登記兩個標間,先吃飯再干活。當時我剛30歲出頭,在局辦公室擔負文秘起草工作,雖然在部隊也參與過大材料的起草、合成,但在地方這還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吃完飯,局長簡單進行了分工,他和唐副局長把總,張副局長、救災救濟科李科長(起草人)和我負責具體文字修改,救災救濟科其他同志負責電腦錄入。
“夜戰”就這樣開始了。因為有現成的起草稿,局長就從材料結構、框架上入手征求大家意見,經過短時間討論,大家都認為材料框架合理、結構嚴謹、表述符合邏輯,同意放行。因為文稿結構沒啥問題,接下來的重點就是我跟著張副局長、李科長修改文字。張副局長和李科長都是局里有名的“筆桿子”。張副局長是剛從部隊轉業不久的正團職干部,在部隊就從事文秘工作,筆頭硬。李科長也是部隊政工干部專業,還在民政干部管理學院進修過,文字了得。我不過是個“小蘿卜頭”,在部隊從事新聞報道的小兵。當時修改文字定的原則是,結合運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特別是結合試點試行經驗教訓,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可行性,還要具備操作性。電腦那時還是稀罕物件,不是每科都有,單位會操作錄入的人也不多,兩位“筆桿子”就在材料上改,一開始別人還能看清,最后只有自己能看懂。我負責統稿順句督促錄入,直接同兩位“筆桿子”對接。
修改過程中,兩個“筆桿子”時有溝通,經常是“英雄所見略同,一說就靈”,改稿在融洽中進行著。到了后半夜,大家都有些疲倦。兩個“筆桿子”溝通時也少了些許溫和,偶爾有些“火藥味”。數遍修改過后,局長讓我把改好的材料通讀一遍,大家討論后覺得可以交稿,為了保險起見決定再細細捋一遍而后定稿。誰也沒想到兩位“筆桿子”在最后還是起了爭執,還做了一個決定:張副局長改的稿子只讓我改,不讓李科長改;李科長改的稿子不讓張副局長改,我可以改。我知道,這也許就是“文人相輕”吧!但有一點我堅信不疑,兩位都是從工作出發,為工作“出好文”在“較勁”。當時我一點也不輕松,好在最后一遍改完后,天剛剛亮,大家都非常滿意,匆匆吃完早飯就上班去了。下午市長辦公會也非常順利,文字幾乎沒有改動,最終此文以“兩辦”名義印發。
這件事過去16年了。16年來,低保工作不斷完善,低保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銜接等制度相繼建立健全,低保工作牢牢“兜”住了困難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用實際行動詮釋踐行著“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宗旨。16年里,幾位老領導都已光榮退休。當時負責錄入的同志,也都相繼晉升,有的還在低保戰線領導崗位任職,我也離開機關15年了。但每每提及低保工作,看到媒體上關于低保工作的報道,我就會想起這個“夜戰”經歷,想起自己為運城市低保工作付出過的一點點努力,也激勵我在基層民政實踐中創新驅動發展、不負美好新時代而努力前行。
(作者系山西省運城市慈善總會副秘書長)
刊載于《中國社會報》2018年8月13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