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華
地名標志是為社會公眾使用而設立的標示地理實體名稱的標志,是社會公益設施,屬于國家法定標志物。地名標志設置工作30多年來,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到1995年,是地名標志設置的起步階段,主要表現是地名標志設置工作不系統、呈現內容不統一。1995年以后,地名標志設置工作大致經歷了系統組織、標準化和范圍全覆蓋三個階段。1995年12月,民政部、交通部、公安部、建設部聯合發出《關于在國道兩側設置地名標志的通知》,拉開了全國統一設置地名標志的序幕,逐步實現地名標志設置工作全國一盤棋,進入系統組織階段。這一過程中,地名主管部門開始思考和逐步探索地名標志設置的規范化、標準化。1999年10月,GB 17733.1《地名標牌城鄉》(2008年8月升級成為GB17733《地名 標志》)國家標準實施,我國地名標志設置工作進入標準化階段。為推進國家標準貫徹執行,2000年3月,民政部、交通部、國家工商局、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印發《關于在全國城市設置標準地名標志的通知》,用5年時間在全國城市設置標準地名標志。從2005年開始,根據地名公共服務工程的總體部署,民政部在全國部署開展縣鄉鎮標準地名標志設置工作。地名標志設置工作從城市延伸到縣鄉鎮,范圍顯著增加,邁入全覆蓋階段。2006年12月,民政部全國地名標志設置管理工作辦公室印發《地名標志管理試行辦法》。2017年12月,《民政部關于加強地名標志設置管理的指導意見》印發。地名標志相關規章越來越完善,主管部門對地名標志設置、管護工作的指導思想、管理目標、實現路徑和具體方法也越來越明晰。
實踐證明,地名標志設置和管護是集中展示地名標準化成果的有效途徑,是地名服務社會公眾的重要依托,是地名信息流全程管控的關鍵環節,是地名管理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部門規章和國家標準的雙重約束下,我國地名標志設置工作日益規范,地名標志在地名標準化、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不斷增強。從整體來看,地名標志設置工作成效顯著,但仍有個別地方對地名標志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設置和管護工作相對滯后,制約了地名標志作用的發揮。以地名工作整體架構的視野對地名標志重要作用進行再認識,積極融入城市標識系統,進一步加快與智慧城市建設相銜接,全面激發地名標志潛在功能,以地名標志設置為抓手優化新時代地名公共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成為當前一項重要課題。
地名標志是標準地名發布的現實渠道。地名是一種社會公用基礎信息。地名管理工作的主線和最終目標是地名標準化。地名數據經過標準化處理,必須通過多種有效途徑向公眾及時、準確發布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標準地名發布有多種途徑,如報紙公告、出版地名圖錄典志等。但這些途徑,受眾相對單一,影響范圍較為有限。通過地名標志這一媒介發布標準地名,具有受眾更多、傳播更及時的優勢。上世紀80年代,有關部門對地名標志內容進行了規定,包括必須使用標準地名,規范漢字書寫和少數民族語書寫,以及正確的羅馬字母拼寫等。隨著規章不斷完善和標準不斷細化,對地名標志使用字體、字號、顏色以及各要素之間比例關系等視覺要素的約束越來越具體,地名標志的外在形式越來越統一。通過地名標志承載和發布標準地名的方式越來越科學,影響越來越廣泛,地名標志發布標準地名的渠道優勢日益凸顯。
地名標志是空間位置指示的重要載體。地名作為地理實體的名稱或者說一定地域空間的指稱,在輔助物理空間組織的同時,逐漸形成自身的指位功能。隨著時間推移,地名指示地理的位置越來越清晰,范圍越來越具體,并在人的意識中逐漸固化下來,地名的指位作用越來越強。以指位功能為依托,以個體地名為關鍵節點,以地名之間的相互關系為紐帶,在人的意識中編織成一張地名信息網絡,形成地名導向系統。地名標志(包含輔助地名標志)作為標準地名信息的物化形式,借助方向符號等輔助信息將地名的指位功能和導向作用在現實中呈現出來,是地名指位功能的重要載體。地名標志明確告訴公眾“你現在在哪”“你周圍是哪”,并能“按圖索驥”到達需要去的目的地,成為最貼近社會公眾生活的指位標識。另外,應進一步發揮地名標志本身的指位作用。條件成熟的地方,可以考慮將地名標志進行編碼,編碼與地名標志數據庫中的地理坐標相關聯,當事人只需告知應急機構地名標志編碼,對方即可獲得準確位置,提高突發事件處置效率。
地名標志是獲取豐富信息的集中入口。地名標志呈現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變化和社會需要而不斷變化。早期的地名標志大多僅有漢語地名(少數民族地區標注地名的少數民族語拼寫),后來不斷完善增加了單一羅馬化信息等。根據實踐經驗和公眾需要,地名標志又增加了方向符號、門牌范圍等信息,有些地方還增加了地名文化注釋等。近年來,二維碼、三維碼等技術逐漸成熟,被廣泛應用在地名標志上,地名相關信息的供給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三維碼采用了色彩和灰度來表示第三維,從而在平面上實現了三維碼的表示,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相同的識別便易性和較好的安全性。在相同的編碼面積上,三維碼最大可表示的數據量是二維碼的10倍以上。利用三維碼等技術,在地名標志更小的空間內表達更廣泛的內容已經由可能變為現實。地名標志不僅僅可以標示標準地名信息,而且成為獲取豐富、延伸信息的入口。地名標志系統提供了一個現實世界的城市閱讀目錄,每一個地名標志個體就是一個閱讀入口。
地名標志是各類信息交互空間的全新界面。當前,智能地名標志的理念越來越得到更廣泛的認可。智能地名標志在傳統地名標志的基礎上引入互聯網思維,通過增加智能模塊按照需求實現不同功能。在智慧化城市背景下,智能地名標志不僅僅能夠完成標準地名信息單方向發布,還能實現信息與公眾互動、信息與信息互動,成為多種信息交互空間的全新界面。通過統一的平臺,管理者不僅可以發布標準地名等信息,還可以通過增加智能終端等手段采集需要的特定信息,服務于大數據分析、應用。獲得授權后,智能標志可以通過新技術手段實現與一定空間范圍的人群實行信息交互,提供更多個性化的服務。公眾可以通過與智能地名標志互動獲取最感興趣的信息。智能地名標志逐漸發展成為智慧城市中多種信息交互的信息島。
(作者單位:民政部地名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