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慶祝改革開放40年?我所經歷的民政改革”征稿選登(四)

時間:2018-10-15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編者按

201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迎來了4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40年眾志成城,攻堅克難,40年真抓實干,春風化雨,我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突破,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一條正確之路,是強國富民之路。

本報推出“我與改革開放”專欄,通過分享民政人參與改革、真誠奉獻、推動發展的奮斗故事,和讀者共同走進故事的背后,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民政領域的深化改革步伐和寶貴經驗,錨定初心,砥礪前行。



本期目錄

  • 從僅有一臺鋼印辦證到“一站式”星級婚登服務

  • 浙江麗水殯葬改革這五年

  • 親歷日照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的探索

  • 從歷史文化角度搞好地名普查

  • 見證常德的困境未成年人保護工作



從僅有一臺鋼印辦證到“一站式”星級婚登服務

陳世文

婚姻登記是群眾身邊的事,也是民政部門的重要職能之一。改革開放40年來,婚姻登記事業以人為本,不斷簡化登記手續,延伸服務領域,提升婚姻登記內涵,獲得群眾的充分認可。一張小小的結婚證件,凝聚著民政人為民愛民情懷,勇闖新路的奮發進取精神。作為一名基層干部,有幸經歷婚姻登記的發展與變遷,現將我的感受忠實地記錄下來,和大家分享。

分散登記,條件簡陋服務質量難保障

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全國的婚姻登記業務主要由鄉鎮街道一級辦理。記得上班的第一天,就碰到一對前來咨詢辦理結婚登記的年輕人,當時挺納悶的,鄉政府還要管婚姻登記,難道沒有專門的部門辦理?正在這時,辦公室主任立即招呼他們,詢問年齡、家庭住址,有沒有帶相片、戶口簿和村里的證明等,然后拿出兩張表,手把手地教他們填寫,并對我說:“小陳,好好學著,以后就交由你來辦理。”這就是我和婚姻登記第一次接觸。當看到當事人靦腆地接過結婚證,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靨時,忽然感受到,這是在做一件成人之美的工作,為人們開啟新的生活旅程,真的很有意義。在老主任的悉心指導下,我逐漸掌握了辦理婚姻登記的技能,從此,與婚姻登記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的辦公條件很簡陋,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以及一臺鋼印,便是全部的家當。人員也是兼職的,碰到辦證人員外出,群眾還要多跑路,這種方式一直持續到上世紀末才有所改變。

記得當時,鄉鎮政府辦理婚姻登記在交通、通訊落后的時代能給群眾帶來一些方便,但也有不少弊病,一些經辦人員由于業務不熟、原則性不強,錯辦、人情登記現象時有發生,有的甚至因此成為被告。同時由于結婚和離婚同在一張桌子前辦理,互相干擾,影響當事人情緒,隱私也得不到保護。

設立辦證大廳,簡化手續多樣化服務

二十世紀90年代末期,民政部門開始實行集中辦理婚姻登記,除個別交通不便的鄉鎮外,登記權限上收到縣(區)民政局。這時我已調到區民政局,并繼續從事婚姻登記工作。為營造溫馨的登記環境,我們專門設立了婚姻登記服務大廳,實行結婚、離婚分開辦理,開設婚姻輔導室,對沖動式離婚進行積極干預,減少非理性離婚的發生。為適應群眾個性化需要,我們還建立結婚頒證服務大廳,新婚夫妻站在國徽下,共同宣讀誓言,回答司儀的詢問,通過莊嚴和神圣的儀式,讓當事人更加珍視婚姻關系。

根據《婚姻登記條例》的規定,2003年我們進一步簡化登記手續,取消由單位或村(居)委會出具婚姻狀況證明的做法,改由當事人書面承諾。當事人只需憑身份證和戶口簿就可以輕松辦理登記,真正實現了“我的婚姻我做主”。

一門式辦理,開啟婚姻登記“零收費”時代

2012年,我們實行免收婚姻登記證件工本費,在此基礎上,2018年6月,我們又推行“你結婚,我買單”全流程免費服務,通過向社會購買服務方式,向當事人免費提供照相、證件復印、離婚協議起草打印以及頒證攝像等服務,一改幾十年的“辦證收費,有償服務”模式,真心實意消除群眾的“痛點”。同時,加強資源整合,暢通“服務鏈”,將免費婚檢、發放生育服務卡等并入婚姻登記流程,實行緊鄰設置,當事人只要進一扇門,就可以辦好婚育等一系列大事。

開展婚姻登記星級創建,實施“五心”(熱心、耐心、細心、稱心和貼心)服務,工作人員著正裝、掛胸牌上崗,對群眾做到笑臉相迎,根據所辦事項,提供格式樣本,指導填寫表格。對行動不便的老人,工作人員還會上門服務。發揮網絡優勢,開設微信、網站和電話預約登記服務,讓辦事群眾實現“立等可取”。針對國慶節、情人節、“5·20”、“11·11”等特定節日和日期扎堆登記的現象,工作人員加班加點,讓群眾開心實現心愿。建設“數字登記”,實現登記流程網絡化辦理,婚姻信息實現全省聯網并向全國聯網邁進,所有紙質婚姻檔案錄入登記系統,有效防止重婚、騙婚現象發生。

(作者單位: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區民政局)

 

 

浙江麗水殯葬改革這五年

戴仕海

我在浙江麗水服役20年,麗水是我的第二故鄉。2014年,我轉業安置到麗水市民政行政執法支隊,從事殯葬管理工作。

2015年4月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位85歲老人兒子打來的求助電話,說自己的老父親想申請逝后樹葬,不建墓不立碑。這位老人出生于1931年,年輕時被打成“右派”,親歷大煉鋼鐵運動,看到了村里好幾棵千年古樹被毀。當時,他心中就有了一個保護生態的情結;1990年,年過60歲的老人萌生逝后樹葬的念頭;因種種原因,樹葬的心愿一直沒落實。接到電話后,我立刻向領導匯報了情況,并在市區一處經營性公墓里開始協調此事,但很快碰到了難題,全市在公墓內樹葬是沒有先例的,要不要收費也是一個問題。于是,我拿出了浙江省兩辦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的意見》,與相關部門多次溝通,最終,在公墓內初步確定了老人逝后樹葬的地點,公墓運營方還承諾實行免費安葬,圓了老人25年來堅持的樹葬的心愿。

這是麗水群眾殯葬觀念轉變的一個鮮活案例,更是麗水殯葬改革的一個標志性事件。2015年之后,麗水市開展了一場以青山白化治理為重點的殯葬改革攻堅戰,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殯葬改革的實施意見》,各縣(市、區)制定鄉村公益性公墓建設規劃,實施公墓建設財政補助政策,共投入近3億元財政獎補資金,撬動鄉村公墓建設1300多處,基本覆蓋全市所有行政村,在云和縣還建設了一處全省最大的樹葬墓園,全市骨灰集中安放集約安葬普遍實施。全市還實行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措施,對骨灰實行海葬、樹葬的,不僅免費,最高還可獎勵8000元。從當初我為老人申請樹葬開始到今年,全市實施海葬33例、樹葬37例,又有2人在生前申請逝后樹葬,麗水市節地生態安葬改革得到全面落實。

麗水空氣質量在全國低海拔、非沿海城市中排名第一。每年清明祭掃期間,各地發揮基層網格員作用,將責任分解到每個環節、每個崗位和每個人員,把監管落實到每一個村組、每一個山頭、每一個地塊,投入10萬多人次在墓區祭掃點和進山路口設點執勤,設置警示告示,發放宣傳資料,對人員細心警醒、耐心勸導、嚴防死守,杜絕了燒紙錢、放鞭炮的祭掃陋習,全市所有墓區100%實現無煙祭掃。群眾自覺改“燒紙錢”為“壓紙錢”,以“杜鵑花束”替代“鞭炮紙錢”,封建迷信殯葬用品失了寵,鮮花祭掃蔚然成風。2018年,全市祭掃引起的森林火災降為零,低碳文明祭掃讓“生態第一市”的清明更“清明”。

2018年,麗水市還將喪葬陋習治理納入鄉風文明五大行動整體推進,發布婚喪陋習治理通告,召開市縣鄉村萬人動員會議,著力整治喪事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突出問題。

這五年,我記了3大本筆記,存了300G的殯葬改革資料,親歷了麗水市以鄉村振興和浙江省大花園最美核心區建設為契機,把綠色文明理念貫穿于殯葬改革的全過程。五年的殯葬改革歷程雖只是麗水殯葬改革不斷推進的一小步,但麗水市節地生態安葬、低碳文明祭掃、文明節儉治喪等殯葬改革持續深入,守住了綠水青山生態底色,保衛了藍天白云空氣質量,助推了文明節儉時代鄉風。殯葬改革是破千年舊俗、樹一代新風的社會改革,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建設美麗麗水、創造美好生活。推進殯葬改革,是民之幸;參與殯葬改革,是己之福。

(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市民政行政執法支隊)

 

 

親歷日照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的探索

尹秀英

2011年10月,日照市被民政部確立為全國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

民政部在《關于同意將山東省日照市確認為“全國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的批復》中提出,“希望日照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意見》(中發〔2011〕11號),圍繞創新基層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強化農村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健全新型農村社區管理服務體制等問題開展實驗工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做出新的貢獻”,但基層社會管理服務體系包含哪些內容、農村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有哪些、如何健全新型農村社區管理服務體制,對于一直實施傳統農村管理體制的日照市來說,是一個陌生的、棘手的課題。好在經過四年的探索,終于圓滿完成了各項實驗任務。

怎么干?只有學。因為沒有現成的經驗,所以我們就到外地去借鑒經驗做法,經過整合加工改造,轉變成適合自己的理念和方式方法。為研究制訂實驗方案,市領導帶隊到江蘇太倉、安徽銅陵、湖北武漢;為推進工作,又到浙江溫州。為把握發展方向、及時掌握有關動向、借鑒好的做法,我還試著從報刊中去學習,這些年的《中國社會報》《中國民政》等報刊,我每期必看,關于社區的文章,每篇都讀,然后將城市社區建設的不少理念、做法移植應用到農村的創新實驗工作中。我還到基層干部群眾中學,經常深入基層,與干部座談,與群眾交流,汲取、提煉他們的好想法、好做法,復制應用到實踐中去。

干什么?建機制。在實驗過程中,我根據工作進展和實際需求不斷摸索、推進,創新實驗的內容從最初的單純滿足服務逐步發展到探索管理、創新體制、引導善治,一步一步地將創新實驗從表象創新引到實質創新、從淺層實驗引入深層實驗,最終探索形成了“一個核心、四個機制”社區治理服務新模式(“一個核心”即以社區治理體制為核心,“四個機制”即社區組織、社區服務、社區民主與社區善治四個機制),建立了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服務新機制,構筑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框架,形成了城鄉統籌發展新格局。如今,我離開這項業務一年,基層干部們對這項工作仍予以認可,新任局長也給予肯定。

創新實驗苦嗎?實事求是地說,苦不堪言。且不說需要經常跑社區、加班加點成家常便飯,單是找不到切入點、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焦灼與苦悶,就足以令我憶而后怕。曾多次對著電腦發呆、流淚、看著材料嘆氣。記憶最深刻的是平生唯一一次的牙疼。那時,我們正按市領導要求分組進社區調研,領導還要求探索拿出一份清單。調研階段,我有意識地向干部群眾了解有關情況,希望通過調研拿出一份更加準確、切合實際的清單。當時正頂著牙疼的我,因車輛臨時故障,出發的時間晚了些,還沒出城就被分管局長叫了回去,回到辦公室實在是牙疼難忍,只好去拔掉壞牙,拔完后,又馬不停蹄地趕回辦公室,坐到分管局長對面,一面吐著血水,一面研究那份清單。如今想起,被拔掉的牙空里不但有疼,還有辛酸。

在那探索實驗區的四年里,我每年都會完成一厚本的資料匯編,有十幾篇文章在國家級報刊發表。結項驗收時,PPT、專題片、成果材料、材料選編、圖片集材料門類齊全、相互印證、相互補充。2014年9月,民政部發文確認“圓滿完成各項實驗任務,結項驗收結果為‘合格’”。這是民政部確認的第二個實驗區、12個實驗區中唯一一個農村實驗區。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市民政局)

 

 

從歷史文化角度搞好地名普查

宋玉林

沒有到地名辦工作之前,我寫過文章、出過書、當過區志編審,2017年6月,我調到河南省新鄉市鳳泉區地名辦負責地名普查整改工作,面對已有的技術公司辛勤一年的外業成果,專家們的兩輪修改,我感到重任在肩。在我看來,歷史文化在一個地區地名上應該有最集中體現。于是,我決定從文化著手,特別是從歷史文化方面加強整改。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我上任后,首先建立組織結構。在鳳泉區民政局領導的支持下,開始調整區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區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兩個臨時機構,擬文、審批、發文一系列繁瑣過程后,我擔任了區普查辦副主任和區地名委辦公室主任。其次是完善制度。制訂詳細的工作計劃、措施和相關制度,建立部署、督導、聯席機制,解決普查中遇到的問題,充分利用整改通知書形式,促進工作調度和協調。最后是加強合作意識。第一次地名普查是1981年開始的,我找到已經70歲的原地名辦主任,他聽說“二普”的事,興高采烈地給我講了30多年前的情況和現在要注意的事項,老民政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二普”按規定購買專業單位技術服務,我作為甲方代理人與技術公司(乙方)積極溝通,按合約辦事。

做好地理和地名標志采集。2017年7月初,我對技術公司地理坐標和照片進行審核,對重要的自然地理實體、居民點、專業區地名標志實地調查,發現問題堅決整改。譬如鳳泉區政府駐地坐標,2010年區政府因舊城改造,從區府路遷至耿莊綠茵河畔小區,駐地坐標就定在綠茵河畔。我見過1982年建區時的舊文件,駐地仍是現在的區府路,沒有經過國務院和省政府批文就挪位顯然是不合規的。經過三個月的論證和上級支持,技術公司終于妥協了,區政府坐標又回到原址。還有一件事,區地名辦的公章是新鄉市鳳泉區地名委員會辦公室,當時我感覺這是個臨時機構不是常設機構,就查閱區編辦文件,發現準確的名字應該去掉“委員會”,經上級同意后,又刻制了一枚新公章,20多年的誤會通過普查解決了。

做好歷史地名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單位潞王陵聞名海內外,是鳳泉區乃至新鄉市的城市名片。在地理概況中有說潞王荒淫無度、無德無能的詞語,我建議刪掉了。因為我在2007年應邀參加的全國首屆潞王陵申遺學術研討會上得知,《明史》對潞王的記載主要還是正面的,歷史人物應該看大節,多從文化、旅游、建筑藝術角度入題,不談民間過多議論為好。除此之外,諸藩之首朱翊鏐在400年前聲震華夏,普查成果將鏐字寫成簡體字镠,到底哪個正確?令人困惑。隨后,我翻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其中規定“姓氏中的異體字可以保留和使用”,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要讓地名文化“活起來”。“二普”有嚴格的技術規范和操作流程,但是一些坐標、海拔、產值和簡單的文字描述,會給人一種干巴巴的感覺。審稿時覺得農村人均收入太低,如東魯堡村人均年收入4600元,月均380元,比現在的低保戶還低,可外勤人員困于無一字不有出處,不敢改。于是我找到區統計局查看2014年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建立線性函數方程,用抽樣方法評估出一套各村在9000元-16000元浮動的數據。8月25日的《人民日報》答記者問談到:即將開始的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是全面調查,為降低成本對個體經營戶可以擴大抽樣調查方法。這些正好為我在半年前的評估方法找到了注腳,抽樣得出的數字是鮮活的、相符的。諸如此類的調整還有不少,經過反復四次的審稿完善,我對鳳泉區“二普”成果是滿意的。

發揮自身文化優勢和長處。在地名洋大怪清理、成果轉化、立卷歸檔中,我召開諸葛亮會,優化方案,親臨一線。上級布置拍攝宣傳地名文化視頻,我積極設計路線、美工、場景,自導自演自己當主播,把潞王陵、鳳凰山、愚公泉等山水風景一網打盡,鏡頭前的我語速流暢、頗具氣場,甘苦只有自知,五分鐘的節目拍了一個星期,最終一部完美的鳳泉地名視頻按時上報。技術公司的領導感謝我說,我給了他們最大的支持。但在這個親歷的過程中,我也學到了更多。

(作者單位:河南省新鄉市鳳泉區地名辦)

 

 

見證常德的困境未成年人保護工作

高明英

作為常德市救助管理站的一名老員工,我有幸見證和參與了全市困境未成年人(留守兒童)保護專業化改革,為單位取得的成效深感自豪的同時,也感動于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全社會對困境未成年人的高度關愛重視;感動于民政部的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和專業化發展思路;感動于全國各地同行的高度熱情。在我看來,常德,就是全國困境未成年人保護改革工作的一個縮影,是朝著專業化發展變遷的見證者、優秀踐行者之一。

2013年5月,民政部充分發揮全國各地救助管理機構較為完善的優勢,在全國首批篩選出了20個城市,進行困境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試點。常德市有幸被列為其中之一。文件下達后,救助站負責人立即組織人馬外出取經,回來后就樹立了一個思想:一定要堅持常德試點工作的專業化發展,做到起點專業、機構專業、人員專業。當時的常德還沒有一家社工服務機構。站長卞德榮在多方探訪后,召開會議,當即決定通過購買社會服務方式,引進長沙仁與公益發展與研究中心對常德市試點工作進行專業運營管理,在全市首次引進專業社工駐站服務。

隨后,掛牌成立了長沙民政學院社工實踐基地;充分整合青少年服務機構、心理咨詢機構和職業培訓機構力量;研究開發專業、系統的困境未成年人社會保護體系,建立起“動態篩查發現—及時核實評估—提供保護服務—工作成效評估—持續跟進服務”的標準化服務流程,從能力建設、支持網絡、資源鏈接、心理調適、社會組織等方面,圍繞困境兒童自身、家庭、學校、社區四個層面,探索出救助型、服務型、監督型、保護型的“四型”干預救助新路子。

2014年,常德在全市推開試點工作,以市政府名義出臺了試點工作方案,成立了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和常德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中心;聯合教育、公安、衛生、宣傳等部門,在全市開展困境未成年人篩查7516人次。進一步完善機制,形成了平臺化運作、立體化救助、網格化管理、標準化建設的困境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四化”工作模式。除此之外,常德市還投入100萬元,打造了數字救助和未成年人保護綜合服務平臺并投入運行。設立數字救助、社工服務、熱線服務等六大功能區。將救助管理與智慧城管系統對接,實行數字化救助;開通5條“12345”困境未成年人市長服務熱線和“2912345”服務專線,建起了集未成年人社會保護熱線服務、綜合協調、需求評估、動態篩查、專業服務、跟蹤管理等于一體的全市性社會保護綜合服務平臺。

2015年,為克服外地社工機構水土不服的劣勢,常德市救助管理站又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培育了全市首家本土社工機構——恒德社工服務中心,有效地開展了困境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專業化服務;同時,堅持與深圳、上海、長沙等地專業評估機構合作,每半年進行一次保護服務的第三方評估。可以說,常德市困境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為內陸不發達地區如何走專業化路子樹立了較好的典范。

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是專業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拓展的又一領域。2016年2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常德市又著力于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的探索。12月,湖南省未成年人(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推進會在常德市召開,推介了常德困境未成年人保護模式,全省各地州市、區縣民政分管局長、救助站站長等共300多人參會。

2017年,常德各區縣市“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如雨后春筍般地冒出了頭,并逐步發展壯大。各地留守兒童之家、愛心人士的工作在市民政局、市救助管理站的指導下,堅持“專業社工+義工”組合服務,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市救助管理站順勢而為,進一步升級了困境未成年人(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信息系統,2017年底實現在全市90%以上社區、學校推廣使用,建立健全了風險等級評估、動態發現報告和監護干預等機制。

近幾年,我很榮幸地見證了這一路的發展。國務院婦兒工委、團中央、民政部、省民政廳、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親臨救助站,調研、指導常德的困境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彰顯了黨和政府對這項工作的高度重視。而常德市救助管理站,也榮獲了“全國社會工作服務示范單位”、全省、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其事跡在全市建黨95周年宣傳會議上進行現場展播。

(作者單位:湖南省常德市救助管理站)

 

 

刊載于《中國社會報》2018年9月17日2版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