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 瑤 通訊員 鄒 謹
山東省濟寧市是中華文明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素有孝老愛親、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光榮傳統。自獲批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以來,該市以孝文化為切入點,構建起多元化、多層次、個性化的文化養老服務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城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總數223個,農村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總數850個,與就近醫療衛生機構的簽約率達到100%,有效解決了老年人的日常起居、醫療、照護等問題。
強化兜底保障
讓特殊困難老年人生活無憂
針對農村養老服務設施數量少,基礎薄弱的現狀,濟寧市加大鄉鎮敬老院、農村互助養老院、鄰里互助點、老年活動站、農村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等各類設施建設力度,依托這些設施建立農村空巢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站,為農村低收入老年人、留守老年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務。
濟寧市實施“幸福家園”建設工程,將鄉鎮敬老院升級改造成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在保障五保老人基本養老服務基礎上,向特殊困難老年人和社會老年人提供短期寄養、代養等服務。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0個鄉鎮敬老院轉型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
濟寧市建立健全特殊困難老年人基本服務制度,先后印發《濟寧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完整清單》和《濟寧市居家養老政府購買服務清單》,列出老年人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緊急救助、文化娛樂、信息服務等40項基本養老服務項目。濟寧市民政局等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居家養老政府購買服務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為困難老年人提供每人每月30小時-50小時居家養老服務,困難老年人護理補貼標準由60元/人/月提高到85元/人/月,濟寧市正在探索建立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老年人家庭的經濟壓力。
為緩解農村困難家庭失能人員的長期照護負擔,濟寧市選定兗州區、金鄉縣、汶上縣先行試點農村困難家庭失能人員集中供養。試點集中供養對象為農村低保家庭和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失能老人和重度殘疾人。供養方式按照自愿申請、愿進全進原則,由鄉鎮敬老院集中供養,若鄉鎮敬老院不具備供養條件,可由具備護理條件的公辦養老機構或有資質的具備醫療條件的社會養老機構集中供養。經過前期統計摸底,3個縣區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共計約2500人,其中,愿意接受集中供養的約550人。目前,汶上縣首批人員已經完成評估并順利入住。
明確服務標準
提高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質量
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安全是底線。濟寧市強化養老服務監管,實施養老機構“天眼”行動,為全市各類養老機構統一安裝高清監控設備,實時監控重點區域;建立全市養老機構監控管理平臺,各級民政部門可對養老機構管理服務情況實時監控、隨時抽查,不斷提升養老機構精細化監管水平。
提高養老服務質量,明確標準是抓手。濟寧市民政局印發《關于加快養老領域標準宣貫實施工作的通知》,積極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標準化。到2020年底,全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達到標準化要求的比例將達到80%以上。此外,濟寧市面向日間照料中心管理和服務人員,開展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相關標準的培訓工作,確保社區養老服務工作規范有序。
弘揚孝善文化
提升養老服務軟實力
濟寧市以傳承、弘揚、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打造“儒鄉圣地、孝養濟寧”養老服務品牌為抓手,創新推出養老機構“國學書屋”建設,在全市選擇100個養老機構、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為其配備書架、儒家文化系列圖書和文化產品;將14個單位列為濟寧敬老文化教育基地,進行敬老文化宣傳教育,傳承孝親敬老文化。濟寧市還印發《關于開展孝文化進校園系列活動的通知》,以傳承孝德文化、弘揚感恩精神為主線,培養青少年孝老愛親的優良品行。此外,濟寧市還積極開展文化養老課題研究,制定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四級文化養老標準并貫徹實施。
為營造養老、助老的良好社會氛圍,濟寧市印發《孔孟之鄉敬老使者選拔管理辦法》,面向全市各類養老服務機構、社會服務類事業單位和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組織等單位工作人員,開展“孔孟之鄉敬老使者”評選活動,激勵養老服務從業者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擴大養老服務業的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讓廣大老年群體享受優質養老服務。
此外,濟寧市還印發《關于在全市農村推行孝心養老金實施孝善養老扶貧的意見》,探索通過子女繳納、社會捐助、集體經濟支出等方式設立孝德基金、農村養老基金,多渠道解決老年人生活困難和養老問題。
濟寧市將繼續深入推進各項試點任務落實,形成服務內容全面覆蓋、社會力量競爭參與、人民群眾普遍認可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體系,讓居家養老樂融融。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