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打通城區治理“最后一百米” ——上海市長寧區推進社區治理精細化

時間:2019-03-22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 俊

  近年來,上海市長寧區聚焦售后公房類、普通商品房類、涉外商品房類、老洋房類、動遷安置房類等不同類型居民區的不同特點,精準對接、分類施策、多元參與,破解社區治理難題,探索不同類型居民區的治理模式,打通了城區治理的“最后一百米”。

  新涇八村:“一站兩圈”共筑幸福家園

  走進新涇八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具有濃郁蘇州園林風格的小區廣場。近年來,居委會引導居民共商共治,改造更新小區,并結合當地特有的民俗文化,構筑起和韻廣場、美韻新樓道、綠韻回收站、怡韻綠庭苑等“新境八韻”。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鵑介紹,對于小區的每一處改造,居民都積極參與其中。比如“康韻健身點”中,除了配置一般健身器材外,還設置了一面綠植墻——“怡韻綠庭苑”,墻上有五六十盆綠色植物。居民自發組成了綠化小組,每人認領一盆,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

  新涇八村共有862戶,只有5棟小高層,其余21棟是建于1995年至2000年的六層樓房,屬于售后老公房。由于小區老齡化程度較高,居委會黨總支充分挖掘居民中的能人專家,組建了一支小區“智囊團”,搭建了“一站兩圈”的居民自治舞臺。“一站”即“廊下墨韻驛站”,這是一個集聚50多位居民骨干的書畫班,他們引領小區文化,展示居民風采,為小區建設建言獻策;“兩圈”為“諧韻姐妹圈”和“家韻平安圈”,“諧韻姐妹圈”由小區的婦女們組成,她們的特點是用真情打動人,專事結對助困、化解鄰里矛盾。“家韻平安圈”則承擔小區治安巡邏,志愿維護小區安全,對于高空拋物、養寵矛盾等問題,他們及時指出、及時清理,直到徹底解決為止。

  如今,老舊小區煥發了勃勃生機,這兩年街道還牽頭為小區居民加裝了電梯,讓行動不便的老人方便下樓。居民們紛紛點贊:“每臺電梯政府支持24萬元,我們每戶分攤得很少。”

  天山星城:“亭文化”工作法走到百姓心間

  建于2006年的天山星城小區,是一個農民動遷房和居民商品房混合的小區。其中,近一半居民是農民動遷戶,2012年開始有商品房出售。

  居委會在2012年進駐小區,當時正是小區矛盾最集中之際。農民動遷戶由于活動室問題與開發商產生矛盾,還有一些鄰里糾紛矛盾。擔任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的費衛新到來后,發現小區涼亭是居民最愛扎堆的地方,她干脆到涼亭現場辦公,聽大家吐槽。慢慢地,涼亭成了居民和居委會工作人員聯系的紐帶,居民也愿意找居委會幫忙了。之后,在居委會反復協調下,2014年開發商出資為居民改建了活動室。居委會也有了辦公地點,搬進了樓里,但卻將“亭文化”工作法保留了下來,他們在天山星城的五座亭子,分別以共治、共樂、共助、共學、共建為主題,開展各類社區活動。

  6年里的每個重陽節,居民區黨總支都在小區黨員、志愿者支持下組織“百家宴”。小區的百余戶居民每家帶一個拿手菜,到中心亭搭臺置桌,為小區老人熱熱鬧鬧共慶節日。

  隨著“亭文化”進一步發展,天山星城還建起了“亭文化聯盟”,居民區黨總支組織黨員、群眾骨干定期開會,商議小區事務。截至目前,“亭文化聯盟”已落實為民服務實事項目30多個。小區中以前有一堵墻,隔開了商品房和農民動遷房,這讓兩邊的居民不僅通行不利,還十分“堵心”。居民區黨支部多次組織“亭文化聯盟”討論,聽民意達共識,最終在小區道路綠化改建時拆掉了這面“堵心墻”,修起了一條“同心路”。最近“同心路”上,還被居民自發裝飾了兩個用石頭擺放的、大大的愛心,如同雨后一道彩虹,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心連心、情更濃。

  新華街道敬老邨:多方參與老式里弄改造

  建成于1948年的敬老邨,隸屬新華街道梅安居民區,原名安和村。小區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遠近聞名,由于年代久遠,敬老邨“老”了,小區居民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環境。但現實中遇到了難題:老洋房老式里弄存在“小、散、亂”的困境,小區體量較小,僅有3幢老式樓房,44戶126位居民;社區內公共空間較為分散;使用權住房小區的物業力量也較為薄弱。

  “錢從哪里來”“項目怎么做”,如何解決這些瓶頸問題呢?繼2017年愚園路歷史街區改造后,新華路街道去年再次啟動美麗街區改造計劃,為老舊小區的“社區微更新”搭建平臺、整合資源。新華街道的社區基金會多方籌集資金,撬動敬老邨改造更新等項目;成立于敬老邨內的大魚社區營造發展中心,是一家專業設計類社會組織,他們為敬老邨孝親敬老的文化和獨特的建筑風格所吸引,免費為敬老邨的一系列項目提供整體設計方案,專業力量的加入讓社區改造很順利;區社建辦、區民政局等相關部門和社區共建單位支持,在敬老邨實施了家門口工程、適老性改造、科技助老等項目,此外還有萬科集團等企業資助樓道內加裝扶手等項目。

  敬老邨雖是個小區,卻還有“村長”。邨里的大事小事,歷來由熱心小區事務、群眾威望高的居民主動承擔,在“村長”帶領下,小區自治骨干組成了“村委會”。在敬老邨的后續改造更新中,“村委會”成員們參與其中,大大小小的改造都經過了居民的充分討論后確定。小區環境的優化,激發了居民共建家園的熱情,有的居民主動拆違,有的居民自籌資金,對自家門窗、雨棚等設施進行改造提升,與整體環境達成統一。

  這僅是長寧區現有185個居民委員會的一些個例。對于區內不同類型居民區的特點和治理難點,長寧區梳理出共性和個性問題,為居民區治理制作了操作手冊,進一步提升社區治理的精細化,提升居委會工作的專業性。

  “我們形成了不同類型居民區‘三清單一攻略一導則’,即問題需求清單、公共服務清單、社會資源清單、分類治理攻略和分類治理績效評估導則,總結歸納出‘分類治理’的路徑,為各居委會開展工作提供‘路線圖’。”長寧區民政局局長章維介紹。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22)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