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羅鴻賓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部署。在貫徹落實中,民政部門要積極作為,切實履行好新時代的職責與使命,為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貢獻民政為民愛民的智慧和力量,彰顯民政人的政治擔當。
創新鄉村治理體制機制是基石
建強基層戰斗堡壘。推行“黨建+”工作法,大力實施“黨建強村、文化興村、產業富村、治理活村”戰略,探索建立聯合黨支部,在產業鏈上建立黨支部,建強戰斗堡壘,把基層黨建融入鄉村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實現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發展同頻共振、互融共促。
深入開展基層民主自治。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和村務監督組織、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各種社會服務組織等農村組織體系,探索建立“三不三議三自主”“村民說事會”等基層治理機制,充分發揮自治、法治、德治在鄉村治理體系中的作用,真正形成民事民議、民辦、民管的自治格局。
推進農村“三社聯動”。大力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推進農村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提升“最多跑一次”服務水平。引導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房置換補償等政策的探索、研究與制定,充分激發社會組織活力。
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是目標
強化社會救助兜底。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健全低保對象認定方法,拓展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服務供給,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切實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精準銜接脫貧攻堅。緊盯“難脫貧、易返貧”重點群體,鞏固“369”穩定增長機制,即3個月的脫貧觀察期、6個月的脫貧鞏固期、9個月的脫貧認定期,逐步縮小低保城鄉差距,逐漸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
創新梯次救助模式。探索構建困難群體(包括支出型貧困)分類救助、急難問題綜合救助的梯次救助模式,建立貧困狀況綜合評估指標體系,健全社會救助工作機制,加強低保、醫療、教育、住房等救助政策統籌,兜牢基層民生底線。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是關鍵
合理調整行政區劃設置。鄉鎮撤并及設立,堅持以強帶弱;拓展中心城區規模,注重將弱鄉、弱村劃入;積極探索中心鎮設市、巴山新居聚居點建農村社區,均衡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激發鄉村發展活力。
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優化農村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布局,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整合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農村敬老院資源,借助全市養老服務網絡體系和呼叫平臺,合力打造居家照料、社區照顧、機構照護品牌,推廣公建民營養老服務模式。
提高殘障人員保障水平。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政策,建立動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機制,鼓勵社會專業康復機構、支持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入農村社區開展殘疾人醫療康復活動,鼓勵和引導專業社會組織進入農村社區開展精神障礙康復工作。
合力關愛特殊群體。推進農村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持續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精準關愛行動,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以及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確保生活兜底、監護兜底全覆蓋。
推進基層民政能力建設是前沿
強化基層民政隊伍建設。建立多元化民政服務供給機制,加大政府購買民政服務力度,配齊配強基層民政隊伍,提升基層民政服務群眾的經辦能力。
依法下放民政管理權限。賦予基層民政服務管理權限,制定鄉鎮民政公共服務事項目錄清單,將直接面向群眾、由鄉鎮服務管理更為有效的各類民政工作事項依法下放鄉鎮。
加強民政干部教育培訓。加強基層民政干部教育和培訓,鍛造過硬的服務本領,夯實“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基礎,切實增強做好新時代民政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和自豪感。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