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王正玲
正月初八,陰雨綿綿。中午時分,曲陽路街道玉田路430號的“驛站老年食堂”飯菜飄香,熱氣騰騰,80多個就餐座位的老年食堂坐得滿滿當當。午飯過后用餐的老人逐漸散去,有一部分老人還留下來繼續活動,下棋、打牌、編織、看報、聊天。
老年食堂全年提供早中晚三餐,有各類炒菜、面食及特色點心等,既可堂食,還可外賣,價格實惠,早餐3元以內,午餐或晚餐一葷一素也僅十二三元,與周邊飯店相比價格相當“親民”?!绑A站老年食堂”由附近的上海外國語大學飲食中心提供助餐服務,不僅食品安全有保證,還充分考慮到老人身體、口味等需求,記者發現,這里有專門為糖尿病老人準備的無糖餐、為吞咽困難的老人準備的軟食餐,點滴之間充滿了對老人的關愛。驛站站長葉女士告訴記者,來就餐的還不只是老人,在附近工作的清潔工、交警、物業公司職員等都是驛站食堂的“粉絲”。
據了解,玉田路“驛站老年食堂”于2008年2月建成,為曲陽路街道的首家“老年食堂”,目前該街道已建成了4家這樣的老年食堂。街道不斷探索“十五分鐘養老服務綜合服務圈”站點布局,推行“離得近、叫得應”的服務模式。“驛站老年食堂”除提供一日三餐外,閑時還作為公共活動的空間,提供休閑活動、服務配送等項目服務。目前,平均每個市民食堂每月提供就餐服務24583人次,休閑活動2305人次,生活服務790人次。這4家“驛站老年食堂”的硬件全部是政府投資,采用第三方日常運營模式,即:街道負責場地建設、設備添置及房屋租金,運營方負責日常運營、人員開支等,自負盈虧,街道每年對運營方進行財務審計,并補貼其部分水電開支,這樣既堅持了公益性,又使運營方取得微利,形成可持續的長效機制。
近年來,像曲陽路街道這樣的老年食堂在上海越來越多。記者又來到浦東新區“洋涇社區食堂”,一年前這里重新進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社區食堂,加寬了取餐通道、加裝了取餐通道沿線的固定扶手,餐桌桌腿在居中位置以防止老人絆倒,定制了可根據老人身高調節的椅子靠背……每一個細節都為老年人考慮,精心設計。就餐區的布置、色彩,時尚且溫馨, 60個座位每天總是座無虛席。
洋涇街道負責人介紹,他們將洋涇社區食堂定位為“居民家中的小廚房”。社區食堂每天提供午晚餐,周末正常營業,每天有不少于30個品種的菜品供選用。除現場就餐外,社區食堂還為老人提供居民養老送餐服務。目前,社區食堂每天為居家養老送餐量約270份,堂吃量約400份。社區食堂對不同年齡段的老人給予相應的優惠。
在上海,社區為老助餐服務一直廣受老人歡迎,在去年上海全市大調研中不少老人期望增加更多的就餐服務網點,希望在家門口就能吃到社區食堂的實惠飯菜。為此,2019年“新增200個社區老年助餐點”再次列入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不僅如此,自今年起四年,上海將力推社區助餐點建設,以每年增加200個社區老年助餐點的速度,到2022年實現助餐點數量和服務供給能力“雙翻番”,并讓“社區助餐服務網絡”成為“上海15分鐘養老服務圈”的標配。
為進一步提升上海市老年助餐服務水平,更好地滿足老年人高品質就餐服務需求,市民政局最近制定了《關于提升本市老年助餐服務水平的實施意見》,明確未來四年上海將“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布局均衡、方便可及的老年助餐服務網絡”。到2022年,上海市助餐服務點數量,將在現有800余個基礎上實現“翻番”,即不少于1600個;助餐服務供給能力,也將在現有日均服務約8萬人的基礎上實現“翻番”,即達到日均16萬人,從而覆蓋該市65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的5%。還將進一步健全“多元主體參與,且送餐到居(村)到戶的助餐配送體系”,使之成為15分鐘養老服務圈的基本配置內容。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