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銘
今年9月2日,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龍潭派出所民警來到郴州市救助管理站取證,調查胡悅(化名)遭遺棄案,這讓站長胡揚國心中的石頭落了地。
此前的8月1日,郴州市救助管理站從廣東省兒保中心接回了11歲的胡悅。8月5日,在無法聯系胡悅父母后,胡揚國將胡悅帶到了嘉禾縣龍潭鎮的外婆家。原來,孩子從小被收養,后因患了癲癇病,養母劉某為了擺脫負擔,于2017年春節后將小悅帶到廣東,在珠海拱北一商場門口將其遺棄。
這是一起典型的遺棄案,胡揚國決定報警,最終立案。
這個案例只是郴州市2014年列入全國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試點以來,通過合力護苗成長、打造工作品牌,做細做實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讓孩子們安全舒心成長的一個縮影。
系統發力 健全機制撐起保護傘
近年來,郴州市緊緊圍繞兒童權益優先的基本原則,建立完善“家庭盡責、社會參與、部門履職、政府兜底”的保障機制,形成了“12355”未保熱線、“社工進家庭”“心理健康伴我成長”等多個關愛保護品牌,為困境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撐起了保護傘。
未成年人保護須系統發力。2015年,郴州市民政局、市人民法院、市檢察院、市公安局等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困境未成年人危機干預工作的意見》,明確建立了侵害未成年人權益行為信息共享機制、未成年人危機干預保護警戒機制、未成年人特殊困境處置多方會商機制、困境未成年人危機處置聯動機制。
2016年,郴州市建立未成年人保護部門聯席會議制度,明確部門職責,形成工作合力。今年6月,還建立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分片負責制度,將全市34個成員單位分配到各個縣(市、區),負責督查、指導、聯系各縣(市、區)的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
例如,團市委、市殘聯、市慈善總會三個單位負責聯系北湖區,這三個單位確定一個牽頭單位,然后三個單位分別負責若干個鄉鎮,并與其負責的鄉鎮結對幫扶,如此分片包干,確保全市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全覆蓋、無死角。同時,將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納入年終績效考核,實行風險責任共擔,考核績效共享,以此共同推動全市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
同時,開展“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保護專項行動,落實有效監護、戶口登記、返校復學工作。今年,郴州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還通過專項督查和日常抽查、暗訪等形式,對全市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進行全面督查整改,向各縣(市、區)政府下發了督查通報和問題整改清單。
重心下移 打通關愛服務“最后一公里”
城鄉統籌、重心下移。這是郴州市四年來做實做細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重要課題。
自2015年開始,郴州市就將留守兒童關愛中心(留守兒童之家)建設納入各級政府“民生100工程”考核范疇。兩年后以此為基礎,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示范村建設,示范村要求有兒童之家,有專職或兼職的兒童主任。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90個市級示范村。
建成后的留守兒童之家已經發揮示范效應。在資興市唐洞街道香花村的留守兒童之家,設立了留守兒童關愛中心、家教指導中心、圖書室、陽光心理室、游藝室、棋藝室等,同時成立了由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組成的志愿者服務團隊,對未成年人、留守兒童實施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活動上優先安排,堅持德育踐行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常態化開展,讓孩子們在崇尚科學中收獲了快樂。如今,這里不僅成了孩子們的樂園,還成為了幾所高校大學生志愿者“關愛留守兒童共筑心靈家園”的假期社會實踐基地。
時下,郴州市以市縣未成年人保護中心、鄉鎮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村兒童之家為載體的工作模式初步形成。全市不僅對2068名村級兒童主任、189個鄉鎮兒童督導員實行造冊登記實名制管理,還多次組織相關業務培訓,通過政策解讀,兒童社會工作方法、創傷兒童心理治療方法與對策的輔導培訓,有效提升了基層兒童工作實務能力。
營造氛圍 嵌入兒童優先和社工理念
從“12355”未保熱線的開通,到專業社工機構的介入,郴州市在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中通過嵌入“兒童優先”和“社會工作”的理念,形成了立體的、具有實效的困境兒童救助機制。
為了強化家庭監護意識、提升家庭監護責任,郴州市民政局不僅在主流媒體上開設專欄,對相關工作進行全面專業的解讀。還印制未成年人(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政策法規宣傳系列圖片,制作播放“關愛農村留守兒童”主題公益廣告,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
郴州市救助管理站還抓住春節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過年的契機,組織多支工作隊在村級未保專干的帶領下入戶走訪,精準宣傳;暑假期間,組織專家進工廠、下工地、到農村,圍繞如何履行父母的監護職責、怎樣與孩子親情溝通、怎么教孩子預防性侵等專題,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百場宣講。
同時,對困境未成年人實行動態管理,實施專業的危機介入。一方面,選擇有代表性的學校開展學校社會工作,開設“知心信箱”,通過信箱與學生互動,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將社工服務力量放到農村,重點培訓指導村專干,開展個案服務和大型活動。
時下,郴州市以市縣未成年人保護中心、鄉鎮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村兒童之家為載體的工作模式初步形成。全市不僅對2068名村級兒童主任、189個鄉鎮兒童督導員實行造冊登記實名制管理,還多次組織相關業務培訓,通過政策解讀,兒童社會工作方法、創傷兒童心理治療方法與對策的輔導培訓,有效提升了基層兒童工作實務能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