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虎 董建國
今年初,江蘇省宿遷市通過調研發現,相較于城市而言,農村養老機構普遍存在養老設施無法滿足潛在的養老服務需求,一些低收入家庭漸漸難以承擔日益加重的養老壓力,子女外出務工影響空巢獨居老人生活質量等問題。為此,他們通過廣泛征求意見、充分調研論證,不斷創新農村養老模式,逐步破解農村養老難題,讓農村老人在晚年也能搭上幸福快車。
前不久,宿遷市向社會公開招標選定專業評估團隊,對全市100余家農村養老機構進行運營質量綜合量化評估考核,把設施設備、膳食服務、醫療服務、衛生服務、消防安全、心理服務、人文關懷等作為重點內容,對照《養老院服務質量自查和檢查表》115項指標和《宿遷市失能特困老人集中供養考核細則》嚴格對標檢查,對4家不合格機構下了責令整改通知書。這是該市以“三個創新”為標尺,規范養老機構建設運營,為農村老人打造幸福晚年的一個具體舉措。
全機構養老體系
創新“公建+民營”模式
“以前這里環境很一般,沒有護工,打掃衛生都得靠自己。如今這里整個大變樣了,吃住都舒心。護工大姐的服務也好。平時老人們在一起打打牌、鍛煉身體,生活很豐富。”居住在洋河新區倉集鎮養老服務中心的80歲胡繼明老人說起現在的生活,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我是2016年10月接手運營的,在保障供養五保對象的基礎上,還面向社會老人開展養老服務。”倉集鎮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葛永和告訴筆者,他從政府接手了原有養老場地后,又投入資金按照養老機構建設標準對敬老院的基礎設施進行了優化,老人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得到了明顯提升。
“通過公建民營、總體承包、委托運營、合資合作等方式,引進社會力量參與養老院運營管理。全市110家鄉鎮敬老院全部改掛鄉鎮養老服務中心牌子,其中60家完成改革,引入市場主體社會化運營的16家,平均床位使用率從原來的37.8%提高到41%以上。”市民政局福善處負責人黃勝利介紹說,目前,全市已建成各類養老機構187個,其中鄉鎮養老服務中心(原鄉鎮敬老院)110個、公建民營和民辦養老機構77個。
同時,宿遷市還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關于印發民營養老機構提質達標實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含金量較高的文件,從完善用地保障、稅費優惠、政府補貼、人才激勵等方面,為全市養老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市、縣(區)兩級財政先后投入資金2800多萬元,有效提升了養老機構基礎設施、消防安全等保障能力;建成養老服務安全智能化監管、第三方安全檢查、24小時安全值班、“1+1”關愛照料服務實時監管等系統。
改變傳統養老方法
創新“互聯網+養老”模式
養老問題千頭萬緒,但衣、食、住、行、醫是最基本需求, 其中吃飯問題當屬首位。尤其是農村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買菜、做飯等看似簡單的家務對他們而言都成為日益繁重的負擔。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筆者在宿遷市宿豫區錦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找到了答案。
8月28日早上七點半,86歲的劉兆云老人結束晨練,拿著保溫飯盒,來到離家不遠的助餐點,憑借二維碼便可領取一份早餐,“兩個饅頭,一個雞蛋,還有稀飯和小菜,這早飯既方便又健康。”
“我們為每位居家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重點優撫對象、低保戶以及空巢老人發放一枚專屬二維碼,掃描二維碼便可以在虛擬養老院的系統里看到老人的信息。”宿豫區民政局福善科負責人潘曉光告訴筆者,宿豫區初步建立了政府購買服務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據了解,該市已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1399個、街道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8個、虛擬養老院5個、老年人助餐點249個。“《宿遷市12349居家養老服務優化方案》明確,為特困失能老人提供助餐便利服務、助急關愛服務、助潔安康服務、助安保險服務等服務項目,市、縣(區)兩級財政承擔相關經費。”市民政局老齡辦負責人黃東告訴筆者,為支持和鼓勵助餐點發展,根據當年助餐老人人數,對助餐點給予獎勵。其中,單個助餐點每年為老人提供助餐人數達到2000-5000人次的,給予0.5萬元獎勵;達到5000-20000人次的,給予1萬元獎勵;達到20000-50000人次的,給予3萬元獎勵;達到50000人次以上的,給予4萬元獎勵。
“無論是生活照料、社區日托,還是代購物品、醫療康復,甚至緊急救助,一個電話全都能搞定。”黃東說,宿遷已構建起市級12349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平臺開通“12349”24小時服務熱線,為居家老人提供信息咨詢、生活照料、家政服務、醫療護理等社會服務項目,打造社區居家養老“15分鐘服務圈”。
探索醫養融合之路
創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模式
對于一些身患疾病的老年人來說,找一個既能看病理療又能養老的地方是再好不過的事。醫養結合,在宿遷已經成了一種發展趨勢。
醫養結合,能為老人帶來怎樣的服務?“我在宿城區龍河鎮養老服務中心住了幾年了,這里環境好、飯菜可口,還有護理員陪著聊天,我感到很幸福。”沈慶連老人指著床頭的呼叫器告訴筆者,“我們這里有醫生和護士,一有緊急情況,按一下呼叫器,他們就能趕來,非常方便。”
目前,像沈慶連這樣在宿城區龍河鎮養老服務中心安度晚年的老人有近百名,閑暇之時,老人們可到棋牌室、書畫室、老年教室進行娛樂,真正實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愿望。
筆者注意到,在龍河鎮養老服務中心已配備自己的醫務室和必備的醫療器材及專業醫護人員。據服務中心負責人趙宇介紹,雖然是鎮級養老服務中心,但他們同樣可以為入住老人提供全天候的康復護理服務。
醫養結合是養老服務發展的新模式和重要方向,近年來,宿遷積極推進醫養結合試點工作,鼓勵養老機構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目前,全市經認證合格的醫養結合型護理院有12家,市、縣(區)民政部門逐步推廣試點經驗,力爭在1到2年內讓全市所有鄉鎮養老服務中心都具備醫療護理條件和護理能力,能為老人提供醫療服務。
“我們將加快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單獨設立養老護理院,或在院內增設養老護理型床位或病區。同時,推動養老機構醫保定點資格認定。”黃勝利表示,宿遷還將推進醫養結合服務向居家社區延伸,支持有條件的城鄉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配備醫務室、康復室等,鼓勵基層社區、村居衛生室與其簽訂合作協議,為老人就近提供醫療健康服務。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