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立 孫舒
如何提升養老服務質量,這是一個沒有休止符的永恒話題。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以落實《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實施意見》以及《深化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貫徹實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為契機,不斷創新服務手段,全面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轄區內423名“三類”老人受益
家住合肥市高新區長寧中心三崗村的一名八旬老人在村里遛彎,突發腦梗暈倒在路上,由于所在路段較為偏僻,周邊居民沒能及時發現。安徽省社家老年服務中心送餐員程琪在送餐的路上恰好發現暈倒在路邊的老人,一看原來是享受政府購買居家養老的倪友倉,便立馬緊急呼叫工作群里的同事和周圍居民幫忙,附近正在服務的張道群等幾位大姐第一時間帶上藥箱急忙趕到現場,給老人受傷的部位做了簡易包扎,過一會兒老人漸漸蘇醒,大家把老人攙扶了起來,高新區社家老年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也在第一時間聯系上了老人的子女并且通知了所在社區,老人家屬也急忙趕到現場,在眾人的幫助下將老人送到了醫院。
“老人平時有高血壓和腦梗,這次暈倒幸虧遇到你們及時救援,不然后果不堪設想。”當天下午,老人家屬來電致謝。
為了滿足蜀山區蜀麓中心的老人就餐需求,高新區在蜀麓中心的樂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設立了配餐點。每天來到就餐點就餐的居家養老服務老人有15人,其中有幾位既是低保又是空巢老人,李延樓和李澤余就是其中兩位,兩位老人今年都已經七十多歲了,李延樓老人腿部有殘疾,再加上沒有子女照顧,吃飯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大問題,自從兩位老人享受了政府的居家養老服務后,每天中午都可以來到蜀麓中心由社家老年服務中心設立的就餐點就餐,平時還有服務人員給老人送饅頭和進行家政服務。
李延樓和李澤余老人只是個案。據統計,2017年3月,合肥高新區通過公開招標,引進安徽省社家老年服務中心,為轄區423位“三類”(其中70周歲以上低保老人250人、70周歲以上空巢老人51人、9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122人)老人提供送餐、家政、助醫、助浴等六大類29個養老服務項目,年服務金額約300萬元,極大滿足了特殊群體的老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
為進一步提升政府購買服務效能最大化,2017年11月,該區再次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引進“安徽青松食品有限公司”,作為新服務商,提供社區食堂及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就餐服務,給轄區居家養老服務對象提供多樣化選擇,彌補了居家養老服務送餐單一、服務商不可選、老人不能自由點餐、飯菜不易保溫的局限。
綜合布局、統籌推進醫養融合發展
據高新區農村工作局副局長邵海燕介紹,自2012年起至今,合肥市高新區先后在城市社區打造2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0個居家養老服務站,2015年始,合肥高新區通過公益創投、公益招標等形式,引進養老類社會組織對站點實施運行,培育了養老服務市場,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高新區沒有止步于已經取得的養老事業的成就。2017年,合肥市高新區為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的融合發展,在轄區城西橋養老服務中心建立養老服務機構“特護區”,委托“長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運行。
城西橋養老服務中心是高新區唯一一家敬老院,現居住59名老人,其中五保老人51名,城市“三無”人員8名。為了能夠更好地為老人服務,特護區配備了專業的醫療隊伍(一名專業的醫生和一名護士)、配備了專業的醫療器材(心電圖機、血糖測定儀、霧化器、氧氣瓶、呼吸器)等。
“有了這些專業的人員和專業的設施設備,平時老人有個頭疼腦熱的或是急性疾病都能夠得到及時專業的處理,不需要送去住院,同時老人可以不定時地去特護區進行血壓、血糖的檢測,向醫生詢問自身的健康狀況,更好地發揮特護區的作用。”特護區一名工作人員坦言。
此外,由于特護區的人員和器材畢竟有限,該養老中心聯合長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對養老中心的每位老人進行一次全面體檢,及時發現老人潛在的疾病,有效預防和控制病情的發生,為老人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推動互聯網+養老服務,開啟智慧養老服務模式
家住高新區蜀南庭苑的李大媽發現家里的鎖壞了,通過手機客戶端下單聯系了修鎖服務,修鎖師傅上門維修后,通過掃描該老人服務卡的二維碼,便可在電子賬戶上扣除相應的服務費。
假如老人的服務券丟了,或者使用的手機不慎丟失,也不用擔心,因為每個老人手機APP都是專屬的,二維碼有相片,即使丟失,工作人員只要及時核實相片和本人,也不會造成賬戶金額損失,大大提高了其使用效率。
據高新區蜀麓中心一位工作人員介紹,這樣的便捷服務得益于高新區于2017年3月在合肥市率先試點居家養老服務電子化結算的運行,依托智慧社區建設、合肥市養老服務平臺,通過互聯網、智能終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匯集養老服務需求和服務項目,調度各類社會資源提供線上線下智慧養老服務新模式。
“目前,該區利用蜀山區興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有效資源,正在推動‘嵌入式醫養結合養老中心’建設,打造一所100張護理型床位的長者照料中心,有望滿足老人在家門口養老的服務需求和解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高新區農村工作局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