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彥川
慈善法實施兩年來,各地的慈善事業發展很不均衡。2008年曾3次為汶川災區捐款的全國人大代表、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陳立人建議,要把人的心善起來,從而把碎片化、運動式的慈善變成系統化、常態化的慈善。
要把碎片化的慈善變成常態化的慈善
“中華民族是個向上向善的民族,我們的骨子里有慈善的‘基因’。汶川大地震后全國人民踴躍捐款、赴災區抗震救災,就是非常明顯的例子。貧困家庭的孩子做大手術,通過網絡募捐,也能獲得很大支持。但我們做的慈善多是特定背景下的行為,是有指向性的。而基于感動去做的事情,可持續性往往比較差。”在陳立人代表看來,一些地區雖然也開展了富有成效的慈善活動,但總體而言,缺乏良好的組織,大多帶有碎片化的特點,很難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2017年,我請了一位美籍華人到國內參與一項工作,完成之后他堅決不要勞務費。他說這是在做公益,他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時間開展社區服務。而我說這是在中國,不是你們的社區。他告訴我,全世界都是我的社區。英、美等國家的很多大學生經常去義賣、到養老院去給老人剪指甲、陪老人說話,等等。沒人監督,但他們卻一直在做,主要是他們組織得好。”陳立人坦言。
“國外到底是怎么做成的;我們怎么從學校教育開始,就大力弘揚先進的、穿透力強的慈善文化;怎樣加強組織,在每個社區都開展起慈善活動…… 我們國家對慈善的研究很不夠。”陳立人建議,我國發展慈善事業,要以人為本,先把人的心善起來。今后幾年,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強慈善領域的研究,以有力地、有效地指導工作、推動實踐,使各行各業、街道社區都建立起堅實的慈善陣地;使慈善成為更多人的內在需要,促使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能自愿、自發地做慈善。”
要把運動式的慈善變成系統化的慈善
“少數人無論怎樣都會自發去做慈善,有些人在組織帶動下也能去做慈善,沒人組織、帶動,可能就不做了。”在陳立人看來,慈善是全民的事情,在整個國家層面要有大的規劃,明確未來五年、十年要做什么,以推動慈善事業的系統化發展。由于不同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制約慈善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也不同,有關部門既要加強研究,做到因地制宜,也要發揮牽頭作用,推動各行業以最可行的方式在自己的領域內發展慈善。
“我們政府部門的三五個人,能不能調動起三五百人、三五千人的積極性?”陳立人說,當前慈善遇到的瓶頸和問題,跟發展的階段性有關系,也跟從業者的使命感、號召力、組織協調能力有關系——由于各地黨政主要領導對慈善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同,難免造成民政部門缺乏人手等情況,但在這樣的情況下,在研究、管理、宣傳等各個環節仍可以有效動員社會力量。
針對個別地區的慈善機構追求“高大上”的問題,陳立人說,慈善不在于大小,愛心是主要的,做慈善既要強調結果,也要強調過程。大企業家能捐十個億當然好,小學生每人出十塊錢,湊兩百塊錢做個善事,也是很好的事情。這批小學生中如果將來出個億萬富翁,他今后就能為慈善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謹防害群之馬致慈善遭遇毀滅性打擊
“曾經有一段時期,我感覺做慈善的氛圍很好。但后來出現的一些負面輿情,讓大家對慈善很反感。”鑒于詐捐之類的事情這兩年仍然偶有發生,陳立人說,各級民政部門要切實做到“一崗雙責”,既要系統謀劃、積極推動,也要對慈善機構予以嚴格監管,以不斷提升行業形象。
“辦了一百件善事,當然很好,但如果出一個丑聞,馬上就會把公信力毀掉。慈善領域負面輿情的破壞力是毀滅性的,必須盡最大努力予以禁絕。社會氛圍好、輿論氛圍好了,大家就更愿意去做這個事情。”在采訪最后,陳立人懇切地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16)