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电影一区亚洲,1000部毛片A片免费视频偷拍,伺候含尿皇上h,欧美精品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筑牢防災減災救災『底盤』
湖南:創新綜合災害治理模式

時間:2018-05-0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編者按 

湖南是自然災害多發頻發的省份,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復雜嚴峻。如何解決綜合協調聯動機制不夠健全、防災減災救災基礎較為薄弱、重救災輕減災思想還比較普遍等瓶頸性問題,是近年來全省創新綜合災害治理模式發力的重點領域。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健全災害管理和綜合減災統籌協調體制,強化地方應急救災主體責任,完善軍地協調聯動制度,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和第十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行動起來,減輕身邊的災害風險”。近期,湖南省減災委辦公室、省民政廳聯合本報,對全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實踐進行了梳理、提煉、總結。特此呈現給廣大讀者。

樹立安全發展理念 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近年來,湖南省創新綜合災害治理模式,以嚴密的制度作為保障,以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為切口,在健全完善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強化災害應急處置和風險防范能力、提高災情管理和災害損失評估水平、構建防災減災救災多元參與格局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作出了積極貢獻。

自2012年以來,湖南省高效有序應對了暴雨洪澇、干旱、滑坡、泥石流、風雹、臺風、低溫雨雪冷凍等各類自然災害。截至2017年12月,共啟動省級II級響應3次、III級響應10次、IV級響應18次、國家級IV級救災應急響應9次,下撥中央和省級救災應急資金14.9億元,冬春救助資金22.3億元,有力保障了受災群眾基本生活。 

打造嚴密政策體系:

為民生幸福提供安全保障

為切實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法治化、規范化、現代化水平,湖南省委、省政府近年來打造嚴密政策體系,為民生幸福提供安全保障。

2018年初,湖南省委、省政府緊密結合省情及災情特點,從制約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方面的因素著手,出臺《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強調突出抓好“健全統籌協調體制”“健全屬地管理體制”“完善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機制”“全面提升綜合減災能力”等改革任務。 

此前,更是注重跨部門、跨災種、全天候、全覆蓋的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專門制訂了《湖南省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直面經濟社會建設主戰場,直面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障;還兩次對《湖南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進行修訂,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確保精準操作實施,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

針對社會力量參與減災救災信息不對稱、供需不匹配等問題,出臺《支持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減災救災工作的實施意見》,支持引導和監督指導其高效有序參與減災救災工作,以提高全社會共同抵御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

此外,湖南充分發揮減災委作用,及時根據實際需要調整補充成員單位,成立專家委員會,統籌做好了應急救災和預警防災、避險減災工作。

湖南省減災委副主任、省民政廳廳長唐白玉表示,這些政策的出臺進一步完善了防災減災救災政策法規體系,充分調動了社會力量及市場機制作用,正在逐步解決協調聯動機制較弱、救災基礎需要加強、體制機制改革相對滯后等問題,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提供了安全保障。

強化災害預警預報:

為應對自然災害打下堅實基礎

著力化解災害預警預報“最后一公里”難題,是提高防御和減輕災害損失能力,高效應對自然災害的重要基礎。

2016年7月17日14時45分,岳陽市臨湘市羊樓司鎮龍源村在收到市氣象局的預警短信后,鄉村大喇叭隨即預警村民。村里的黨員、組長、沿河聯防隊員,挨家挨戶通知村民轉移。當日16時,全村轉移近300人,無一人傷亡。 

近年來,湖南省充分發揮省減災委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職能,不斷健全自然災害預警應急、統籌協調及災情管理機制,全面推進監測網點建設;省民政廳加強與水利、農業、氣象、統計等有關部門的協調和配合,提高災害早期識別能力,增強預警的準確性、時效性和覆蓋率,為群眾避災避險贏得時間。

特別是在主汛期間,省減災委辦公室、省民政廳立足搶大險、救大災,主動加強軍地聯動和部門協同,完善緊急搶險、緊急救援機制,統一指揮人員搜救、傷員救治、群眾安置轉移等應急處置工作。

2016年,省財政為全省1371個鄉鎮配備網絡報災設備,進一步健全了省市縣三級救災通信網絡,有力提升了全省災情信息管理能力。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做到了在災害發生后2小時內,能夠將本行政區域災情和救災工作情況向本級人民政府和地市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報告。 

同時,依托各級各部門現有資源,建立自然災害綜合信息平臺、應急網絡通信平臺、應急決策支持平臺、應急指揮平臺,建設湖南省救災應急指揮中心,做到主動發聲不遲疑、災情發布不拖延。

加強基層基礎建設:

擰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閥

救災物資儲備科學布局,實為點面結合密織安全防護網;社區綜合減災微建設,實為小社區構筑大安全;大力推行防災減災演練,實為擰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閥……通過樹立安全發展理念,湖南多維度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截至2017年12月底,全省7市州40縣市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目前已有33個倉庫已經投入使用或者主體完工。2018年,將有12個縣市開展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省備災減災中心(中央救災物資長沙儲備庫)在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全年代儲救災棉被、帳篷、折疊床等中央救災物資8000余萬元,調運救災物資100余批次,圓滿完成了中央和省級救災物資儲運工作。 

2017年主汛期期間,湖南省減災委、省民政廳創新救災物資調運方式,與3家物流公司戰略合作,24小時不間斷發運,實現了救災物資最快1小時、最慢8小時內運達受災地區集中安置點。 

小社區里構筑大安全。2012年以來,湖南省先后創建了1539個“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和“省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省民政廳救災處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將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工作與“防災減災日”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以社區為平臺,組織開展社區災害隱患普查、社區減災志愿者服務、防災減災綜合演練及知識技能培訓等活動,廣泛散發防災減災宣傳資料,全面提高了城鄉社區的防災減災能力。

同時,各級每年組織災害信息員業務培訓,截至目前約有災害信息員5萬多人,基本實現了災害信息員城鄉全覆蓋。 

此外,根據《湖南省綜合減災防災規劃(2016-2020)》要求,湖南正在全力實施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攻堅,推動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災害防御工程、森林火險綜合治理、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等一大批重點工程項目落實落地。

高效凝聚各界力量:

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更加精準有效

湖南民政系統將社會力量作為重要依托和協作伙伴,積極向社會發布災害信息和工作倡議,將市場機制作為重要手段和方式,充分發揮出社會力量及市場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的積極作用。

一方面,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減災救災工作信息數據庫,協調推動建立了協調服務平臺和信息導向平臺,編印湖南省參與減災救災主要社會力量名錄、社會力量參與救災指引信息和社會力量參與救災倡議規范文本,支持和引導社會組織、愛心企業、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根據常態減災、緊急救援、過渡安置、恢復重建等不同階段的工作任務和特點,積極參與到全省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另一方面,按照《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將社會力量參與減災救災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重點培育一批具有減災宣傳教育功能、災害救援能力較強的社會組織,聯系一批生產、銷售救災物資的愛心工商企業,扶持一批具有較強能力的志愿者隊伍,多個專業社工機構更是成為災害中的柔性救援力量。

這些舉措充分調動了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2016年湖南省民政廳通過發布災害情況和災區需求,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災,共募集救災款物折合人民幣1.1億元,社會力量到災區參與抗災救災8000余人次;2017年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在全省開展集中宣傳和100場防災減災宣傳演練活動,社會組織在參與救災、災后重建、綜合減災能力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市場機制也在防災減災救災體系中分散轉移災害風險作用凸顯,大大提升了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能力。

2017年,湖南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居民人身死亡巨災保險,并在10個市州26個縣(市、區)開展農村居民房屋倒塌和農業巨災保險試點。2017年,湖南保險業共支付巨災保險賠款1.1億多元。 

防災減災勝于救災:

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

有備才能無患,防災減災勝于救災。近年來,湖南省民政廳積極開展各項防災減災宣傳活動,大力推行防災減災演練,全面推動防災減災信息交流,讓防災應急知識教育深入人心,擰緊了安全閥、筑牢了防護線。

除了在“5·12”國家減災日和“10·13”國際減災日等活動中,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外,湖南還積極圍繞“弘揚防災減災文化,提高防災減災意識”“科學減災依法應對”等主題開展防災減災演練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防災減災演練活動。 

據統計,2013年以來,全省各級各部門在“防災減災日”和“國際減災日”期間共動員近500萬人次參與,發放宣傳資料近1000萬份(冊)。 

2017年10月,湖南省民政廳購買了100場次面向基層的防災減災救災宣傳演練活動。從10月下旬到11月底,在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里,長沙市綠舟防災減災促進中心組織8個執行小組順利完成了100場宣傳演練任務,將防災減災救災知識、技能送到了全省14個市州的部分基層社區、機關單位和學校,并為當地社區、單位贈送了應急救援箱。 

2018年,湖南省民政廳將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在長沙市開展“5·12”國家減災日宣傳演練活動,并投入150萬元在全省開展200場防災減災宣傳演練。通過強化公眾的臨災教育,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

科學防災減災意識的強化在災害真正來臨之際得到檢驗。2016年7月17日12時05分,古丈縣默戎鎮龍鼻村排己婁自然寨因強降水發生特大山體滑坡。就在15分鐘前,龍鼻村所有村民被轉移到安全地帶。之所以轉移如此迅速,其重要原因就是在日常宣傳演練中積累了經驗,讓群眾遇險知道往哪里轉移、怎樣安全有序轉移。

小社區構筑大安全

今年,長沙市天心區裕南街街道仰天湖社區有了一張新名片——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這張名片背后,承載著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防災減災,社區是基礎、基層是關鍵。

仰天湖社區有常住人口3068戶、7680人。社區近年來圍繞“減災從社區做起,讓災難遠離居民”的思路,通過成立領導小組、建立減災志愿者隊伍、摸清轄區脆弱人群、安全隱患底數等措施夯實減災基礎;通過深入開展減災知識培訓,增強居民減災意識,提高居民自救能力,做到了小社區大安全。

在社區書記劉珍看來,只有更加注重預防、注重細節、注重宣傳,著力提高社區基礎設施設防水平,增強基層減災能力,才能切實減輕災害風險。

近年來,仰天湖社區發揮社區優勢力量,充分發揮社區自治組織的作用。通過社區藝術團舉辦減災文化活動、文藝匯演、排練救災三字經等節目,將防災減災宣傳通過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入家庭;通過“五老”宣傳員開展以災害救助、消防安全、醫療急救等內容為主題的宣講活動,聯合轄區學校、幼兒園、企事業單位開展應急演練,使社區居民了解清楚了社區的各類災害風險,知曉了本社區的避難場所及行走路線,掌握了必要的緊急疏散、自救互救基本技能。

同時,將樓棟管家作為信息員第一時間掌握安全隱患,通過“紅帽子” 黨員平安志愿者巡邏隊,走進背街小巷、居民小區,宣傳減災知識,排查重點部位,為社區居民看家護院。

為了提升防災減災水平,仰天湖社區編制了各類應急預案,印發了《社區防災減災公眾應急手冊》,設置了應急避難場所及防災減災宣傳欄、應急物資儲備室,購置了社區減災應急箱;在提質提檔、加固地質、加固危坡基礎上,每年利用惠民資金更換滅火器、添置減災設備。

尤其在老舊小區推廣應用獨立式煙感火災報警器,設置社區 “微型消防站”,發揮了防護大作用。“別看消防站小,但‘五臟’俱全。”社區工作人員介紹,在微型消防站里擺放著滅火器、消防服、消防員滅火防護靴、消防栓扳手、水帶、水槍、防毒面具等消防滅火設備,一旦社區發生火災事故,能在消防官兵等救援力量未到達之前,有效抓住黃金救援期,先行組織施救,最大限度降低和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

“互聯網+防災體系”也為社區安全保駕護航。社區主任毛歡介紹,社區注冊了仰天湖微生活微信公眾號,建立了紅色黨員、睦鄰樓棟、誠信經營、志愿服務、便民利民等五個微信群組成的微生活矩陣,通過線上溝通結合線下互動方式,及時向居民公布安全隱患分布圖、疏散路線圖、發布防災減災知識政策等;通過在微生活矩陣內與居民互動,及時收集轄區內的安全隱患。

譬如,一村五棟小游園電線桿傾斜,存在安全隱患,樓棟管家楊革雙第一時間在睦鄰樓棟群里呼叫社區,隱患迅速得到解除。

2016年,仰天湖社區提質提檔,通過安裝28個公共區域高清探頭并全部接入天網工程,社區可以通過監控第一時間掌握轄區內的安全隱患、突發事件,有效提升了居民安全感;社區還引入向日葵智慧養老機構,對轄區獨居高齡老人等脆弱人群發放智能手環,及時掌握轄區老人動態,第一時間幫助遇到困境的老人。

新家園里孕育新希望

經歷了2017年“7·1”特大洪災的寧鄉市流沙河鎮的災后重建集居點,在今年1月19日已經舉行竣工落成儀式。如今,60戶災后重建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戶陸續搬進集居點新家,開啟了新的生活。5月3日,在介紹自己的新家時,文海洪樂得合不攏嘴,農歷春節前夕,他拿到了新房鑰匙,“此前還擔心不知道在哪過年!” 

文海洪此前住在流沙河鎮紅石村,家里的土坯房完全被洪水沖垮。經過個人申請、村民主評議、鄉鎮審核、縣級批準等程序,他被納入了2017年特大洪災農村毀損房屋恢復重建救助對象。在政策的幫助下,建起了一棟帶車庫的兩層小洋樓。 

2017年7月1日的特大洪災,寧鄉市流沙河鎮13個村(社區)都遭受了不同程度受災。受災人口達到5.6萬人,占全鎮人口的80%。災后重建,流沙河鎮抓住散居戶重建和同心村莊建設兩條主線,通過“一戶一方案”,高效指導選址、村組墊資支持重建,做實、做優災后房屋重建工作。 

流沙河鎮人大主席周宏斌全程參與了災后重建。他介紹,按照寧鄉市委、市政府“奮戰一百五十天,住進幸福新家園”的房屋重建目標,鎮村干部聯合多個市直單位深入13 個村(社區) 進行勘災核災,第一時間對全鎮所有毀損房屋全方位進行拍照,整理歸檔,登記造冊。

為了把準入口關,他們先后7次踏勘篩選,申請第三方機構鑒定,從334 戶村級上報的全倒戶、D級戶中鑒定刪除134戶,鑒定出地質災害避讓戶35戶。通過前期鑒定和公示,流沙河鎮全倒戶、D級危房戶、地質災害搬遷避讓戶共計235戶。同時,召開鎮村干部、住房重建戶主會議商議房屋重建工作,通過下村走訪、征詢房屋重建戶意向,完成了235戶住房重建戶選址。 

流沙河鎮集居點項目用地面積40畝,建筑面積13500平方米,旁邊就是集鎮。用當地人的說法,“是個好地方。” 

為減輕重建戶經濟壓力,當地鎮政府采取“統規統建”,對60戶像文海洪這樣的房屋倒損戶進行集中重建安置——免費提供地基、負責“三通一平”、承擔樁基工程等,并給每戶補助8萬元。 

責任與效率貫穿災后重建全過程。譬如,僅用2天時間完成40畝用地測量、征地騰退工作,10天完成10萬土方地基換填壓實;由第三方專業機構實施建設監管,在農商銀行開設專項賬戶保管代收資金,專項賬戶每筆支出均及時張榜公示,聘請專業監理公司負責現場監管;由政府、主體施工方、基礎施工方、業主委員會成立項目協調委員會,確保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當天事、當天畢”。 

暖流涌動的背后,得益于科學謀劃與群眾內生力的激活。為了確保重建戶住得舒心,流沙河鎮不僅成立住戶建設委員會全程管理項目,還出臺了《小區自律章程》。下一步將成立小區自管會、小區黨組織,探索村民向居民轉變的路徑。

自來水入戶,污水入網,開窗見綠,亮化完成。這一切,群眾看到眼里記在心里。在新家前,60歲的廖建元說:“今年過年,就是在新房里過的。比原來住的地方舒服多了!我準備做點生意,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5.8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