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孩子們過年嘍,新年快樂!
——廣東省少年兒童救助保護中心除夕團年飯側記

時間:2019-02-14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駱澤銘  莫冠婷  葉敏勇

“干杯!新年快樂!”“新年快樂喲!”2月4日除夕,在一片歡騰的拜年聲中,廣東省少年兒童救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和孩子們一起吃了一頓豐盛的除夕團年飯,這一“傳統”自2003年中心成立時起延續至今。

孩子們輾轉來到中心這個溫暖有愛的大家庭后,得到了“親情式救助”,還接受了“類學校”教育。餐桌上溫情暖暖,有年長的孩子為年幼的小朋友夾菜,有的孩子貼在中心社工姐姐耳邊說著悄悄話。孩子們都笑了,而笑容背后還藏著他們最深切的期盼——將來某一年的團年飯可以與自己的父母一起吃。

辛苦采購新鮮食材

孩子們吃出家的味道

作為大家庭的一家之主,自2013年起任職中心主任的黃錦清每年春節值班都把自己排在除夕這天,陪孩子吃一頓團年飯。“他們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過年是最重要的節日,吃冰鮮肉不好,我希望孩子們能吃出家的味道。”

2月4日,凌晨5點天還未亮,中心工作人員便驅車到距離中心100多公里外的博羅縣石壩村農場,向農戶收購預訂的25只活雞。而當天凌晨3點從博羅縣楊村運來的20斤新鮮豬肉、30斤新鮮青菜也在天亮前送到石壩村農場。

8時30分,滿載新鮮食材的汽車一返回中心,大伙就開始忙活起來。廚房里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一邊,中心中層以上干部齊上陣,準備好燒開的水和水盆,殺雞拔毛并清洗干凈;另一邊,傳來“嘩嘩嘩”“蹭蹭蹭”的聲音,炊事員忙著洗菜、切菜、備佐料,把抹上精鹽、姜蓉的雞腿放入大蒸爐,把切丁的番茄和攪勻的蛋汁倒進鍋里翻炒……不知不覺,團年飯烹制完成,一盤盤熱騰騰的鹽焗雞腿、冬菇胡蘿卜絲蒸雞、番茄炒雞蛋、蒜蓉炒菜心、胡蘿卜玉米湯從廚房端出,飯菜香飄滿整個操場。

團年飯桌訴衷情

孩子們開心迎新年

工作人員在廚房忙著準備團年飯時,在操場的孩子們幫忙擺好桌椅、放好水果。經過兩天精心布置,操場和宿舍樓四周貼滿了孩子們親手寫的“福”字,掛起紅燈籠、紅彩帶,到處都是濃濃的年味。而在洗衣房,“因為小孩子長得快,衣服也小得快。”護工阿姨正忙著為孩子們張羅合適碼數的新衣服。

11時30分,穿上新衣服、新鞋子的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在工作人員的陪伴下,津津有味地吃著為他們精心準備的除夕大餐。

更讓孩子們激動的是,2016年離開中心到廣東省民政職業技術學校學習的妙玲、小芳和小睿相約回來。“這里就是我的家,是養育我長大的地方,過年肯定要回來的。”妙玲一臉興奮地說。妙玲14歲來到中心,一直沒找到她的親人。2016年,中心啟動首批“圓夢計劃”,將她和其他5名長期留在中心的孩子送到廣東省民政職業技術學校接受職業教育。如今,她即將畢業成為一名幼兒園老師。飯桌上,妙玲幫忙照顧其他孩子,最后還依依不舍地和曾經同宿舍的孩子緊緊擁抱、拍照留念。

“孩子們,過年嘍,新年快樂!”在歡騰熱鬧的氣氛中,黃錦清和副主任趙昌新給每個孩子送上壓歲錢和新年祝福。“跟往年相比,今年吃團年飯的孩子們少了許多。”黃錦清對此感到欣喜,“廣東省民政廳在2018年部署開展‘尋親返鄉’專項行動,中心通過反復詢問查找線索、實地走訪、DNA比對等方式,積極鏈接‘南方+’等媒體,成功幫助滯留中心1年以上的20多位小朋友找到了親人。”

不舍對孩子們的感情

熱愛工作也在代代傳承

溫馨的團年飯在一片熱鬧的祝福聲中結束,孩子們回到宿舍后,雀躍地暢談著新年愿望。“我喜歡攝影。”“我想讀服裝設計專業。”“我想當一名舞蹈老師。”“我希望快點辦好戶口出去工作賺錢。”……中心專業社工80后的陳智瑜是孩子們的“助理家長”,在房間里傾聽孩子們的想法,為大家加油鼓勁。

陳智瑜放棄在廣州的工作機會來到相對偏僻的中心工作已是第10個年頭,一直陪伴和見證著孩子們的成長:“這里的孩子因為各種原因離開原來的家庭,滯留在中心。作為一名社工,需要陪伴他們,給他們撫慰和關愛,幫助他們認識自我、重塑自信、增強人際溝通能力,最終回歸社會。”陳智瑜為受助兒童提供個案管理、小組活動、志愿者管理、心理輔導、技能培訓等專業服務,累計為416名流浪少兒提供個案服務。和孩子們在一起,讓她感到無比快樂:“有多少工作可以影響人的一生?這份工作最大的成就就是陪伴孩子們成長,見證他們的進步。”

對工作的熱愛也在代代傳承。2011年擔任中心生活老師的李曉斌今年在中心度過了第6個春節。他是一名90后,剛當上父親的他心里牽掛著老婆和生病的寶寶,但因為職責,從除夕到年初二他都留在中心值班。在李曉斌看來,“生活老師的角色就相當于家長,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對待孩子們需要加倍耐心和細心,有些孩子不懂表達自我,需要仔細觀察,了解他們的性格和習慣,回應他們的需求。”

除社工和生活老師,中心還有教務科老師、救助科老師、后勤人員。16年來,中心通過開展“親情式救助”、“類學校”教育、為流浪未成年人定制職業教育“圓夢計劃”等方式,幫助3000多名流浪未成年人順利回歸家庭,融入社會。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2.14)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