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 佳
當你看到吃不好、穿不暖、沒學上,甚至蓬頭垢面、流浪街頭的孩子,可曾心酸?當你看到身患殘疾,聽不見、看不著、不能說話的孩子,仰著頭向你張開臂膀求抱抱的時候,眼中可曾落淚?當你看到望眼欲穿盼望父母歸來的留守兒童,可曾想給予他們關愛?
六一兒童節即將到來,那些農村留守兒童和身處困境的兒童是否安好?他們生活得怎么樣?為此,記者走訪了江蘇南京、無錫兩地兒童福利機構和兒童關愛保護單位。
福利院的孩子開始接受養成教育
福利院的孤兒現在什么樣?
5月27日,記者走進無錫市兒童福利院,那里小孩子的床都是空的,而走廊、教室卻熱熱鬧鬧。
“白天,院里孩子都要參加教育和康復計劃,殘疾兒童無一臥床。”無錫市兒童福利院院長陳國梅表示,院里220多個孩子,200多名工作人員,每個孩子都有專人照看,福利院已經從最初的養活、養好,變成了現在的養成。怎么養成?就是要把每個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為孩子規劃未來。
陳國梅坦言:“院里兒童100%的殘疾,50%的重度殘疾。以前,兒童福利院的孩子都是以醫療和喂養為主,被收養和能參加工作的很少,往往都是從兒童福利院到社會福利院生活一輩子。現在,我們不是要養育出最可憐的孩子,讓誰看誰心酸,而是要養出真正可愛的孩子,有人愛,愛自己,更懂得珍惜和感恩。”
2016年,無錫市兒童福利院開展以安置為目標的社會工作專業化服務。簡單說就是社工監護每個孩子的成長,把社工方法融入到孩子的養育、教育和康復中。每個孩子有哪些特點,每個環節應該注意哪些細節,加強哪些能力,社工都會跟保育員、特教老師、康復師溝通,讓孩子更快地成長,具有完整的人格發展,最終讓孩子能步入社會或回歸家庭。
阿洪就是受益孤兒之一。他患有學習障礙癥,不識字,但身體好、有愛心、長得帥,社工發現他非常喜歡小動物,就找老師教他簡單的飼養常識。在他成年的時候,福利院老師介紹他去無錫市一家馬場當學徒,因為人老實勤快,馬養得好,受到老板賞識,被送到香港學習馬術,現在他已經是一位馴馬師,每個月能拿6000多元工資。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了解、適應家庭生活,兒童福利院創新“二元化寄養模式”,即生活在家庭,康教在機構。動員福利院3公里范圍內家庭寄養兒童,讓孩子白天在福利院進行專業康復和教育,晚上回家享受家庭溫暖。
無錫市這種養育模式實施3年來,共讓10多名以前不具備收養條件的孤兒達到收養標準被收養,4個應該被轉移至社會福利院的大齡兒童回歸社會,其中2個腦癱患兒被收養,打破了無錫市兒童福利院腦癱患兒無人收養的紀錄。
目前,江蘇省已建成的60家兒童福利機構,都努力優化每一個在院兒童的成長環境,讓他們有家有愛。其中,南京、連云港兒童福利院還被民政部確定為部級腦癱康復基地;南京、無錫兒童福利院也成為部級專業技能培訓基地。省民政廳副廳長王小華表示,“兒童福利院的服務指標都‘寫在’兒童的臉上,目前江蘇的兒童福利院‘健康色’全部達標,孤殘兒童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陽光色’,我們將以點帶面,全面推廣社工全程參與,為每位孤殘兒童制定‘一人一案’的康復養育方案,讓孤殘兒童擁有可期的明天。”
農村留守兒童全部納入有效監管
父母外出務工,長期與農村留守兒童分離,缺乏親情關愛和有效監護怎么辦?
2016年,江蘇省成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聯席會議,在全國率先建設了“江蘇省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信息系統”,建立起農村留守兒童基礎信息庫,對農村留守兒童建檔立卡,實行一人一檔,數據動態管理。2017年,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保護專項行動。民政牽頭,法院、檢察院、教育、公安等十部門聯合行動各司其職,重點落實家庭監護責任、強制報告責任、臨時監護責任、控輟保學責任等8項任務。
2018年9月發布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規范江蘇省地方標準,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監護、政府監管、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關愛服務內容都進行了詳實規定。
同年,下發《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通知》,持續鞏固專項行動覆蓋成果。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結對關愛保護機制,在村級層面構建“1+1+1”結對幫扶制度(一個農村留守兒童落實一個村組干部、一個遠親近鄰或一個志愿者與其結對),明確工作責任和目標,把農村留守兒童全員納入有效保護和監管范圍。并將“江蘇省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聯席會議制度”調整為“江蘇省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在實踐層面理順有關部門和組織的責任和任務,形成工作合力。在全省舉辦三場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宣講進工地”活動,在工地現場為近500名農民工進行政策宣講,強化了務工人員家庭監護主體意識。2017年、2018年、2019年省政府連續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列入年度民生實事工程,實行目標管理。
截至5月20日,江蘇省共有農村留守兒童186817人,與專項行動前相比減少55377人,減幅為22.9%;所有農村留守兒童的受委托監護人均簽訂了責任書;輟學人數由209人下降到18人。
整合各方資源建立起關愛保護服務體系
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的保障工作怎么落細落實?
2018年,江蘇省下發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之家”建設標準,從管理、設施、隊伍、服務、資金保障等角度規范各地建設標準,依托學校、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整合婦兒之家、“關愛驛站”“四點半課堂”等已有基層組織陣地的資源,建立200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之家”,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科普知識、兒童娛樂、課后輔導、心理疏導、親情溝通、法治教育等關愛服務和活動。2019年,繼續新建200個“關愛之家”將服務人群拓展到困境兒童。
同時建立兒童保護督導員制度,實現鄉鎮農村留守兒童督導員和村(居)農村留守兒童主任全覆蓋。“兒童主任”要組織開展信息排查,及時掌握服務對象的生活保障、家庭監護、就學情況等基本信息,比如孩子突然失蹤了,監護人突然喪失了監護能力或者不履行監護職責了,或者孩子受到了嚴重的家庭暴力等,都要及時介入,并將信息報送到鄉鎮街道的“兒童督導員”和公安、學校等相關部門。目前,全省共有專兼職兒童工作人員21838人,其中鄉鎮(街道)督導員1661人,村(居)兒童主任20177人,全部納入江蘇省未成年人社會保護信息系統實名制管理。
江蘇省政府2014年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完善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的意見》,將全省監護人缺失、無力履行監護職責、重殘重病、流浪、流守流動、失學輟學等困境未成年人納入保障范圍。2018年,江蘇省政府對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進行完善和細化,出臺分類保障制度有關問題的補充意見,強化基本保障,規范工作程序,健全保障機制。
有了場地,有了責任人就一定能保障好兒童嗎?遇到復雜案件時又該如何辦?
2015年6月30日,一名因吸毒被強戒的女子,向戒毒所中做法律援助的律師求助,她擔心自己4歲的女兒佳佳在外面無人照顧。
因為佳佳是一名非婚生子女,父親不詳。外公去世,外婆無法聯系,孩子沒有戶口,也不能上幼兒園,暫時由一位愛心阿婆義務照顧。
律師將該信息反饋到南京市同心未成年人保護與服務中心,該中心成立介入服務小組,跑看守所、派出所、幼兒園,評估寄養家庭,幫助佳佳落實戶口、解決就學問題并尋找到寄養家庭。這個案件也成為全國首例由社會組織將事實孤兒安置到寄養家庭的成功案例。
像南京市同心未成年人保護與服務中心這樣從事兒童保護與服務的社會組織,在南京市玄武區有500多家,占全區社會組織總數一半以上;該區益童基金會,3年籌募1000多萬元,服務兒童近5萬人,社會力量參與兒童保障和服務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2016年以來,江蘇省級每年都專項安排福彩公益金,累計投入5000萬元引導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科學育兒指導、學習教育幫扶、心理健康服務、安全法治教育等服務,有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生活失助、學業失教、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的難題,得到了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及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南通市的“愛出發”夏令營、徐州市的“奔跑吧少年”軍事夏令營、宿遷市的“愛心暑托班”和泰州市“青仔公益暑托班”的開展,緩解了農村留守兒童暑期“看護難”問題。
經多年探索,江蘇省初步建立了家庭盡責、政府主導、社會關愛的服務保障體系,健全預警排查、強制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護干預救助保護機制,綜合運用經濟、行政、司法等手段,切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面臨的困難。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