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翟 倩
社會組織服務平臺是為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和支持的樞紐型、支持型社會組織,在引領社會組織參與社會協同、創新社會治理中發揮著積極作用。近年來,浙江省加強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建設,通過培育、孵化、扶持、發展服務,引領社會組織釋放正能量。目前,全省各級經民政部門依法登記的社會組織近5.6萬個,納入備案管理的社區社會組織超過15萬個;認定慈善組織671個,慈善信托資產達9.3億元;創新慈善幫扶模式,實現縣(市、區)慈善基地全覆蓋,慈善組織向扶貧協作地區捐助款物超過1.4億元;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報考人數8.4萬人,通過人數2.2萬人,持證社工師4.8萬人,注冊志愿者達1150萬人。持續開展的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建設,正是該省各類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的源頭活水。
以機制完善為核心
創新探索謀發展
早在2010年,浙江各地就開始探索建立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服務平臺。當年1月,全國首家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臺州市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成立;當年11月,全省性的聯合型社團——浙江省社會組織聯合會成功轉型;當年12月,浙江首家民非登記的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在寧波市海曙區正式掛牌。
2012年,浙江省民政廳出臺《關于加快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建設的意見》,在省級政策層面上做出了制度安排,要求各地加快建立政府扶持、社會參與、專業運行、項目合作的社會組織支持體系。同時,社會組織服務平臺建設作為全省社會管理創新13項重點任務之一,列入浙江省平安市、縣(市、區)考核。2017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省民政廳2016年7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社會組織建設的指導意見》,2018年6月印發《浙江省民政廳關于進一步規范提升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其中都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動街道(鄉鎮)和城鄉社區樞紐型、支持型社會組織建設。目標到2020年,實現樞紐型、支持型社區社會組織基本覆蓋每個街道(鄉鎮)和城鄉社區。
以實體運作為導向
類型全面廣覆蓋
截至目前,全省市、縣兩級建立社會組織服務平臺189家,其中實體化運作174家,實現市、縣(市、區)全覆蓋,基本包含了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公益孵化園、社會組織聯合會、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等各種類型的服務平臺。大部分地方還將服務平臺延伸到街道、社區一級,有街道、社區層面服務平臺近3300家,覆蓋了三分之二的街道和城鄉社區。各地服務平臺通過公益創投、購買服務、職能轉移等方式,入駐和孵化社會組織,真正發揮了“樞紐”和“橋梁”作用,在培育和引導社會組織有序參與公益服務和社會治理中發揮了大協同作用。
按照統一要求,縣(市、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均不小于300平方米,并有效銜接96345社會公共服務平臺、社區服務中心等各項服務資源。如舟山市普陀區建成面積近1000平方米的社會組織培育服務中心,能同時容納300人開展活動;溫州市樂清市的公益廣場達3000多平方米,入住公益機構32家。此外還有各類專項的社會組織服務平臺,比如杭州市的青年公益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旨在促進青年社會組織成長;臺州市的行業協會商會集中辦公大樓,為行業協會類社會組織提供交流、發展的平臺。2014年,省財政首次安排近1700萬元的資金,補助市、縣實體運作的服務中心建設。
以公益創投為載體
吸引資金強投入
各地通過公益創投、購買服務、職能轉移等方式,不斷拓展社會組織服務平臺的培育、孵化、扶持、發展等功能。寧波市海曙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是全省較早探索公益創投機制的地區,率先制定了公益創投項目管理辦法、資金管理辦法、資金使用規范等文件,初步構建起以公益目標為導向、監管制度健全的運行機制,促進資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杭州市上城區將公益創投常態化、專業化和規范化,區、街道兩級每年分別配備200萬元和50萬元以上的公益創投專項經費,先后引入明德公益事業發展中心、親民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等樞紐型、支持型社會組織,借助其專業能力和經驗優勢,將公益創投項目的策劃、績效評價等專業性工作以項目化方式實施托管。
2010年開始,浙江投入省級福利彩票公益金累計超過1億元,資助全省社會組織公益項目500多個,并逐步擴大到公共財政的投入,覆蓋范圍包括困難人群援助,殘障人群康復,特殊人群幫教,留守兒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心理成長,空巢、失獨老人關愛等方面。
此外,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的建立,也為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強勁后盾。樂清市成立全省首家縣級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以公益創投等形式為社會組織發展和公益事業的推進提供資金支持。目前,溫州市已實現市、縣兩級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全覆蓋,并積極探索向中心鎮延伸。杭州市上城區、下城區、江干區、西湖區等均已建立區級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
以“三社聯動”為契機
統籌資源促融合
2014年,省民政廳出臺《關于加快推進“三社聯動”完善基層社會治理的意見》,創新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與此同時,全省22個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建設示范觀察點、23個“三社聯動”創新示范觀察點和全省城鄉社區組織開展對口見學活動。一系列舉措,為鄉鎮(街道)、社區層面的社會組織服務平臺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社區樞紐型、支持型社會組織成為基層社會治理多元主體之一。
溫州市甌海區“社區共建理事會”、臺州市椒江區“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等社區樞紐型、支持型社會組織的探索建立并依法登記,較好地實現了社區服務和自治。杭州市上城區小營紅巷生活廣場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是杭州市社會服務功能最全、量級最大的公共市民服務空間,引進50余家社會組織,充分體現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三社聯動”模式。杭州市江干區凱旋街道的“凱益薈”搭建街道、社區和社會組織三級聯系服務平臺,14個社區社會組織服務站成功孵化社會組織43家,建立“凱樂惠”“凱樂居”等7家示范點。溫州市甌海區社會組織發展基金會在全區成立了11個街鎮鄰坊中心指導站和75個社區鄰坊中心,負責轄區內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育和指導工作。目前,鄉鎮(街道)、社區層面的樞紐型、支持型社會組織正在蓬勃發展,其中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已基本實現了市、縣、鎮、社區四級社會組織服務平臺架構。
以社會治理為目標
參與協同煥活力
社會組織服務平臺集培育扶持、公益創投、信息服務、培訓交流等多種功能為一體,在培育和引導社會組織有序參與公益服務和社會治理中發揮了大協同作用。
寧波市北侖區大港社區培育社區樞紐型、支持型社會組織,建立“和諧共建理事會”,成立社區總工會、團委等378家工青婦組織,發展企業聯合會、新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志愿者服務站等33家社區社會組織,激發企業和外來職工的參與熱情,實現社區管理園區的探索,破解了老小區無物業及工業園區缺管理的難題。
湖州市德清縣積極培育發展新型農村社區樞紐型社會組織——鄉賢參事會,以鄉村為陣地、以鄉賢為核心、以鄉事為重點,成為基層協商民主的重要平臺,走出了一條村“兩委”、村民二元主體轉變為村“兩委”、基層社會組織、村民多元主體參與的現代農村治理的創新之路。
嘉興市嘉善縣率先在全省探索開展村務民主協商工作和“村民代表會議議事規則”試點,以民辦非企業單位形式登記成立了全省首家村務協商議事會,全面推廣村級民主協商工作。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