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輝
各級民政部門是最早承擔國家扶貧攻堅工作任務的政府部門,特別是在傳統(tǒng)的各項社會救助工作中肩負著政府兜底保障的重任,是保障各類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線,是完成國家脫貧攻堅戰(zhàn)略任務的主力軍之一。近年來,山東省威海市民政局認真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全力做好各項救助扶貧工作,特別強調精準救助、精準脫貧,充分發(fā)揮了民政部門在脫貧攻堅中的兜底保障作用。
豐富救助形式
加大脫貧攻堅力度
拓寬救助范圍,實現困有所幫。在做好日常救助的基礎上,打破地域界限,將符合條件的外來轉移人口家庭和支出型貧困家庭納入保障范圍,切實做到應保盡保。全面實施政府救助保險,按照人身傷亡救助保險每人3元、家庭財產保險每戶3元的保費標準,將全市所有人口納入保障范圍,對遭受人身傷亡、家庭財產損失的群眾實施保險救助。
健全臨時救助,實現急有所救。對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暫時仍有困難的貧困家庭或個人,給予實物救助和資金救助,對急需救助或無力支付醫(yī)療費用等急重危傷病患者,給予2000元-5000元的應急救助金。按照困難家庭基本生活狀況恢復程度、人員死亡和財產損失情況給予不超過2萬元的一次性救助。對短期內可恢復到正常生活條件的臨時困難家庭,按照當年全額城市低保標準給予3—6個月的短期救助。經臨時救助仍然困難的,納入低保保障范圍。
強化專項救助,實現需有所應。提高醫(yī)療救助比例,將個人自付醫(yī)療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到70%,對重特大疾病住院救助對象,報銷比例最高提至80%。同時,統(tǒng)籌相關資源,困難群眾醫(yī)療救助全部實現“一站式”即時結算,切實減輕保障對象就醫(yī)壓力。在教育救助方面,對低保和低保邊緣家庭在高中和大學就讀的子女,按每人每年1500元和1000元的標準給予救助,對特困高考新生每人救助4000元。
支持社會參與
激發(fā)脫貧內生動力
充分發(fā)揮慈善在脫貧攻堅中的補充作用。在救助城鄉(xiāng)困難群眾的同時,優(yōu)先救助建檔立卡貧困戶。出臺《關于設立農村扶貧救助專項基金的實施意見》,市慈善總會及各區(qū)(市)慈善總會全部設立“農村扶貧救助專項基金”,用于接收社會各界捐贈。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慈善救助活動,最大限度防止致貧返貧現象發(fā)生。
大力支持社會組織參與扶貧類社會服務項目。加大對公益慈善類等4類社會組織的培育發(fā)展力度,降低準入門檻,簡化登記流程。大力支持社會組織參與扶貧類社會服務項目,設立社會組織專項發(fā)展資金,以公益項目為載體,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讓社會組織在規(guī)定范疇內自行設計面向社會開展的公益服務項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支持社會組織參與脫貧攻堅。
充分發(fā)揮志愿者及社會工作者在脫貧攻堅中的催化劑作用。威海市成立社區(qū)志愿者服務中心,設立512個服務站、1238支服務隊,注冊志愿者20多萬人。依托“威海志愿服務網”,發(fā)布需求信息,引導志愿者開展服務活動。針對困難群眾、空巢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個性化需求,打造“認領微心愿”“歡樂送”“愛心衣物中轉站”等志愿服務項目。
加強規(guī)范建設
確保精準扶貧成效
堅持問題導向,深入開展自查自糾活動。開展社會救助領域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自查自糾活動,研究制訂工作方案,對社會救助領域專項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全面自查自糾,對查處的問題列出臺賬,銷號管理,確保及時進行整改。同時,督促各區(qū)市全部出臺資金管理長效機制文件,強化資金使用監(jiān)管效能。開展“微腐敗”專項治理活動,重點對涉及救災救助、撫恤優(yōu)待、福利慈善等5個領域3個方面24類情況進行檢查、治理。開展農村低保專項治理活動,重點查處農村低保中的“人情保”“關系保”等問題。對低保經辦人員和村(居)委會干部利用職務便利貪污侵占、虛報冒領、截留私分、吃拿卡要、優(yōu)親厚友等違法違紀問題,做到從嚴治理,堅決糾正“保人不保戶”“補差一刀切”“審批時間長”“程序不規(guī)范”等問題,堅決扭轉庸懶散奢等不良風氣。
強化管理力度,落實社會救助整改措施。開展專項督導整改,采取不打招呼、直接進村入戶抽查等方式,查擺問題、督促檢查。加強社會救助資金管理,召開全市民政領域建立扶貧惠農資金長效監(jiān)管機制現場會。規(guī)范低保公示制度,嚴格落實低保公示要求,常抓不懈,市縣通過網站對在保低保對象進行長期公示,鎮(zhèn)街和村居通過公示欄,按規(guī)定的公示內容、形式、期限、程序等進行相應公示。
實施動態(tài)管理,提升核查比對效能。威海市民政部門聯合扶貧部門下發(fā)《關于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低保和特困供養(yǎng)政策核查落實工作的通知》,督導各區(qū)市深入開展扶貧人口與低保對象、特困人員比對核查工作,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對象納入保障范圍。進一步規(guī)范使用社會救助業(yè)務系統(tǒng),對社會救助、殘疾人兩項補貼等信息系統(tǒng)進行全面升級,實現各系統(tǒng)間互聯互通,切實做到精細化管理,提高數據質量。嚴格落實低保調查等程序,做到鎮(zhèn)街100%入戶、縣級30%入戶抽查;加大經濟狀況核對效能,充分發(fā)揮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作用,做到社會救助對象凡進必核、在保必核,確保精準救助、精準管理。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