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偉
近年來,甘肅省張掖市民政局按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總體部署,著力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積極推進服務職能轉變,進一步提高辦事效率,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放管服”改革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梳理細化改革任務要求
局黨組高度重視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將其作為提高政務服務水平和轉變干部作風的有力抓手,適時召開黨組會議研究部署,及時傳達學習國家和省、市關于“放管服”改革工作的文件精神,成立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制訂印發《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實施方案》,逐項細化“放管服”改革主要任務、完成時限、責任科室和工作要求,強化改革工作的統籌領導和整體推進。將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列入民政領域問題排查整改工作督查內容,專題指導督查改革情況,查找短板,解決問題,確保“放管服”改革工作有序順利進行。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2014年以來,先后多次梳理民政政務服務事項, 清理確定行政權力91項,其中:群眾和企業到民政部門辦事的政務服務事項28項、行政處罰32項、行政監督17項、其他行政權力14項。精簡各類審批、證照辦理事項,老年優待證辦理事項下放縣區民政局辦理,取消一星級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星級評定事項,承接省廳下放建設殯儀服務站、骨灰堂審批和假肢、矯形器(輔助材料)生產裝配企業資格認定2項行政審批事項。減少審批環節,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登記不再需要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由民政局直接登記,市級直接登記社會組織7家。進一步放開養老服務市場,出臺扶持政策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業,登記成立石油度假村養老服務中心等社會養老機構3個。
全面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全力推進社會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三證合一改革工作,新成立的社會組織全部核發加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法人登記證書,更換浙江商會等1498家社會組織新登記證書,換證率達95%以上。加大社會組織執法監察力度, 扎實做好年檢評估工作,通過年檢注銷社會組織5家。組織開展“城鄉低保規范年”活動和農村低保專項治理,通過明察暗訪、專項檢查、隨機抽查等方式, 促進社會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實施。部署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與安監、消防等部門對全市35家養老機構的安全開展聯合檢查,有效提升養老機構消防安全意識和管理水平。健全民政資金內部審計、責任追究等制度,強化對社會救助、撫恤、救災、福彩公益金等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管,確保了專項資金的高效、安全使用。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工作機制,對全市35家養老機構、36家殯葬服務單位進行抽查檢查,有效提升了監管執法的公平性和規范性。指導縣區下放量大面廣的民生服務事項,減少城鄉低保審核審批材料、程序,壓縮辦理時限,推動1000元以下的小額臨時救助向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延伸服務,社會救助時效性明顯增強。
創新推進政務服務模式
及時更新公開政務信息,便民服務的辦理程序、申請條件、申報材料、承諾時限等事項全部向社會公開,在張掖政務服務網公布辦事單位名錄類、身份證明類等5類信息124條。2017年通過張掖民政網和民政微信公眾號主動公開信息650條,保障了辦事群眾和企業的知情權、監督權。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事項,自2017年4月1日起,全面停止婚姻登記、收養登記工作收費,減輕群眾負擔。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成立市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中心,建立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大數據平臺,同財政、人社、工商、稅務、房管等18個成員單位和部門簽訂信息共享互查合作協議,2017年核對社會救助對象13.3萬人次,準確率達100%,有效提升了社會救助對象精準認定水平。市屬社會組織行政審批事項在政務服務大廳一窗受理、網上辦理,提升辦結效率。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探索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投入35萬元,購買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和生活照料服務,提升流浪乞討人員和困境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水平。在全省率先推行民政精神病福利院“公建民營”模式,引進社會資本和先進理念運營市民政精神病福利院,精神衛生服務水平邁上新臺階。爭取資金300萬元,在6個城市社區探索開展“三社聯動”試點工作,為居民群眾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娛樂活動等專業社會工作服務,補齊社區公共服務短板,增強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